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岭南主要理学人物述论_理学论文

宋代岭南主要理学人物述论_理学论文

宋代岭南主要理学人物缕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岭南论文,理学论文,宋代论文,人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代理学,萌生于北宋仁宗时期。宋室南渡后,广泛传播,遂蔚成大国,至理宗时期,终于占据统治地位。宋末学者周密著《齐东野语》卷11《道学》曰:“伊洛之学行于世,至乾道、淳熙间盛矣,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解卓然自为一家者,惟广汉张敬夫、东莱吕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盖孔孟之道,至伊、洛而始得其传,而伊、洛之学,至诸公而始无馀蕴”。“此外有横浦张氏子韶、象山陆氏子静,亦皆以其学传授”。由此可知,至宋末,称为理学大家者,继二程(伊洛)之后,公认者乃张栻(敬夫)、吕祖谦(伯恭)、朱熹(元晦)三人;得与三大师并提者,尚有张九成(子韶)、陆九渊(子静)二位心学大师。

上述诸人中,张栻、朱熹、陆九渊在岭南均有传人。

明人郭棐撰《粤大记》一书,在“献征类”中,于卷14专立《理学正传》一节,于明代理学大师陈献章之前,共录宋人梁观国以下8人,而以唐人赵德冠首。

《粤大记》云:“(赵)德崛起于盛唐,文章气节,卓有植立,为潮学宗”。赵德是否为潮学开山人物,姑置不论;然仅因其服膺韩愈,得韩愈称颂,即列为岭南理学人物之首,未免不当。赵德实与宋代之所谓“理学”无涉,不得列为岭南理学人物之首,故略而不论。因此,则当以宋人梁观国为首了。

梁观国(1088~1146)力斥老佛,与理学家胡寅交往密切,并为胡寅所称颂。但是,从胡寅《斐然集》卷26《进士梁君墓志铭》所载梁观国的言行考察,他实非理学人物。因此,梁观国也不应列入岭南理学人物中。

如此,《粤大记》所录宋代岭南的理学人物,仅郑南升、简克己、陈去华、黄执矩、郭叔云、李用、陈庚等7人而已。然考诸史册,宋代岭南的理学人物,不止此7人。今按师门同异,缕述如下。

一、程朱之学

程朱之学,乃宋代理学之正统,由周敦颐至二程(程颢、程颐)至朱熹一脉相传。程朱之学在岭南的传人,约可分为四途。

1.宗濂洛之学者:周舜元、李用

周舜元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因大臣吕公著、赵抃之荐,周敦颐(1017~1073)得授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治事于韶州(今广东韶关)。周氏“尽心职事,务在矜恕”,颇有治绩①。他任职到神宗熙宁五年(1072),在韶州逾五载。

周舜元崇仰周敦颐与二程。他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任韶州知州后,即于州学讲堂的东序,建祠堂祭祀周敦颐,而以二程配焉②。这无疑扩大了周程之学在韶州的影响。据明人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79《韶州府·祠庙》记载,此祠在明代仍存,名为“先贤祠”。

李用

李用,字叔大,东莞(今属广东)人。他生活在理宗(1225~1264年在位)时期,大约与李昴英(1201~1257)同时。明人黄佐《广州人物传》卷9、明人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79、《粤大记》卷14、《宋元学案补遗》卷12等处载其事。

李用,少小丧父,事母极孝爱,尽礼,虽在盛暑,侍母侧未尝去巾袜。德器凝重,造次必以规矩,鄙慢之气不形也。

起初,李用与当时士人一样,潜心于学习科举之业。后来,他读到周敦颐与二程的书后,即弃科举之业,杜门不出,潜心理学,只有亲友结婚或家族祭祀时才出家门。就这样,李用苦心学习30年。于是践履日益熟,开馆授徒,士之从学者,馆无虚日。他自号“竹隐”,人遂称之为“竹隐先生”。李用所著《论语解》一书,“究明伊洛奥旨,以溯洙泗之源,训诂明白,便于讲诵,学者传习之”。李昴英曾将《论语解》一书进献于朝廷,于是授李用以校书郎之职,但李用不就,不久,迁承务郎以旌其高节。宋理宗亲自书写了“竹隐精舍”4个字赐给他。

李用精研周程之学30年,著《论语解》阐明程朱之学的渊源,且大开门馆,广授生徒,传播程朱之学于东莞一带,堪称传播程朱之学于岭南的功臣。但他见知于朝廷,获皇帝褒扬,要有赖于李昴英,可知其影响还是有限的,还无法与李昴英所传播的“菊坡之学”相匹敌。

2.闽学高徒:郑南升 郭叔云

郑南升,字文振③;郭叔云,字子从,俱为潮阳(今属广东)人④。其事迹具载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粤大记》卷14、《宋元学案补遗》卷69等处。

郑南升与郭叔云是迄今所知直接跟从朱熹受教的仅有的两位岭南人士。《宋元学案补遗》卷69云:“绍兴中,朱子倡道东南,与郭叔云同往从之”。

按朱熹(1130~1200)办学,始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任同安县主簿时,大倡其学,则在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任南康军知军时,复建白鹿洞书院后。既云:“绍兴中”,则当在绍兴二十三年矣。如是,郑南升、郭叔云跟从朱熹求学,可谓早矣。《粤大记》卷14载:“文公(朱熹)没,(郭叔云)与北溪陈淳讲论先后天、太极图、易书之旨,卓然自得云”。据宋·王柏《鲁斋集》卷12《郑文振帖跋》,郑南升在朱熹晚年返回福建建阳考亭后,仍随侍朱熹身旁。王柏并称郑南升为“建人”。由上述两书可知,郑南升、郭叔云追随朱熹,直到其死,合共约48年之久,可谓长矣。由此亦可推知,郑南升、郭叔云青年时即逾岭北上,从学于朱熹,辗转追随至福建,直至朱熹之亡。二人晚年是否重返岭南,史无明载。但郑南升在朱熹死后39年——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李性传编辑的《朱子语续录》中尚有记载朱熹讲学之语,郭叔云在朱熹死后与陈淳讨论学问,则二人应当是至死未重返岭南。王柏《鲁斋集》卷14记郑南升为“建人”,即是有力证据。

郑南升

宋人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首,有《朱子语录姓氏》,罗列记录朱熹语录的门人姓名。其中的岭南人氏,仅郑南升一人而已。在所列97人中,郑南升名列第54位,下注:“癸丑所闻饶录廿五”。按“癸丑”当系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饶录”,即饶州所刊、李性传于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所编《朱子语续录》46卷。考朱熹于绍熙三年(1192)冬十二月除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绍熙四年(1193)十二月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如是,郑南升所录,乃其在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听朱熹讲学时语。

在《朱子语类》一书中,粗略统计,有关郑南升者104条。内他人记载郑南升问者,共13条,均以“文振问”起首;郑南升记录者91条,注以“南升”。从所问内容看,涉及《论语》一书者,郑南升所录有84条,他人记载“文振问”者8条;涉及《孟子》者,郑南升所录3条,他人记载“文振问”者1条;此外,有关“性理三·仁义礼智等名义”者1条,有关《大学》者1条,有关“释氏”者3条,有关“战国汉唐诸子”者2条,“论文”者1条。朱熹最推崇《论语》、《孟子》二书。《朱子语类》卷104《朱子一·自论为学工夫》记载,朱熹说过:“某向总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文字高似《论》、《孟》者,竟无之”。从《朱子语类》所载可以看出,郑南升问学,集中于《论语》一书,其次则为《孟子》,可见笃志力学的郑南升,确是潜心于《论语》、《孟子》的。这一点深合朱熹之心,故郑南升为朱熹所喜欢与赏识。朱熹说:“文振看文义看得好,更宜涵泳”。“文振说文字,大故细”⑤。朱熹又教诲其馀门人:“看文字须以郑文振为法,理会得便说出,待某看甚处未是,理会未得,便问。”⑥一时同门者,皆尊礼郑南升。从《朱子语类》看,郑南升确是学不惮问的。如卷25《论语七·八佾篇·子语鲁太师乐章》、卷27《论语九·里仁篇下·君子欲讷於言章》等均仅有郑南升问,卷25《论语七·八佾篇·仪封人请见章》、卷26《论语八·里仁篇上·不患无位章》、卷27《论语九·里仁篇下·以约失之章》等均是两问之一。因此,朱熹要潘立之、郑神童、廖晋卿诸人“可明日且同文振从后段看起,将来却补前面”⑦。

郭叔云

郭叔云与朱熹之亲近,显然不及郑南升,《朱子语类姓氏》中不录其名,有关他的记载在《朱子语类》中甚少,且列入“杂训诸门人”的卷120《朱子十七·训门人八》中。

郭叔云刚见到朱熹,即问道:“为学之初,在乎格物。物物有理,从何处下手?”朱熹回答说:“人个个有知,不成都无知,但不能推而致之耳。格物是格物理至彻底处。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朱熹又教导郭叔云说:“为学切须收敛端严,就自家身心上用工夫,自然有所得”⑧。郭叔云由是一意实践,不为虚文之学。郭叔云以礼教久废,慨然欲讲求而举行之。他说:“庶人吉凶皆得以同行士礼,以礼穷则同之可也,故不刖制礼焉”。“今有人焉,其父笃信浮屠,若子若孙皆不忍改,将何时而已?恐人子遭此,勿用浮屠可也。至于家舍所敬形像,必须三年而后改”⑨。他有礼经疑20餘条,被收入朱熹文集中。他著有《宗礼》、《宗义》二篇,以训齐同族之人。朱熹死后,他与朱门高弟北溪陈淳讲论先后天、太极图、易书之旨,卓然自得。

3.豫章讲友:翟杰

《宋元学案补遗》卷39,将翟杰列为“豫章讲友”。“豫章先生”,乃学者对罗从彦之尊称。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宋史》卷428有传。罗从彦是理学家杨时的弟子,南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102《杨氏门人》中,首及罗从彦。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县)人,《宋史》卷428有传。杨时先后从学于程颢、程颐2人,是二程之学南传的关键人物。杨时南归,程颢喜曰:“吾道南矣!”《宋元学案·龟山学案》曰:“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则大程道南目送之语,不可谓非前谶也。”朱熹作为杨时三传弟子的身份,是通过了罗从彦的,因为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师事罗从彦。故朱熹又可说是罗从彦的再传弟子。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翟杰,东莞人,是岭南唯一从学于罗从彦的学者。《宋元学案补遗》卷39载,翟杰家居郭孝友,勤考道,以认天理为宗。闻杨时倡道东南,传播洛学,欲就正,念百龄老父,未敢远离,乃致书罗从彦,质疑考订,恍然有得,时在北宋末期。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罗从彦任博罗(今广东博罗县)主簿,翟杰遂往博罗,与罗从彦会面,讨论理学,由是神定气和,识与不识者,皆推为有道君子。绍兴五年(1135),翟杰考中进士,诏就职,以亲老辞。直到孝宗淳熙七年(1180),亲丧毕,翟杰方出任化州司户。在化州期间,他均田赋,集流亡,勤教导,数年间政通化治,民建祠以祀之。乞休归,于家乡建桂华书院,集四方英俊,相与讲学穷经,邑人士皆知问学。

翟杰构建桂华书院,讲学研经,在东莞一带传播二程洛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南轩门人:简克己 黄执矩

张栻 (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是南宋前期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师。在学术上,张栻上承二程之遗绪,直接得胡宏(1105~1161)之传授,自承为二程洛学正宗。《朱子语类》卷103,将张栻列为“胡氏门人”第一,并称:“胡氏之说,唯敬夫独得之,其餘门人皆不晓”。从哲学本体论上看,张栻较接近程颢,朱熹则较接近程颐。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即说:“南轩似明道,晦翁(朱熹)似伊川。”张栻虽是四川人,但定居湖南衡阳,传胡宏之学,故其学被称为“湘学”。

湘学的岭南传人,主要有简克己与黄执矩。在岭南传播湘学,则主要是简克己。

简克己

简克己,生卒年不详,大致是南宋高宗至宁宗时期的人。记载他的事迹的主要有:《永乐大典》卷922“师”字韵引《广州南海志》、《广州人物传》卷7、《粤大记》卷14、《宋元学案》卷71、阮元《广东通志》卷269、《宋元学案补遗》卷71等。《宋元学案》将简克己列入“岳麓诸儒学案”中,与胡大时、彭龟年等人并列,排名第八。

简克己,南海(今广州市)人。少习科举之业,已而厌之,叹曰:“言行未寡尤悔,遽投牒事干禄,岂古人意哉?”遂远游湖湘,师事张栻数年,讲性理之学,以真知实践为事功,胸中群疑涣如也。张栻称赞他:“精确有守”。既得南轩之传,南下返回广州,杜门谢客,不妄与人交。所知询之,曰:“吾方治吾身心药未暇也,而敢骛外乎?”书张栻论性之言为座右铭:“人之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其爱之体,则仁也,是乃天地生物之心而其所由生者也,故仁为四德之长。人性己私蔽之,以失其性之理,是以为仁莫要乎克己,己私既克,爱之理无所蔽,则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而其用亦无不周矣”。他取名为“克己”,即用此意;至其原名,则已不可考矣。

乡邑以其耆而有德,皆敬礼焉。南宋名臣崔与之(1158~1239)自宁宗开禧三年(1207)任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至嘉定六年(1213)被朝廷征召,经常谒见简克己,皆执弟子礼。嘉定四年(1211),廖德明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知广州,去见简克己,经常请他到郡斋,讲论旧学;廖德明每谛听,必拱立。简克己为名流所重如此。

简克己性喜启迪后进,尝燕坐门塾,里巷子弟肄业过其门者,必呼其前,历问所业,间举《论语》、《孟子》要语,为之讲解;有通习者,抚而奖之,不通者,辄加警诲,其勤过于父师。士无长少,咸呼为“简先生”。寿至80馀岁而卒。

按,简克己与崔与之、廖德明交往,在开禧、嘉定年间。崔与之于嘉定十七年(1224)返广州家居不再出,却未有再与简克己交往的记载,简克己当已卒。以此推断,简克己之卒,当在嘉定十七年前。若在嘉定十六年(1223)卒,以寿82计,当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如此,简克己虽为南轩门人,但比南轩小不了多少,相差仅在10岁以内。至于他成名及与崔与之、廖德明交往时,已六七十岁了,所以有“乡邑以其耆而有德”的说法。

黄执矩

黄执矩,字才用,高要(今广东高要)人。其事迹具载《粤大记》卷14。

黄执矩质朴有古风,早厌科举之文,慕濂洛之学,于是北上求学,从胡寅、张栻讲明正道,参订《中庸》、《大学》之义,以训后进。

在南轩门下时,黄执矩曾问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南轩答曰:“凡涉於思,皆已发也;未发之中,岂容安排量度?伊川与吕与叔论中庸最宜详味。”又问:“致堂(胡寅)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如何可质?”答曰:“知鬼神之情状则可见,有质之之理。”又问:“国家灭亡,何以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答曰:“通天下一气,故如此。如石勒,耳鸣皆成笙箫声;隋炀帝晚年,夜常恐惧不眠之类。”

二、陆氏“心学”传人:陈去华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今江西临川)人,讲学于贵溪(今江西贵溪县西)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宋史》卷434有传。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体系,成为南宋前期与朱熹闽学相颉颃的理学一大学派。

陈去华,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南宋孝宗时期。他是南宋传播陆学至岭南的唯一重要人物。其事迹具载《广州人物传》卷7(附简克己传后)、《粤大记》卷14、《宋元学案》卷77、阮元《广东通志》卷269、《宋元学案补遗》卷77等处。

陈去华,南海(今广州市)人。《广州人物传》载:“九渊又谓严松曰:‘广中陈去华,省发伟特,惜乎此人亡矣。’去华盖蚤死云”。于此可知,陈去华可谓“英年早逝”,且死于陆九渊之前。因此,他大致生活在宋孝宗(1162~1189年在位)时期。

据记载,陈去华北上,求学于陆九渊之门。陆九渊问他:“寻常与点一段,如何理会?”他回答:“理会未得”。屡问,屡答如前。陆九渊要求他必须回答,他说:“三子只是事上著到,曾点却在这里著到。”陆九渊听后,大为惊讶,质问他:“向道理会不得,今又却理会得”。自此之后,陈去华顿有省悟。他自叙说:听话一月,前十日听得所言皆同,后十日所言大异,又后十日与前所言皆同”。于是,他作诗10首,告别陆九渊,返回岭南。陈去华走后,陆九渊对人说:“去华方是一学者”。

陈去华回到广州后,开馆授徒。其时,简克己已在广州讲学,传授南轩之学,学人谓之“南方之学”。自陈去华广授门徒后,风气为之一变,广州学者多讲象山之学,学人称作“北方之学”。

南轩之学,本近心学,故其门徒,转而信仰象山之学,原是很自然的事。陈去华对心学的“顿悟”有独到功夫,故能使心学在广州一带取南轩之学而代之。无怪乎简克己晚年只能“燕坐门塾”,而无门生了。

明代陈献章、湛若水所传“白沙之学”,与王守仁的“阳明学”相得益彰,影响全国。溯其源流,盖出于陆九渊之心学也。陈献章乃新会人,湛若水为增城人,其时均属广州辖县。因此,可以推断,“白沙学”的崛起,当与陈去华在广州一带传播心学有关。陈去华在岭南理学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灼然可见。因此,陈去华堪称心学传播的大功臣,而不幸英年早逝,令陆九渊深为惋惜。

三、修习理学而师承不明者:邵敬贤 梁百揆 梁仲钦 陈庚

1.梁仲钦、梁百揆父子

梁仲钦,番禺(今广州市)人。博究群书,尤遽性命之学,以真知实践为事。南宋后期的理学大师真德秀(1178~1235)为他写了墓志铭,称其为“纯儒”。其事迹见载于《宋元学案补遗》卷81引《广州乡贤传》、阮元《广东通志》卷270。

梁百揆,仲钦子,字宗盛。少谨厚,苦志力学。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考中进士。初授从事郎、太学录,晋符玺郎,历奉议大夫。立朝侃侃,以直谏忤时。嘉定十七年(1224),宁宗死,宰相史弥远矫诏废皇储竑,立理宗,百揆遂引疾乞休,退隐于广州禺山。自此从事讲学,辟异端,彰圣学,有功名教,学者称为“端懿先生”。理宗淳祐六年(1246)卒,葬葛蔴山。

梁百揆讲学处,曰禺山书院,在广州省城城隍庙西邻。明代,海瑞曾读书于禺山书院,仰慕百揆,追表其墓。海瑞死后,郡人在禺山书院内并祀梁百揆、海瑞二人。

2.邵继贤

邵继贤,番禺(今广州市)人。事迹具载阮元《广东通志》卷270、《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2。

邵继贤天资明敏,究心理学。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考中进士,官至四川顺庆(今四川南充市北)知府。后见元兵势大,退处赣州(今江西赣州市)玉龙山中,杜门静修。宋亡,元世祖(1260~1294年在位)以其为宋朝名臣而征之,不出。

史籍所载邵继贤事迹如上。按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6,赣州十县中,唯赣县有“玉房山”,疑即所谓“玉龙山”也。又按中华书局点校本《元丰九域志》附录《新定九域志》卷6,虔州(即赣州)有“玉房山”、“玉石山”,而无“玉龙山”。

3.陈益新、陈庚父子

陈益新,东莞(今广东东莞)人,事迹具载《广州人物传》卷9、《粤大记》卷14、阮元《广东通志》卷270、《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2等处。前三书均附于《陈庚传》中。

陈益新博通群书,尤邃性理之学,补贡不就,遂隐居于东湖之上,邑人尊之曰东湖先生。

陈庚,字南金,益新长子。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乡试,陈庚以《书经》中举。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陈庚到京城杭州参加礼部考试,未能考中。他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钻研古文、诗律。其为文明畅沉蔚,有古文大家欧阳修、曾巩之风。

经略刘实⑩奇庚才,辟置之幕府。无何,以世乱归广,隐居于东莞东湖家塾,潜心研究道德性命之学,学者多师之,邑人同尊之曰“月桥先生”。邑宰尝延以为儒师,造门问政。尝修《宝安志》,人咸称其有史才。年七十九卒。郭应木表其墓曰:“生为一邑之儒宗,没为一乡之善士,可谓有德君子矣”。

上述宋代岭南重要的理学人物,共计13人。在传播理学于岭南方面,有功者当推周舜元、李用、翟杰、简克己、陈去华、梁百揆、陈庚7人。其中,周舜元建祠于州学讲堂,翟杰在桂华书院、梁百揆在禺山书院、李用在竹隐精舍开馆授徒,门生较多。从地域上讲,周舜元在韶州,李用、翟杰、陈庚在东莞,简克己、陈去华、梁百揆在广州。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在岭南的传播,当以广州、东莞、韶州为中心,传人较多,影响较大。

注释:

①《周子全书》卷20《濂溪墓志铭》。

②《宋元学案补遗》卷12《濂溪续传》。

③《朱子语类》卷首作“字文相”,文内则作“文振”。《鲁斋集》卷12、《粤大记》卷14、《宋元学案补遗》卷69俱作:“字文振”,故从之,作“字文振”。

④此从《粤大记》。《宋元学案补遗》卷69,记郭叔云为“揭阳人”。

⑤《朱子语类》卷24《论语六·为政篇下》,卷29《论语十一·公冶长下·子在陈章》。

⑥⑦《朱子语类》卷118《训门人六》。

⑧《朱子语类》卷120《朱子十七·训门人八》。

⑨《宋元学案补遗》卷69。

⑩按吴廷燮《南宋制抚年表》,咸淳年间各路的安抚使中,并无“刘实”其人。又按昌彼得、王德毅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宋代有名目之人物中,亦无“刘实”其人。《粤大记》作“刘寔”,《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有“刘寔”,乃大观三年(1109)进士,亦非此处所言其人。俞如云编《宋史人名索引》中,亦无“刘实”或“刘寔”。

标签:;  ;  ;  ;  ;  ;  ;  ;  ;  ;  ;  ;  ;  ;  ;  

宋代岭南主要理学人物述论_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