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探究形式:以高中地理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五种论文,形式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问题意识是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问题意识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提出、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材料、应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钻研品质。
一、阅读探究:以学生阅读思考、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疑激趣、引导探究
此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的提供与目标课题相关的信息(文字材料、数字材料等)的刺激,学生的任务是走出混沌状态,明晰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例如,关于全球变暖,教师可以先展示与此问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和科学家们对于全球变暖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地球是否真的在变暖?你认为应如何研究地球气温的变化?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有什么影响?是利还是弊?要不要防止全球变暖?如何防止全球变暖?等等。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可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最后教师予以总结、点评。
探究资料的选择要注意体现时代性、科学性、探究性的特征。如结合最新的“焦点、热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广度与深度;也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转型)展开。
当然也可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或文献,通过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行研究,如某城市的历史变迁、加入 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巴以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等等。
二、观察探究:以学生观察地理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教师提示、调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此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细致、敏捷的观察能力,从图表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直观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地理问题。如讲授《城市化》问题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上海城市用地和城郊人口变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的增长”、“1950年和2000年世界十大城市人口”、“两类国家城乡人口比重”、“发达国家郊区别墅群”、“城市贫民窟”、“城市化发展阶段”等多幅图表,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城市化的特点、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化发展进程、两类国家城市化差异……
教师还可设计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必要时可提示、启发学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如学习《自然灾害》中的“台风”内容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你记得今年有哪几次台风影响上海?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是怎样形成?台风过境时,你应该怎样自我防护?……在问题链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
三、实验探究: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为主,教师侧重指导、总结、评价
此类探究旨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和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按照学生是否参与操作,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实验探索活动。实验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设置类似的条件或环境,模拟地理演变过程。
在讲“海底扩张学说”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设计演示实验的任务,模拟海岭是地幔物质上涌处,且海岭两侧的岩龄呈对称分布。同学们在预习后,开动脑筋,利用橡皮泥、折纸、FLASH等制作了演示模型。第一次交上来的作品,除了FLASH动画,其余都是静态的。于是,我再度启发:能否通过合作探究,利用简易材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呈现海底扩张的动态特征。最后,有同学利用两张纸,分别画上宽窄不同的代表不同岩龄的色带,同时穿过中间和两头有窄缝的纸带,成功地演示了“海底扩张”原理。在了解“洋流”类型、学习“大气环境保护”时,也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洋流的成因,设计“温室效应”、“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方案,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加以验证。这种探究实验,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四、活动探究: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参与设计、组织、调整和评价,让探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此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地理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新思维、新知识、新方法,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素材。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丰富的、富有弹性的、主题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与创造欲望。如观察月相变化,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工业调查;商业地理调查;环境调查;环保宣传等。
在学习《人口问题》时,我曾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外探究活动:围绕“人口问题”,每位同学根据自身优势,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对人口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措施。学生们经过对问题本身和自我的审视之后,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在交流课中,同学们丰富多样的数理统计图表、富有深度的家庭小调查分析和家庭族谱示意图展示、别具一格的配乐舞蹈、精彩的图画“人口问题”和角色扮演,都让我和学生激动不已:“班级里可真是‘藏龙卧虎’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收集、分析资料,有同学自主设计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这一辩题,并围绕这个辩题,组织了激烈的辩论。甚至非辩论组成员也忍不住加入到辩论中来,使得课堂高潮迭起,同学们在愉悦、充满成就感的氛围中,既深化了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多元智能。
探讨环境问题时,围绕“水日”、“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请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利用演讲论坛、表演等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也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五、网络探究: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为主,教师进行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
网上学习资源形式多样,包括网页型课件(知识点/专题型)、网络课程、主题网页WebQuest、专题学习网站、专业性资源网站、门户网站、主题探究网页型资源。其中最常见的是主题网页、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围绕任务,预设资源(或学生直接收集、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成果——学生制作上传网页,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实现交流与共享——学生反思,教师总结。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整合、建构以及进行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发现、吸收新信息,再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知识迁移。
在专题学习网站《大气环境保护》中,教师整理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相关网站导航”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在《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的教学中,则采取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和网页制作技术,合作构建主题网页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在高中地理课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协作精神。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建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获得自我发展。
标签: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