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要点分析论文_侯楠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要点分析论文_侯楠

陕西建工(延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及广大群众对住宅建筑产品的建造将会朝着规模化、高品质、少污染、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传统手工操作式的建筑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建筑产品的这种建造需求,实现建筑工业化是解决环境污染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途径。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存在的缺陷及问题阻碍了其实现建筑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将真正实现建筑从“建造”向“制造”的转变,是目前实现建筑规模化、工厂化的有效途径,将建筑拆分成各种构件(墙、柱、梁、板、楼梯等)模块,在特定工厂进行预制工业化生产,再将构件模块运至现场吊装就位,通过各种形式的节点连接、局部现浇拼装成整体的装配式结构。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工艺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传统施工方式不仅需大量时间浇筑、养护混凝土,还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解决此问题,我国部分城市中建设了大量装配式建筑。为推动装配置建筑稳定发展,需提升预制构件施工技术,提高预制构件生产质量。

1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

在制造预制构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上的问题,如构件表面印筋、构件破损、落角、剪力墙构件中预留钢筋偏差等。对上述问题必须要认真解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根据规范要求,将垫片放置在构件底部,脱模剂要均匀的喷涂其表面,以防印筋出现在构件表面;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和拆模时的强度等级,保证其达标后再拆卸模具,拆卸模具时一定要细心,必须是多次轻捶,以防出现构件损坏、掉角的现象;最后,由于模具孔位偏差引起的剪力墙结构预留钢筋偏差的现象,对此,在预制件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模具孔位置的准确性,以最大化的提高预制构件的质量,如剪力墙结构。在预制结构生产完成后,还必须将它们安全地运输至建筑施工现场。预制构件的运输通常采用把构件竖立在车厢中的运输方式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还应注意运输车辆的速度和面板的倾斜角度,构件运输与实际施工进度要保持一致,并根据构件的安装位置进行详细分类,以防止因构件运输的中断而对施工进度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2预制构件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平脱法模具

此方法指的是可以在水平模具中浇筑的预制构件,在混凝土强度高于15兆帕时,可水平吊起模具。在制作水平、竖向预制构件时,可使用平脱模具。在使用其制作竖向预制构件时,需使用翻转台设备将构件翻转过来,这对日后预制构件的运输、安装等施工操作有利。在制作平脱模具时,并不需要使用大量钢材,但是由于此模具需配合翻转台,因此其对厂房空间要求较高。此外,还需增加施工工序,增加生产成本。

2.2翻转台法模具

此模具是由平脱法模具发展而来,但是依然使用水平模具浇筑预制构件,然而此模具并不需使用翻转台,可利用模具本身的翻转设备将模具吊起。与平脱法相比,此种生产方式更为复杂,且需消耗大量钢材,但是对工厂厂房空间要求不高,可有效节约人工费、机械费等。研究发现,在预制配件生产过程中,常出现无法脱模、烂边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楔块。其可用于部分可做成整体但是难以拆模的模具中,可在窗孔内模、预留方孔等位置设置楔块;第二,活动拆生块。为保证模具可脱除(保护预制构件边角不被破坏),可在装拆位置使用螺栓将模板配件连接在一起;第三,脱模倒角。一般预制构件脱模倒角坡度设置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倘若模板在5厘米到10厘米直边处则不适合使用拆生块方式,因此需在建筑师同意之后将此边设置为倒角坡度;第四,科学使用防漏胶条,如此可避免出现漏浆问题,同时可有效保护铝窗位置,以免铝窗被破坏。在使用模具前,需将其清洁干净,并将脱模剂涂抹在模具上,依据设计要求安装钢精笼骨架、设置相应配件及预埋件,之后才可进行拆模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模具拆除之后,需依据相关规范将其堆放起来,为日后使用提供便利。

2.3制作钢筋笼骨架

厂家需依据构件配筋图,明确所需钢筋型号、数量,并完成下料与放样操作,工作人员保证钢筋标号的唯一性,并依据一定规范将钢筋堆放在一起,为日后使用提供便利。在预制好的钢架当中绑扎钢筋笼骨架,工作人员需严格依据构件图纸施工,设置保护层;在钢架上标注主筋、分配钢筋位置,如此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在吊装钢筋笼时,需使用吊架进行运输。

3预制构件装配施工

3.1预制构件支撑

在建设装配式建筑时,预制构件的支撑是影响其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预制构件支撑可分为以下程序:首先,施工前,施工人员需依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预制构件种类科学制定施工方案,施工人员需严格依据此方案进行施工;其次,施工人员需依据预制构件种类选择合适支撑工具型号及数量,为施工操作奠定基础;最后,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严格控制施工流程及施工细节,如此才可保证预制构件支撑施工质量。

3.2预制构件吊装

施工人员需选择最合适的吊装系统,如此才可保证预制构件吊装施工质量,常用的由湿式系统与干式系统两种,不同吊装系统的施工工序及施工技术要求不同。第一,湿式系统。此系统的主要施工程序为:放样、吊装预制柱、吊装预制大梁、吊装预制小梁、吊装楼板[1]、吊装外墙等预制构件,最后需进行现浇施工程序,配置相应机电配管。在湿式系统中,楼板浇筑是影响整个建筑施工质量及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浇筑前,需科学设计锚筋插入位置,在墙板上预留楼板浇筑位置,如此才可确保混凝土可与墙板形成稳定、整体结构,在墙板下部留有一定空间,在出现地震时墙板可与地震振动频率相同,如此可降低地震对装配式建筑物的影响。为实现这一目的,需合理建设滑动力学模型。第二,干式系统。在使用干式系统吊装预制构件时,需合理调整施工程序,一般需将外墙吊装移到后面。在养护混凝土预制构件时,工作人员需在预制构件表面铺设保护膜,如此可保证混凝土预制构件内外温度差较小(减少预制构件表面出现裂缝几率)。此外,在吊装预制构件前还需详细计算预应力平衡,如此才可保证预制构件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可顺利进行。

3.3预制构件连接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连接质量也是影响整个建筑质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可选用的连接方式较多,施工人员需依据实际工程要求选择最合适的连接方式(可选用机械式连接与现浇式连接两种方式)。针对部分钢筋强度较高的预制构件,可选用机械式连接方式,此种方式可有效提升预制构件稳定性,且对预制构件外观影响较小。针对部分钢筋强度不高、连接宽度不大的预制构件,可采用现浇式连接方式。为避免预制构件与铸模连接位置溢出混凝土,施工人员需保证预制构件与铸模连接紧密。同时,采用现浇式连接方式将铸模模板与预制构件连接起来,因而需在混凝土强度达到相应标准之后,才可进行脱模施工[2]。

结论

简而言之,建筑行业对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且在施工中极易产生大量污染物质。预制构件的设计、制作、运输、装配等环节均将影响装配置建筑施工质量。因此,若施工人员在任意施工环节发现问题,均需及时进行处理,如此才可在保证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的同时,提升装配式建筑建设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娟.降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成本的方法[J].建筑施工,2016,38(7):993-994.

[2]王长勇.新型预制装配式房屋结构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8,20(14):160-161.

个人简介:身份证号码:61052619851116xxxx

论文作者:侯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要点分析论文_侯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