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_国际竞争力论文

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_国际竞争力论文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竞争力研究发展的简明考察

在当今充满着竞争的世界经济中,一国竞争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准,而且关系着该国未来的地位和前途。因此,近年来国际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现有资料看,美国是最早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早在1978年,应白宫和参议院的要求, 美国技术评价局就开始了美国竞争力的研究。 197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草案)明确规定:总统应向国会报告有关影响美国厂商在世界市场竞争能力的因素,以及增强美国竞争力的政策。1983年,美国总统建立了一个由30名专家组成的“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开始专门研究竞争力问题。当时里根总统的要求是:研究并找出把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商业生产及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机会;对美国各级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美国私人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美国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美国其他众多的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也纷纷开展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如美国工程研究院和纽约证券所分别进行了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和《美国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之评价》的研究。

80年代中期,日本、德国也分别以竞争对手为主要对象,开始了此项研究。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了“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报告”,对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原则、评估方法和指标等相对独立的体系。随着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用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反映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强弱及其消长变化,被公认是目前国际社会有效而通行的评估方法。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作为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24 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界的浓厚兴趣。

去年9月,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又联合发表了“1994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了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2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阿根廷、哥伦比亚、捷克、菲律宾、波兰和俄罗斯等7个国家1994年首次加入国际竞争力比较。“1994 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修改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评价准则,世界“龙虎榜”重新排名。

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容易理解但又难以准确界定的内涵广泛的概念。由于受各国经济体制、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目前对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是纷繁复杂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下列十种:

第一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最新观点。 “1994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竞争力使资产和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过程是指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制造),然后通过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测得公式的结果)产生出国际竞争力。

第二是欧洲货币基金会的观点。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环境中,以比其国内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的能力;是某一国家为了维持、增加国民的实际收入,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程度。

第三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观点。认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竞争力就是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同时,制造出能经受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从根本上说,提高竞争力相当于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为我们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未来。竞争力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原材料或劳动力成本,而是主要取决于是否比其竞争者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应用知识。

第四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观点。该公司经理丰田章一郎认为,竞争力的实质是人力资源。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使每个公民在其适合的工作中充分显示其潜能。在有关国际竞争力要素的描述中,他认为人力资源要素尤其重要,其它要素都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函数。还指出,一国的竞争力是其人力资源活力的直接指数。拥有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是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关键。

第五是日本索尼公司的观点。该公司董事长、总裁盛田昭夫认为,制造业是经济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基础。因为制造业通过应用技术和运用资源及原材料的创造来生产实际产品。在任何一个拥有强大经济的国家都拥有一个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所有其它的部门如服务业和金融业都在某些方面依赖于制造业的独到之处:增值的产品、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一个支持公司的相关网络。简言之,制造业是经济的基础。

第六是企业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国际竞争力只是工业范畴内的概念。竞争力就是工业的实力。除了自然资源外,工业的管理经验、工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以及支持某一工业的基础工业的完善程度,对于形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十分重要。凡是工业强国,其竞争能力往往不弱。因此,一国或一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业的实力,工业的实力又取决于企业的状况。所以,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在生产和推销方面比别国的同类企业更强。

第七是增长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科技资源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与自然资源相比,科技资源更能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因为,自然资源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枯竭,而且国际贸易的趋势是原材料的比重不断下降,科技资源的重要性逐步上升。这一点可由统计事实得到证明。他们在对战后几十年促进经济增长的各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设备)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甚微。如美国1984—1992年期间的实际增长中,只不到1/5是靠劳动力、 资金、设备的增长而实现的,大约有一半的经济增长是靠那些难以定量的要素。如技术创新和新的科学知识的应用来实现的。

第八是经济史学家的观点。他们强调政策决策对构成社会经济环境所起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与市场力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用。他们认为有利的环境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动力。他们把18、19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加以比较,认为当时技术基础不如中国坚实的西欧之所以发生工业革命并取得成功,是与其灵活的社会政治结构分不开的,同时也与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使竞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使经济面向市场并实行民主政治。

第九是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把国际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也就是说,在劳动力、资金、自然资源方面拥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要比别的国家或地区更有竞争力。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东石油出口国以及其它原材料生产国就比别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有竞争力。二次大战后头十年的日本及近年来亚洲的“四小”之所以获得竞争优势,基本原因之一是劳动力价格偏低。

第十是各国(或地区)实业家的观点。实业家对竞争力的看法受其所处的地位左右,带有明显的国家色彩。比较重视合作的国家如北欧诸国的实业家认为,劳动力素质高,经济社会化、医疗设施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好及效率高是构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侧重于经营独立化的国家,如英联邦国家的实业家认为,劳动力适应性强,自由社会化、金融设施完善、企业家善于创新和自然资源丰富是构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日本、瑞士等国由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不得不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科技水平、加强企业管理等等,以获得竞争的主要优势。

上述十种观点,虽然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不乏真知灼见,对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颇有启迪与参考作用。

三、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要素及评价准则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要素很多。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每年发表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在排列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竞争力顺序时,运用了涉及广泛领域的330 个评价指标。《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把竞争力归纳为十大指标要素,即经济活力、工业效率、市场趋向、金融活力、人力资源、国家干预、资源利用、国际化倾向、未来趋势和社会政治稳定性。1991年开始,对指标要素根据研究内容作了较大调整,用八个要素来集中说明国际竞争力。

第一,经济实力。该要素对一国国内经济进行全面评价,包括:①由国家银行帐户上所列各部门所表示的经济状况;②经济活动的变化;③附加价值活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实力与性质。本要素包含的典型性指标有:经济规模、投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经济弹性的估价、地下经济的重要性、衰退的可能性、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和经济方面服务业的规模等。

第二,国际化程度。该要素描述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及投资流量的程度,由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组成:①贸易和投资活动的表现;②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③对外国企业盈利的公开程度;④外国市场渗透状况(包括产品、劳务、技术和人口的渗入)。本要素包含的典型性指标有:贸易条款、出口、进口和跨国投资流量、保护主义、国际联盟、进出口多样化及弹性等重要指标。

第三,政府作用。该要素描述政府政策有益于竞争力的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政府对经济的影响;②法律与法律制度环境;③货币与财政政策;④受政府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性;⑤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本要素所包括的典型性指标有:政府债务与储备、货币稳定标志、税收、利润与投资的自由分配、企业贷款的自由流动、经营不善的制裁、放松定价管制等反映企业自由化程度的指标。竞争环境要通过托拉斯法的有效程度和大企业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进行评估。政府对改变经济条件的反应和在完全依法办事方面的自信,表明了政府自身的效率。本要素也考虑了环境保护问题。

第四,金融环境。该要素评估资本市场的表现和金融服务业的质量。主要包括以下两项:①金融有效程度;②资本市场的多样化和效率。本要素所包括的典型性指标有:描述一国资本市场性质的金融可替代性、利率、资本市场表现和银行规模。风险资本的有效性和资本市场对企业需求的反应等,标志着资本市场对企业家冒险的有利程度。

第五,基础设施。该要素描述资源和体制足以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即:①自然资源的有效性及其有效利用;②基础设施在支持企业需求方面的充足程度及弹性。本要素所包括的典型性指标有:石油进口、能源进口给经济带来的相对负担、自然资源自身的充足与再利用等。本要素也进一步评价一国的信息、通讯和交通,包括计算机、电话、传真机、道路,等等。

第六,管理程度。该要素描述企业管理,盈利和责任方式的程度。具体评价:①企业家魄力和管理质量;②用户意向、产品和服务质量;③企业效率。本要素的典型性指标有:管理趋向和企业预期发展、产品质量与竞争性价格指标。企业效率通过生产率、折旧水平、技术利用和劳资关系加以评估。

第七,科学技术。该要素评价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力。包括:①研究与开发费用;②研究与开发人员;③知识产权的形成;④公共部门与企业的分界。本要素包括的典型性指标有: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工业部门科学家人数、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和寻求新技术的状况,也包括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投资的指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也包括在内。

第八,人口结构素质。该要素描述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①人口特色;②教育结构;③就业结构;④劳动态度;⑤生活质量。本要素所包含的典型性指标有:人口规模、增长和结构、就业、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流动性和技术水平。生活质量根据收入分配与生活费用比较。

为了分析一国竞争力的未来趋势,《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还用“商业信心”作为判断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不是用过去的统计数字,而使用该国的经济工作领导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本经济趋势的观察来推断的。它先对领导者和管理者对问卷调查所作的回答给予评分,然后将所有的问卷调查综合起来计算得分,从而得出一国的“商业信心”的评价。

去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根据《1994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的新定义,对国际竞争力评价准则相应地为以下十个方面:①资产和过程是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方面。②成功的转换过程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③一国可能是“富有的”,但却不具备竞争力,何如,单纯依赖现有资产(自然资源,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等)。④那些资源匮乏的“穷国”则可能通过高效转换过程(如日本和新加坡等国)而变得极富竞争力。⑤“穷国”可能比“富国”更具竞争力。⑥国际化可能建立在吸引力和进取能力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基础之上。⑦竞争力可划分为“硬指标”(通常是可衡量的)如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和“软指标”(一般是不可衡量的)如教育水平和人们的态度等。⑧硬指标的周期(几个月或几年)比软指标的周期(几十年或几代人)短。⑨一国越要经济发展,就越要依赖软指标。⑩竞争力是可以长期保持的。

根据新的竞争力定义和评价准则,1994年国际竞争能力的排名顺序为: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德国、瑞士、丹麦、荷兰、新西兰、瑞典、挪威、奥地利、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省、爱尔兰、芬兰、比利时/卢森堡、智利、泰国、韩国、 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

四、研究国际竞争的力重大意义

究其概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有利于制定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一国未来的生活水准和繁荣昌盛都依赖这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水平,清楚地了解竞争力的内涵,了解本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统计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竞争力目前还难以进行国际比较,因而还不能确定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名次,通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用国际通用的评估竞争力的指标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构成我国竞争力的诸因素中,哪些方面较强,哪些方面较弱。这就为我国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的和实现目标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第二,有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了解各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和措施,比较分析其优劣,有助于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再以企业经营机制为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取向。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探索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有助于推动企业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此外,就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而言,通过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将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到: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从而深化和加快我国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

第三,有利于推动经济国际化,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力优势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合作与贸易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从竞争力优势出发制定的对外经贸政策,既能体现参加自由竞争的自由贸易政策的要求,又能包含必要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既能保护幼稚工业,又不保护落后。从竞争力优势出发制定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不是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或进口替代,而是使这两种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密切地结合起来,兼容两者的优点,避开两者的缺点,使对外经贸事业迈上新台阶。

标签:;  ;  ;  ;  

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