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教学,塑造工匠精神论文_刘志璟 杨新田

注重实践教学,塑造工匠精神论文_刘志璟 杨新田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工匠精神”既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也是劳动者职业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工匠精神

一、何为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总理开口说出,瞬时变成了一个热词。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们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对细节有很高要求,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辛劳,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力图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乐在其中,造福世人。可见,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2.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确保质量。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4.专业、敬业:打造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所以,工匠精神是个人的职业道德操守在做和行中的具体体现。提倡工匠精神,培植工匠精神,首先应具有认认真真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思想情怀。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听听很有道理,“菲仕乐”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国内外很多即便很好的产品,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这是对工匠精神最有说服力的诠释。

大国工匠第一人高凤林,被誉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在焊接方面拥有超人的独特技能,35年来,130多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他是一名最基层的焊工,却常常出现在最高级别的技术分析会上;他没有任何令人刮目的头衔,却被指定参与制定部级质量焊接标准文件;他不能指挥调度任何资源,却屡次受命领导技术革新。21岁时,高凤林因肯钻研技能,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而荣立三等功一举成名,2006年,受丁肇中教授邀请,他参加了由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此后的人生经历中,他勇于进取,不断充实自己,不但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还先后取得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40多岁又开始读研,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综合技能。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凭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的是民族认可的自豪感。这是工匠精神最真切最鲜活的体现。

二、提倡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引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必将更加强大,另一方面我们在资源、能源甚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外的依赖程度也更加紧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而我们技术的水平,产品的性能,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等很多方面还有更大的提高空间,“中国制造”的内在品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负面的现象仍然存在,诸如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企业、商家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尤其是药品、食品等关切人民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损害着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削弱了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企业的产品质量上不去,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讲求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乐在其中。“大国工匠”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其工作的精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塑造工匠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提倡工匠精神,使之成为企业一贯坚持的生产经营理念,成为劳动者始终奉行的自觉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大的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努力,需进一步完善正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需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大力倡导爱国情怀,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工匠精神的培植与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做起,所谓正本清源,才能源远流长。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尤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努力为社会输送兼具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一方面,社会、企业、岗位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先导作用和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长远来说,对我国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作用。

四、实践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教师本身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的社会职责之一。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做到,身体力行,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起到示范效应。因此作为教师本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品德,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为人正派,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自觉抵御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不为世俗物欲思想所动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己任。在教师群体中,有人坚守三尺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不计名利,任劳任怨; 有人顽强拼博,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扎根偏远,不计报酬,坚守清贫,默默奉献,忠诚地履行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甚至担当着家长的角色,精心地呵护着人民的子弟;有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直面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学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切内涵,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除了职业道德操守,教师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只有不断打造自身的专业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设计组织能力,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知识和技能更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地起到演示示范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的各项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本人应该不断学习新知,锤炼技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紧随时代潮流,即时跟踪研究学情,创新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结合教学方法培养工匠精神

生产实习课、理实一体化课、实训课都非常适合于项目式教学方法,任务具体,目标明确,教做学合一,既有理论讲解,又有技能训练,最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每次授课的时长,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及教学任务,使项目实例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最好为学生熟悉或喜闻乐见,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难度适中,过程完整,结果性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也要精心安排布置教学流程,讲解、示范操作要力求简明扼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技能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积极的巡回指导,仔细观察,针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集中或分别加以指导,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乐于接受,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接受、养成严谨敬业、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结合安全文明生产培养工匠精神

任何一项实际生产过程,都要在安全文明生产的总体要求下实施。所谓安全文明生产,就是讲求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质量性,即在人身、设备、工量具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消耗,生产出合格的及至高质量的产品,可见安全文明生产正是工匠精神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综观很多安全事故,大多是因为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监管不力,操作不当,安全防护不到位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也即实际工作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这些事故甚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实践课程的教学,往往模拟,或者就是实际生产场景,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只要结合安全文明生产相关内容,安全操作技能,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就会使工匠精神的培养真切实在,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和或操作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合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工匠精神

秉持工匠精神,应成为劳动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工匠精神也应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润物无声中完成精神境界的蜕变过程。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时,应从作息时间、上课纪律、安全常识、着装、卫生清洁、爱护公共财物、设备工具的维护保养等方面要求学生,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把实训实习表现纳入考核内容,督促学生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事无巨细都认真、耐心、专注对待的工作态度。

五、结语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机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应把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其中,每门课程都应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有力平台,每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都应肩负起培养工匠精神的历史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有赖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去早日现实。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尤其需要提倡“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在各个方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使之为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繁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建设,为劳动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积极担当。

参考文献

[1]薛栋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2]臧志军 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3]中国政府网 中国制造2025[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519/19710486.html,2015-05-19。

论文作者:刘志璟 杨新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注重实践教学,塑造工匠精神论文_刘志璟 杨新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