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与统筹_医疗保险论文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与统筹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医疗保险论文,城乡居民论文,思路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加大了财政投入,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快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方面,参保人由单纯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由单一的工薪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

一、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1.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城镇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组成,农村则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特点。加之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补助制度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托底,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为我国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健康保障。

2.新农合的实施现状

新农合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以户籍制度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保,以抵御大病风险为主要内容,保险费用由政府和个人两方分担。我国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的试点,截至2010年年底,已经有2678个县(市)开展了新农合医疗工作,超过81500万人参加了该项医疗制度,参合人数占到农民人口的96.3%,基金总支出达到832亿元,累计有7亿人次从中受益。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

为了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一种补缺性保险制度,使原来不属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学生,儿童以及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等人群覆盖于医保制度下。实施以来,覆盖人数不断增加。试点当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68万人,2008年增加至11650万人,2009年达到18100万人,比2008年增长55.36%,2010年参保人数为19472万人,增长8%左右。

二、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性分析

1.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1)制度模式相似性。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均采用自愿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以大病统筹为主,在资金筹集上参保人与政府共同担负险金。两种医保制度的基金管理模式、基金运营模式、待遇支付方式上相似,两种医保制度在参保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是基本相同的。这使两种医保制度在并轨衔接时减少管理运行成本,提高整合效率。

(2)覆盖对象的相似性。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中的无业居民与新农合中的农村居民在经济收入上差距不大。农村居民与城镇无业人员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源,城镇职工收入相比较低,因此二者的就业特征相同,在经济承受能力方面相似。在实现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时可以制定二者都能接受的筹资标准与补助标准。

2.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难点

(1)筹资机制比较。在筹资方式上,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都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两部分资金构成。由于这两种医保制度的覆盖对象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筹资标准采用定额的方式保险费用的缴纳。在筹资水平上,政府的财政财力不断增大,投入到医保的财政补贴数额不断提高。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50元,政府补贴120元,个人缴费230元。儿童学生及大学生的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40元,政府补贴120元,个人只需缴纳20元。而2011年新农合的缴费标准达到23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标准的差距虽然不断缩小,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2)管理部门比较。城镇居民医保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统筹,分属不同的经办机构,实行分块管理。这样导致管理范围狭窄,管理成本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门交叉,各自为政,在覆盖人群重叠的地方,各个部门争抢参保资源,致使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

(3)管理水平比较。城镇居民医保采用专门开发的医保软件进行信息管理,进行计算机联网操作,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迅速便捷,技术上漏洞较少,但成本较高。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先进设备较城市缺乏,不太具备采用计算机联网的手段,多采用手工操作,信息管理的成本较低,但是漏洞较多,容易出错。

(4)医疗服务水平比较。从医疗服务水平看,新农合定点医院在服务条件和医疗水平方面相对较差,同时转诊手续繁琐,报销比例是基数越高,比例越低的逐级降低制度。城镇居民需要住院时可以入住市区内的二、三级综合性医院,无论医疗资源还是医疗环境都比新农合医保有优势,并且可以在市区定点范围内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入院,转诊手续简便快捷。

医保待遇上,新农合参保人员类别是较为单一的,缴费标准简洁明了且缴费数额较低,有更多的小额医药费用报销,享受到比城镇居民更多的实惠,大额医药费用虽然报销比城镇医保更高,但享受到次待遇的人群很少。城镇医保筹资水平较高,对于儿童、小学生、大学生以及孤寡老人等人群的优惠措施很明显,有力保障了这部分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但政策显得过于复杂,限制条件太多,使人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人们对其的接受程度。

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筹衔接的途径

1.加快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立法

国家加快对社会保障城乡统筹领域的立法是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医疗险保险制度并轨衔接的基础保证。尤其在各地区之间缴费标准,补偿比例,基金运营和监管等千差万异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各方面的细则,明确责任主体,使各级政府在提供医保产品时有法可依,城乡医保制度运行才能有序化和管理规范化。

2.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主题应积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从财政上向医疗保障事业倾斜,尤其是向农村倾斜.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在GDP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适当提高基本医保的报销比例。其次,合理运用资金兼顾“保大病”与“保小病”,扩大参保者的受益面,切实让参保者感受到新医保的好处。再次,改善公共物品分配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力度,增加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改变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实行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提供,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扭转人们因病返贫的局面。

3.逐步统一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

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机构,整合医疗保障管理资源,在技术手段上实现医疗保险信息数据库建设,统一数据采集标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优化配置资源避免浪费,克服以往多头管理的弊端,而且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并且整合后的管理机构可以更好的统筹各种医保基金,有利于实现基金的流动与互助,有利于流动人员的医保关系顺利转接,有利于协调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探索,如江苏的部分地区就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统一到当地的卫生部门主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提高统筹层次

将新农合以区县的统筹层次逐步提高到市级层次。根据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可在考虑现在经济水平相当的区县进行统筹,形成相对统一的医保政策,简化运行模式,逐渐实现两种制度的衔接,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全市统筹,以此提高基金的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保证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成果上,统一医疗服务建立省级结算平台,再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5.打破城乡户籍壁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行,使城乡间经济水平差异逐渐缩小,给城镇居民保险与新农合的并轨衔接提供了可能性。设计城乡医保制度,就要打破原来的户籍理念,不再以户籍为依托划分人群,只以公民的身份为基础进行制度衔接,真正实现所有参保者在医疗待遇上的公平。

标签:;  ;  ;  ;  ;  ;  ;  ;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与统筹_医疗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