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科技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_伦理学论文

论现代科技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_伦理学论文

试论现代科技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伦理论文,试论论文,观念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本身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科学技术的烙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越来越明显地带来了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猛烈冲击,不得不使人类思考着传统伦理观念的沉浮和伦理学的发展趋向。

一 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是中外伦理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老子认为:自然人性的沦丧是从社会文明的产生开始的,虽然文明观念各不相同,但伤害人性却是共同的。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1)> 老子主张人应当摒弃文明的桎梏,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在西方,早在近代科学技术刚刚兴起的18世纪,在培根以乐观的态度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以后,在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间,就曾发生过卢梭和伏尔泰的歧见。卢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持抨击和否定态度,认为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人类的不平等,给社会带来了罪恶和祸害。1749年,卢梭在其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第二部分开篇即写道:“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埃及流传到希腊,说是科学的创造神是一个与人类安宁为敌的神。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诌媚和谎言;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诞生,乃是出于我们的罪恶。”(2)伏尔泰则反对卢梭的观点, 把科学技术看作人类支配自然的手段,认为知识的积累和理性的增长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对科学和文明持功利主义的肯定态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这一歧见更加尖锐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5 次伟大的革命。 (3)。1945—1955年,第一个10年, 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1965年,第二个10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向外层空间的进军;1965—1975年,第三个10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 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1985—1995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在这几十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的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所未有的能力,而且对人类道德的进步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着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的种种争论,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道德进步的重要动力。(4) 这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决定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道德习惯和社会的道德舆论,促进新的道德规范形成和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更新四个方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科技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异化”,造成了当代社会“人”的三重分离现象,即人与外在自然的分离,人与自身内在自然——肉体的分离,以及人与人的分离,(5),给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伦理观念的沉浮使人们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舆论失去了平衡,人们急需寻找新的道德规范。早在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狄更斯曾经写道: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

我们面前什么都有。(6)

今天的人类同样面临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欣喜和忧虑,企盼和苦闷。人们在寻找着通往充满希望的春天的道路。阿·汤因比曾指出:“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7)“对付力量所带来的邪恶结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为, 而是伦理行为。”(8)新的伦理行为需要新的伦理观念为基础,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伦理观念。

二 科技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

传统的伦理观念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些带有社会公德性质的伦理道德观念。”(9)在这些观念中, 有的是人类社会道德品质的升华和结晶,在今天仍起着积极的作用,有的已随着历史的发展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变成了消极的因素。这里的传统的伦理观念面临的冲击有两层涵义:一是怎样发扬光大那些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已被淡化和遗忘的优秀的传统观念;二是怎样变革和调整那些与新时代发展已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下面我们谈到的是传统伦理观念面临的主要问题:

1.爱国主义与人类之爱的矛盾。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的最高要求。但是,“现在人类居住的整个地区,在技术上已经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精神上也需要统一为一个整体。以前只向人类居住地区的局部地区,只向其居民和政府献身的政治热情,现在必须奉献给全人类和全世界,不,应该奉献给全宇宙。”(10)这确实是一个矛盾。一方面,现代发达的交通工具、先进的通讯技术已经缩小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在贸易上越来越互相依赖,在技术上也互通有无,使国家经济呈现国际化的趋势;生态危机的治理需要全球的力量;而毁灭性核武器的存在更使人类从内心渴望全球性的和平……。“地球村”的存在使整个人类的利益日趋统一,如果追究爱国主义的终极精神,就应该是对人类的爱,对全世界的爱。另一方面,国家政体的存在,民族区域的划分,使人类的伦理教育显然不利于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虽然现代人生活的基础已经扩展到世界规模,“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区域主义”已是狭隘的观念,但是国家主义与人类之爱的矛盾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促进人们去寻找解决矛盾的新方法。因此,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而摒弃民族的、狭隘的观点和利益,已是人类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人对自然界的权利和义务的矛盾。十五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的旗帜重新树立了人权的尊严,人类开始了征服自然的狂热。科学的昌明,技术的发达,给人类提供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新工具,人类越来越强调人对自然的权利,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就是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强调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提倡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构造了人类文明的大厦,它的确立增强了人类对其自身价值的信仰和对人的伟大创造力的理解和发挥。人类由原始社会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到后来的理性反思,发展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人类对其自身利益的关心由动物的自发状态发展到了自觉行为。人类中心主义不仅在精神上把人类从臣服自然、迷信自然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人类在物质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发展,已把人和自然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1)这种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已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古希腊所提倡的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走向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只强调对自然界的权利,忽略人对自然界的义务,已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危机四伏。如果人类不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尽人类的义务,那么生态危机的恶化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但是,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义务,又会对人类的发展带来制约。只有站在人类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平衡人对自然界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才能使人类的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转变为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明”。

3.高消费是否就意味着幸福?幸福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着深隧的关于“幸福”的道德思考。最为人类所赞同的幸福观就是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劳动创造和生活享受的辩证统一。但是消费主义的兴起使传统的幸福观越来越倾向于对个人幸福、物质生活和生活享受的追求。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扩大了生产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改变了人类传统的衣、食、住、行的方式,人类在极端丰富的产品面前,抛弃了可贵的俭朴的美德,从追求生存发展到追求享乐。而在商品社会,只有产品的快速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快速进行,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类进入了“消费型社会”。消费资源,消费地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销售分析家维克多·莱保宣称:“我们雄厚的经济……要求我们消费更多,去变买和使用商品为礼祭,去寻求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在消费上……我们需要商品不断增多,就需要物品高速消耗、更新和废弃。”(12)西方国家大部分市民纷纷响应了莱保的号召,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向高消费社会迈进,人们把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当作幸福。那么高消费是否就意味幸福?对物质生活的拼命追求,势必造成人类内心生活的空虚。另外,消费社会对资源的拼命开采预示着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消费型社会与全球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一对需要人类解决的矛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高消费赐福于人的情景并不乐观。”“生活在九十年代的美国人平均比世纪之初他们的曾祖父要富四倍半,但是他们并不因此比其曾祖父辈也幸福四倍半。”(13)而人类要持续发展,“地球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在物质需求方面目前已经完全满足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分之一的人是否能返回到非物质的满足上;取决于那些决定目前世界发展方向的人能否开创一条更简朴和更满意的新生活道路。”(14)因此,遏止人类对物质的无穷欲望,保持传统的简朴美德,由对外在的物质追求转向对内心精神的思考,对科学的幸福观发扬光大是一项重要任务。

4.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矛盾。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类对爱情的最高追求是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一直都在沿袭着由爱情而结婚而生育的家庭模式。而现代科技发展和新型生育方式则打破了人类几千年来自然繁殖的常规。新型生育方式主要包括性别选择、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和无性生殖。1978年7月, 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在此之前,人类的受精、生殖过程和其它哺乳类动物一样,是在自然状态下在母体内完成的。1997年2月, “克隆羊”的繁殖成功,又如一颗“生物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了强烈震撼,人们担心如果克隆技术没有法律和伦理道德加以限制和约束,是“比核武器更容易得到的大规模的毁灭性手段”(15)。新型生育方式为那些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生育障碍的夫妇提供了生育的可能,同时也为人类自身提供了个体复制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克隆人)为人类人口的非自然生产(即人工生产)拉开了序幕。正如一位美国伦理学家所指出的“如果把克隆技术用于制造婴儿,那么我们便面临着由父母生育子女的时代向父母制造子女的时代转变。”(16)人们不禁要问:“人工婴儿”的生产会不会使人类个体本身也面临商品化?人类的尊严何在?生育与爱情与婚姻不再保持统一,那么人类该怎样追求完美的爱情?人工婴儿的任意生产会不会为婚姻敲响丧钟?任意对胎儿进行性别选择会不会造成人类性别的失衡?人类自然生育欲望的降低由多子女到少子女到无子女,会不会造成血缘关系的淡化,传统的家庭、人伦关系会不会消失,社会的凝聚力又该如何?传统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已是风雨飘摇,树立新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已是刻不容缓。

5.“经济人”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已故罗马俱乐部主席、意大利著名企业家、思想家奥·佩切依博士在其自传《人的素质》一书中这样写道:“当代确实为许多人带来了繁荣,但是,并没有使人类从贪婪中解放出来,即使这对人类事业开创的巨大新机会已经变得很不协调。从过去的匮乏年代产生的利已主义和狭隘观点仍然那么严重地影响着人类,以致在人类发生了惊人变化的情况下,继续几乎完全集中于取得最直接的物质利益。因此人类已经使自己变为一种怪诞的单向的经济人。可是,新的富裕的真正受益者主要是社会的有限部分,他们对其他活着的或者还没有出生的人为他们的幸福所付出的代价似乎并不关心。”(17)确实,对物欲的追求,使人们漠视了传统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德,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与人的交往日渐呆板和稀少,许多学者对当代道德危机和人际关系深表忧虑。“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公开说谎、出卖政治权势”,“亲情淡化”,“腐败堕落”等等,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堕落,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怎样改变人类互不关心的现状,从而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使人类有一个和睦共处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击,也给伦理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使伦理学自身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8)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伦理学的发展趋向又是如何呢?

三 现代科学技术下伦理学的发展趋向

为了弘扬优秀的道德观念,解决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困境,伦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向。

1.由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道德的哲学思考。但是最初的伦理学调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把人类看作是唯一值得道德尊重的物种,他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即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道德现象的反思日益加深,道德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他的道德作用的范围始终囿于人伦之理。本文把这种只关怀人伦之理的伦理学称为传统伦理学。

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人类的道德关心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以,我们把现代科技文明下,以保持地球和人类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由传统伦理学调整人和人的关系而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与人以外的其它物种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伦理学称为现代伦理学。现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包括三个方面:科学技术中的道德问题;人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人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由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法国、日本、英国、中国的学者都把研究方向从传统走向现代。

2.从元伦理学走向应用伦理学

研究中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大都可归为三个层次: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元伦理学是基础,研究伦理学中的哲学问题、逻辑问题及伦理学是什么的形而上的问题;规范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规范的一般特征、本质特征及基本功能,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向人们提出应该怎样做的学科,它介于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之间,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和中介;应用伦理学是以元伦理学为自己的哲学前提,将规范伦理学的成果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中去的科学。传统的伦理学研究侧重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提出的新的道德要求,使伦理学不能停留在哲学层次的高山之巅,而应该通过新的道德规范向应用层次发展,来解决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伦理学向应用层次的拓展将是伦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伦理学方兴未艾,为人类的道德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旨和目标。

如,生态伦理学提出了尊重生命与人类持续发展的规范和要求;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反映了对新技术的使用进行社会控制的要求;核伦理学的发展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的愿望;计算机伦理学要求人类重新思考计算机技术的本质和人类的价值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和21世纪新兴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与高科技相关的应用伦理学还会不断产生。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中加入道德规范,并不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要规范它的发展方向,使科学技术朝着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和使人类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3.从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研究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伦理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元伦理学走向应用伦理学,随之而来的就是伦理学的的研究从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这不仅仅是伦理学研究的需要,而且也顺应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汇流的趋势。

核伦理学的研究先驱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如爱因斯坦、罗素、丁·奈等,首先在核物理学和伦理学间架起了研究的桥梁;生态伦理学则是哲学、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大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生命伦理学则呈现出医学、哲学、生物学、社会学、宗教学、法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

4.从民族化(区域化)研究走向国际化研究

爱国主义与人类之爱的矛盾、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都需要人类走出民族化(区域化)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而用适用于全人类的新的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来处理和评价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信仰差异、政治差异的前提下,许多伦理学家和政治家经过协商、斡旋,已经在伦理学的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从而使伦理学的研究呈现国际化的趋向。

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社会今后应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保护和人道主义思想。“国际和平年”、“生态年”等的提出,使人类能同时按照统一的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特别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圆桌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会议明确指出,由于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是全球面临的挑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挑战,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不能只考虑智力的开发,而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与理性的水平上,要教育青年人具有面对这些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的使命。“学会关心”为未来的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将使人类在接受“学会关心”的教育内容和体制下,在伦理观念和规范上逐渐趋于一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伦理观念以猛烈的冲击;而伦理学自身在这种冲击下得到了发展,这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必将使伦理学的发展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标签:;  ;  ;  ;  ;  ;  ;  ;  

论现代科技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