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研究_文献计量学论文

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研究_文献计量学论文

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基础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纵观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将它分为3个过程:情报研究工作基础理论阶段、 信息学基础理论阶段,以及目前的以微观信息经济学核心理论作为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的探索和创新阶段。

1 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的阶段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迅速发展导致了科技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加,但科技文献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其质量的上升。情报污染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始文献产生了分析、评价和综合的需求。同时,由于传统的定性的文献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情报研究工作科学性的要求,情报界抓住时机,开始了文献计量研究,并在工作实践中发展成文献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是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针对文献分析的综合应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始于1911年。该年俄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瓦尔金在研究各国化学家对化学所作出的贡献时,第一次采用了分析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定量方法。6年后,文献学家F.T.可科尔和N.B.依尔斯合作,在《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最基本的书目计量技术——对出版物按出版国和学科来计量和分类。1923年英国图书馆学家E.W.休姆在可科尔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书目统计学”。1969年英国文献学家A.普里查得提出“文献计量学”这一术语。文献计量学经过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情报研究工作的基础理论。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①是该理论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文献计量学方法所具有的输出结果的定量性、高度的概括性和与其它方法的良好配合性、先时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它具有了所必须的科学逻辑结构的内部扩张力。同时,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生产需求和情报研究工作定量化发展的需要,使文献计量学的具体应用和情报研究的定量化二者相得益彰。②与文献计量学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应用的方便性有关。它能充分体现情报人员的所长;选用的计量元素大都是直观、明确的文献特征,不必作更多的变换和分解作业;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易于非专业人员接受。③文献计量学理论的产生不是把其它学科的理论生硬地搬过来,而是沿着科学的途径进行渗透和移植,是在具体实践中理论方法灵活应用的结果。

2 以信息计量学为基础的阶段

60~80年代,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的进一步繁荣引发了信息革命。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使人们由原来仅限于对传统情报的竞争扩大到对信息的竞争。信息是应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和处理,来表现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在运动变化中所具有特征性内容的总称。它所具有的载体依附特性,使它与文献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文献计量学的6个定律也就成为信息产生原理的基础理论。 此阶段文献计量的根本对象发生了变化,不再仅限于文献,还包括数据、知识和信息符号。文献计量学向信息计量学发展,文献计量学的名称也相应变为信息计量学。

此阶段信息计量学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①在研究中注意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联系,使文献计量学理论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并产生了信息计量学。②信息计量学只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却无实质性建树。就是说,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外延比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外延有所扩大,但是其基本的内涵未变,还是文献计量学的6个定律。 ③信息计量学理论方法虽然仍具有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的方便性、灵活性,但是其实用的程度却有所削弱。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时期信息分析的基础理论没有获得新的突破性发展,仍停留在情报研究工作基础理论阶段。

9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分析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动摇。一是由于以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的建设让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二是由于传统的信息分析基础理论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信息分析的高要求。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原则不能真正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出现的大量新现象,相互矛盾的事实与质变,使人们对信息分析工作的社会地位产生了疑问。

尽管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我们仍应充分认识到人的作用是任何科技都不能代替的。科学技术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判断能力,它仅仅增强了人的某些感知能力,提升了人的某些潜力,但并没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且,信息的共享并不等于信息分析也能共享,电脑不能代替人脑,电脑毕竟只是分析工作的一种工具。分析作为一种逻辑推理手段,符合人类理性的思维程式,能对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作较透彻的说明,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先导,没有分析,解决问题就成了空话。所以,只要政府需要做决策,企业需要做决策,社会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分析。尽管信息分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进行信息分析方法基础理论研究时仍必须随社会环境特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探索、创建新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原则,才能解决日新月异的生活向科学提出的各种新课题,才能让信息分析基础理论具有旺盛的社会生命力,才能在发展的社会中寻找到信息分析工作新的立足点。

3 以微观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阶段

随着知识的生产力作用的不断体现,人们对知识和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分析方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应用中产生了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信息分析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微观信息经济学中的对策论和搜寻理论,其核心议题“反向选择”、“信息的搜寻成本”等理论方法为信息分析的基础理论作了新的补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对称、不确定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或契约理论。1961年,由乔治·斯蒂格勒所著、标志着信息经济学诞生的《信息经济学》一书是搜寻理论探索的开端。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该理论后来成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搜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搜寻活动的本质是对知识的寻找,而知识的寻找是有成本的,所以,寻找知识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制定信息搜寻的标准和原则。搜寻理论为我们进行信息商品的定价、信息交易行为和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分析、判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1996年10月8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威廉·维克里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因创立“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个重要发现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使信息经济学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研究信息商品的交易活动,规范信息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信息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市场,由于信息商品具有效用滞后的特性,在交易达成之前,买方无法确切地了解和验证其真实效用,只能依据卖方所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估计、预测和选择;而卖方则可能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不真实地夸大信息商品的效用以谋求更高价格。因此,信息商品交易中的买方常常陷入一种“反向选择”的困境,其表现甚至比一般交易活动更为显著,这种状况导致信息商品交易行为的欺诈性较为普遍,并经常使信息市场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严重妨碍信息市场的有效运行。引入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并借助它设计和改进某种制度安排,会提高信息市场的运行效率。我国在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尚处于理论的引进阶段和探索阶段。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说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可以为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研究开拓思路、提供方法,一是因为二者都属于信息分析范畴,且从研究范围来说信息学是信息经济学的上位类,二者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共同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让它们在理论研究中找到结合点。二是由于目前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本国的首要战略,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日益高涨,把信息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为研究和创新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的理论方法,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普遍具有实用性、方便性特点,为创新信息分析基础理论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综上所述,信息分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信息分析的基础理论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也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纵观信息分析的基础理论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完善阶段,相对来说缺乏创新的信息计量学阶段,对信息经济学理论引进、吸收、思考、创新、探索阶段,无不说明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是一个整体互动的关系。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经济领域中的信息分析新理论将为传统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开拓新的视野,提供新的思维方法。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探索,创新信息分析基础理论,开创信息工作新天地。

收稿日期:1999—08—16

标签:;  ;  ;  ;  

信息分析基础理论研究_文献计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