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天”歌曲的研究与欣赏_万叶集论文

“熟天”歌曲的研究与欣赏_万叶集论文

“熟田津”歌的研究与欣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熟田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瀛律诗,源远流长,和歌俳句,堪称双璧。其中,产生于舒明朝(629~641)的和歌,是日本韵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是由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几种相近的歌体构成的,其中最流行的是短歌。

在和歌史上,继《记·纪》歌谣群之后最重要的作品当推《万叶集》。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专集,它是以收集历朝和歌编纂而成的。它不但是日本文学宝库中最灿烂的名著之一,而且也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枝奇葩。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万叶学”,至今仍在日本国内外继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解读它的精髓。

《万叶集》中的和歌通常分为杂歌、相闻歌和挽歌三大部分,杂歌的内容比较芜杂,述怀、叙字、羁旅、宴饮等都有。相闻歌中有相当数量的恋歌,也有赠答歌或行役歌等;挽歌也是《万叶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是为天皇、皇族、官僚所作的挽歌。其外,还有东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问答歌等。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假名字母的出现,大约是遣唐使和学问僧在中国学成归国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日本除了使用汉文外,往往借用汉字的音、义作为记录日本语言的表音文字。这种借用汉字为字母的方法在《万叶集》成书之前十分流行。《万叶集》全部都是用这种字母写成的,故称“万叶假名”。由于这种假名年代久远,用法递有变更,非常难以读解。后世学者花了大量精力对《万叶集》进行训诂,目前,尚有一首(第一卷第九首)和歌属于难训之外,其他基本已经探清。但由于研究者不同,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定论,现就《万叶集》第一卷第八首歌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窥见当今日本对此的研究现状。

《万叶集》第一卷第八首歌:

额田王:

熟田津尔船乘世武登月待者潮毛可奈比沼今者许艺乞菜。

用现代日语书写:

にき たつ ふ なの つき ま しぉ ぃま

熟 田津に船 乘 りせむと 月 待てば 潮 もかなひぬ 今

こ いは漕ぎ出でな。

翻译成汉语:(见《日本和歌史》彭思华)

候船熟田津,待月坐迟迟。

潮生恰合度,正是荡桨时。

这首歌的题词是额田王。但根据山上忆良的《类聚歌林》记载,是“天皇(齐明天皇)观赏昔日所留之物,忽生悲情而咏”。显而易见,题词与左传存在争议。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关于此首和歌作者的争议

关于这首歌的作者一直存有争议。一种说法为齐明天皇之作。对此,花田比露思在《万叶集私解》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从额田王所做的和歌全体来看,认为额田王的歌多是主情的、伤感的。如是动态的,也是偏重抒情。但是“熟田津”之歌,却是优容不迫,堂堂王者风格。对此强调此作者不该是额田王,而应该是统率全军的天皇——齐明天皇。此后,赞成此种说法的人不在少数,尾上笃二郎在《万叶集大成·作者研究编》中写道:当时从集结在熟田津的舟船来看,没有指挥权和命令权的额田王,不可能作出立于船头统率全军的诗歌。咏唱这首歌的只能是当朝天皇——齐明天皇。对此,《万叶集》研究大家泽泻久孝博士也在《万叶集注释》中支持花田说,认定齐明天皇为歌作者。

还有一种主张是额田王之作。对此,折口信夫在《万叶集短歌论讲》(全集29卷)中毫不含糊地提出了“代作”的问题,指出:“此首歌也和以前中皇命(齐明帝)的歌被看作为间人边老的代作一样,是额田王的代作。对这一提法,也有很多人支持,现可视为定说。中西进在《万叶集的歌人们》(角川选书)中作为证据举出了《药师寺缘起》。指出,在《药师寺缘起》中,额田王的名字作为“三采女”之一被列在后面。三采女是自古以来地方豪族上贡于朝廷的采女的传统在近江一带的残留。但是,采女在不久的律令体制中逐渐被转变成下级女官,已和以往的服仕各豪族的贡女不一样,也不具备服务于神的圣女、巫女那样的职能。其中,传统中保留的是“歌と女”式的存在,歌女有时咏歌……熟田津之歌也可看作是船队出航时所咏的歌。这首歌铮然有声,是以天皇的姿态咏吟的。即是说“形式作者是齐明天皇,实际作者则是额田王”。

伊藤博在《万叶集的歌与作品》(上,塙书房刊)中作了如下论述:“诗人卓越的感受,很好地表现了这首歌的本质”。这样,作者将自己的情怀融合到集团之中,以天皇的心愫发于诗歌,这在古代被叫做“御言持”。“御言持”发音为“みこともち”,古代文献中的汉字记载为“宰”、“司”、“府”等,多指接受天皇的“御言”,也多指治理一方的地方官。这种地方官也是天皇的代办者。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有一种人完全可以变成神或天皇,并站在宗教立场上传达神或天皇的告示。在日本,自古就有巫术的祭政形态。其传统虽有所变更,但一直延续到万叶时代的前半期。“者”字极易被看成“女”字。额田王是在继承“御言持”的传统上出现的新生歌人,是完全取代天皇之灵的“御言持歌人”。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天皇御制”的异传。

菅野雅雄在《纪记歌谣与万叶之间》(樱枫社)中论述道:所谓“代作歌人”,简单地表现为“以作歌而仕奉宫廷,每当有公共的例行活动时,代替天皇作歌的歌人。”……问题是歌被作好,献给天皇时,是以怎样的形式发表。如果百寮百官们对歌作者不言自明,而表面上必须以“天皇御制”的形式出现,如果不那么发表,也就谈不上“代作”之意。事实上,即使是额田王的“本音”,而“场面话”恐怕也必须是“天皇御制”。即这首歌的作者事实上是额田王,即额田王融合齐明天皇之意,站在天皇立场上咏出的。《万叶集》是与皇家有关的,是一部具有公共性格的皇家歌集,不管是谁作的歌,都是以赞美皇家的意识编纂的,都是以“天皇御制”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的。《类聚歌林》是山上忆良的私撰集,所以它不拘泥于“场面话”,而是含有歌人的备忘要素。记录着作歌的真实情况,由此,可以说此歌为额田王所作。

二、熟田津的位置考

熟田津位于何处,之所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是因为其确切地点,对于准确解读这首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熟田津是指靠近爱媛县松山市道後温泉的港口。现因无遗址可查对,可列出以下几个候补地:

(1)松山市和气町·堀江町说。 (武智雅一《熟田津的位置私考》)

(2)松山市御幸寺山附近说。(景浦雅桃《伊予史精义》)

(3)古三津说。(吉田东伍《大日本地名辞书》)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以上三种说法。其中,(1)的说法, 万叶集研究家泽泻久孝在《万叶集注释》中认为“比较稳妥”,可视为有力的见解。

武智雅一氏进一步加以解释到:从熟田津的词义来看,是相当宽广的平原,而且面向大海,是船停泊的地方。从松山市到堀江湾的平原部分没有丘陵,是一片平原地。因此,可以想象历史上的堀江湾比现在更加弯曲,在现在的和气站(省线)附近的芳野酿造店,前几年挖井时,从地下挖出了海岸特有的泥沙样物质,以致于异地而掘……而且,和气、堀江的港口,从潮流、波涛的关系来看,作为优良港湾具有比三津浜更好的条件。中世,有搬运松山平原的谷物的记述,也保留着轻之神社,轻大娘皇女墓,莲花寺、善福寺、松尾山等奈良朝以前的传说。

从1975年4月到5月间,发掘了离濑户内海的堀江海岸3.5 公里处的船之谷遗迹,据报告,最大的遗迹构造是中央部的河川迹象。“此河川不是本来的河川,是流水少而形成的沼泽性的河川,可以说呈现出港湾的形状。从绳文晚期的河床水准是2.8 米这一点以及从堀江湾满潮的潮位来看,无疑是受海水的影响。”

这样,和气、堀江说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推测熟田津是被挟于高绳半岛的山寺山块之中的天然良港。特别是作为濑户内海航行时的中继港比古三津更合适。

三、选择熟田津的理由

选择熟田津的理由可举出以下三点:

(1)天然的一大良港。

(2)有道後温泉的疗养。

(3)是集结士兵,整备军需品的好地方。

熟田津作为堀江深处的港口,在濑户内海之中也是少有的天然良港。不仅如此,熟田津还有道後温泉可以休养。齐明天皇时代,在和歌山县的汤崎温泉被利用之前,附近容易成行的温泉地要数神户的有间温泉了。但是,有间温泉位于六甲山地的北麓,三面环山,作为新罗远征中天皇一行的保养地十分不合适。

当时,要援助新罗与唐联军的作战,还可指出的是集结面向濑户内海的中国、四国地方以及九州出身的士兵的中心地,再加上伊予的熟田津即爱媛县的道後温泉是天然良港,面向大海,处于濑户内海的中央,是集结军队,准备军需的最佳场所。另外,伊予自古以来就和大和朝廷保持良好的关系,此处可谓最佳选择。

四、“乘船”之含义

迄今为止,在对熟田津之歌的研究中,对“船乘り”(乘船)一词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乘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几位有权威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1)伊藤博在《万叶集注解》1(集英社)中解释到:“船乘り”,有乘船之意,也含有在船上搞祭祀活动之意。但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可理解为乘船出发旅行。为对此说法提供佐证,他还举出了《万叶集》中的其他和歌,如第12卷3202首歌。

柔田津に舟乘りせむと聞きしなへ何そも君が见ぇて来ざるむ。

以上和歌中的“舟乘りせむと”表示“乘船出发”之意。以此推测,第八首歌是从熟田津出发再赴海路,向筑前港进发时咏吟的。

(2)折口信夫在《折口信夫全集》(第9卷中央公论社)中另有见解,认为歌中出现的“船乘り”并非实际意义上的扬帆出发之意,可看作“舟游ひ”,即乘船游玩之意。“舟游ひ”在万叶时代,是指在宫廷神圣的例行活动中,将船浮在水面举行的祭神仪式,为证明这一说法的合理性,特举出了持统天皇时代的和歌为证。(卷一,人麿吕)

英蘆の浦に船乘りすらむ处女らがたま裳のすそに汐みつらむか

这首歌中的“船乘りすらむ”与熟田津之歌中的“船乘り”一样,类似于举行神事之前的净身仪式。从歌的整体来看,大意应为“等侯月光,将要乘船时,潮汐也如人所望,赶快出发吧。”这首歌就是当时举行仪式时的仪式歌。齐明女帝曾为求神圣水的淡水、海水多次外出行幸。这两首歌仍然可以考虑为是以那种场合为背景的。

对于折口信夫的学说,另一位研究家谷馨十分赞成。他认为,第八首歌是在援救百济的征途中所作,是在军船进发之前应诏而作的献咏歌。从额田王处于公共仪礼活动咏歌这一情况来看,可以考虑这种仪礼是与神事密切相关的。中西进在《中西进万叶论集》(第1卷、 讲谈社)中也表达了赞成之意,他认为:这种场合的“出船”,与受神功皇后的巫术影响的情况不同,出船时有祈神活动,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与大和国的住吉神、氏神的祭祀活动明显不同,当时的情况是不管干什么,日常生活也好、陆路旅行也好,一定要祈神,这在上代人的生活中,所有的和歌都看作是神事歌。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家如土屋文明、森胁一夫等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土屋文明认为,正月14日到达熟田津,3月25 日到达筑前的长津(现博多),到出发之前(20日前后)的两个多月,住在石汤行宫,因此可以考虑此歌是正月、2月、或者是3月的16日之后所作。“乘船”向筑前进发,是为出船吗?如果将此看作在此之前的一个例行活动,那么,应该看作是在3月16日以后到20日之前的这几天内进行的。这一年的3月16日,是公历的4月23日。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天气情况, 是“舟游ひ”的好时机。天皇的这次外出,国事当前,除了皇太子之外,大海人皇子妃大田皇女也一起同行……是怀古的额田王所吟的“乘船”之歌,因此,可以说“乘船”是指游览之意。森胁一夫在《万叶集的美意识》中认为,以上说法毫无根据,所谓在明月悬空的情况下进行的“舟游ひ”和作为阳春的例行节日活动进行的“舟游ひ”,都没有确切的事例。面对百济救援这一国家重大事件,也许会举行什么祭神活动,但是,“船乘り”作为神事活动,具体乘船干什么,不得而知……不管濑户内海多么平稳,这与在吉野离宫举行的“舟游ひ”截然不同,从歌调来看,也丝毫不具备娱乐和祭神的气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代人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陆路旅行,都有祈神这一习惯。面对百济救援,军船进发之际,作为国家的一大事件,祈求海路平安、出征胜利而举行犹如神事那样的神圣的例行活动,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如《日本 书纪》所记载的那样,正月14日到达伊予石汤的行宫,两个月之后的3月25日到达博多。 “船乘り”这一活动何时举行的不得而知。是出航之前,还是在滞在期间的某一天?一直未能定论,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五、对“月待てば潮もかなひぬ”的解释

此歌的三、四句“月待てば潮もかなひぬ”的真正含义以及“船乘り”的确切日期也一直不能定论。对此,北村季吟在《万叶拾穗抄》中认为,三、四两句有欲行海路为乘船之方便,要等月明之夜之含义。

山田孝雄在《万叶集讲义》中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所谓待月,是指满月。月与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满月和新月时候满潮,上弦、下弦时退潮。如果这样的话,等待满月即是等待满潮,这可解释为海路昏暗行船不便之故。

泽泻久孝在《万叶集注释》(1.中央公论社)中作了如下的解释:通过“潮も”的“も”的助词的使用,包含着月升之意。更进一步来说,待月实际上是一种待潮之心,至于月亮与潮汐的关系,有句俗谚称道“月满时港无潮”,月到中天时,正是退潮,虽然月升与满潮是一致的,但是濑户内海的满潮要比月出迟一些,这是事实。荒木俊马博士对三津滨潮汐表进行调查的结果,从这一年的正月满潮与月出一致的日期来考虑,正是22日、23日的凌晨2、3点钟。可以推测这时的月亮并非满月,而是下弦,出航并非是深夜,而是整个晚上。关于潮汐情况,村上可卿氏的研究则更为详细,他认为满潮时未必适合于出航,在这种情况下向西航行,应将满潮看作为高潮,从乘高潮之事可推定,出航是23日凌晨2点。

森胁一夫则从上代人的自然观出发,认为古代人对历、月龄和潮位并没有观念上的区别。他们用自己的肌肤直接感受自然,用自己的目光去捕捉月亮的盈缺和潮汐的涨落,通过切实的生活感受来了解月亮和潮汐的关系。这样才得出“待月升,潮合度”这样充实的表现。作者既不是等待给漫漫海路带来光明的月光,也不是十分偶然地提到“潮也满了”。而是在等待那个出发的时辰。泽泻博士认为等待时间越长,其和歌“泼辣的生气就会消失”。其实,正与此相反,从常识来看,正是因为有翘首盼望的时间,才会加强它的紧张度。恐怕作者每天都位于熟田津畔,日夜等待着月盈,满潮的时辰,并且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当皓皓明月照亮海面,潮水荡荡而来时,才是划船起航的最好时机。这首歌就是描写了当时的激动心情。

伊藤博认为“待月”是说等待月光将船划出之意。这是指以前预祝之事已经实现,不仅月亮中升,月光普照,而且就连潮水也如人们所期待的预祝出航那样,朝有利的方向流去。

久松潜一说:据考察,3月22日、23日前后,是退潮, 作为出航的条件是极为不适宜的,这时候,月亮决不是作者观察的对象,而是超出实用的月景,形成令作者感动的世界。在这里,被形象化了的是希求与含有君意的集团性的全体感情融为一体,这只能说是额田王所具有的诗心。那是一种集团性的、特别是从统率集团的天皇心中引发出来的高昂之情。

这样,“月待てぱ潮もかなひぬ”两句,由于“も”这一十分含蓄的助词的使用,暗示着月出之意,又一气呵成,到“潮もかなひぬ”切句时,与拍打漆黑的海面的潮水一起,宛如满月中升,这美好的景色浮现在眼前……,当超出具体事实时,就可归纳出额田王和歌的文艺文美。

关于出航的具体日期,据山上忆良的“左传”与《日本书记》的记载,有两处关于时间的记录必须引起注意,一是“庚戌”(正月14日)、“御船泊于伊予熟田津的石汤行官”;二是3月の丙申の朔庚申(3月25日)、“御船返行到达娜大津”。何时起程的呢?围绕这个问题,研究学者有如下之说法:(1)正月14日夜。(2)正月22日,23 日凌晨2、3点钟。(3)2月满月时。(4)3月17日拂晓。(5)3月20日左右。 (6)停留了两个月以上。

阿苏瑞枝根据村上可卿氏“熟田津の歌に就ぃての考察”(《短歌研究》昭和12年6月),从3月25日到达博多港的时间来推算他们渡航的天数,并考虑月出和满潮的时间差,得出3月19日的结论。 村上氏则持正月23日凌晨2点多的说法。根据是前面提到的论文中, 荒木後马博士的三津浜潮汐调查表,以及泽泻久孝认为这年正月满潮和月出一致的看法,一直提倡是正月22日、23日凌晨2、3点。

森胁一夫在“熟田津的月亮”(《万叶的美意识》所收)中主张是3月17日拂晓。

谷馨在《额田姬王》中,土屋文明在《万叶集私注》中都主张20日。谷氏论述道:3月20日左右的夜半出航,此歌是军船进发之前, 为祈求海路安稳,服务于朝廷的女军额田王激发全身的力气所咏的应诏歌。

土屋文明认为出发是在3月20日前后, 和歌是在那之前进行“船游ひ”(即在船上举行祭神活动)时所咏的。

伊藤博认为:他们一直“休养到3月25日出帆之际”, 一般到达博多港的日子“3月25”来看,可以理解为那天就是熟田津出航的时间。

在以上众多学说中,笔者认为,第(2)种说法应比较合理。

六、结束语

熟田津之歌非常具有特色。仰望星光闪烁的天空,眺望大海、远山及模糊的港口,子夜过后,东方微明,不久,船的影子和山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旧历二十几日的半月给茫茫海原洒下美丽的银光。这样的景象是完全能够想象出来的。“潮も”的“も”用得非常传神,它一语破的地点出了作者所要描写的场景。这首歌的作者是谁暂切不论,但它那种“优容不迫,堂堂王者的风格”和“潮もかなひぬ今は漕ぎ出でな”的整句气势,使人不得不想象出一个统率全军,鼓午士气的王者形象。齐藤茂吉氏称赞到:“一首歌的声调起伏很大,是古今少有的秀歌”,“五句没有断句,调子整然,句与句之间的连续,极为自然地使用了‘に’、‘と’、‘ぽ’、‘ぬ’等的助词,而‘船乘りせむと’、‘漕ざぃでな’则以流动的节奏紧收,应该注意第二句和结句这两处”。另外,采用第三句中止,第四句切句,第五句多字,这样的歌调,重厚强劲,与助词的使用相配,使人感到气魄雄浑,心绪高昂。“今は漕ぎ出でな”中的假名“な”的使用,可看作将前三句变成第一人称复数用来作主语,表示强烈的劝诱,还表示对自己言行的意志、愿望。不管从哪一点上,都让人感到有待于大事发生之前的内心的感动与格调。

在这首歌中,还可看到万叶初期大陆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额田王所具有的中国诗文的素养,有些歌句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汉语。如“船乘り”—“乘船”;“月待てば”—“待月”;第四句的“潮もかなひぬ”—“潮满”(潮涨)。如果允许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些歌句都可看作是汉语的训读,是将其歌语化了的表现。从这首歌的格调之高,男性的语气、语势、气魄来看,都是受汉语的表现影响的。额田王作为最早的划时代的宫廷抒情诗人,她的风雅、优美与技巧上的虚构,为后来以坂上郎女为代表的女歌人所继承。额田王作为国家公共场合的歌人,同时具备古代巫女的、咒术的立场和具有中国文学教养的新的宫廷歌人的立场。“熟田津”之歌,与她的其他两首短歌,九首长歌一样,在《万叶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她的抒情性为日本文学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进行全面的研究。

标签:;  ;  

“熟天”歌曲的研究与欣赏_万叶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