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拙退让的建筑设计思想向文化遗址致敬论文_刘欢

——高卢罗马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启示

刘欢

广东省建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600

摘要: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往往会遇到现代的建设与文化遗构相冲突的情况。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方式便是拆迁,干净利落,只是文化信息一去不回返。略好一点的便是将整座古建筑迁移,这貌似是对古文化的尊重,其实却是对一种文化的剥离和肢解。每一座古建筑的地理存在,绝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同时还应包含他的历史意涵和区域文化。对古建筑的迁移,就好比是植株离土断根,再无流溢于建筑物本身的文化生命和意蕴。而对于文化遗址,往往是在遗址上建博物馆,以表现对文物的珍重和保护。我国最常见的做法便是在遗址旁边盖地上建筑,且往往恢宏而张扬,以彰显博物馆的存在,意谓与文物相辉映。然而这其实却是喧宾夺主之举,亦是对遗址的破坏。它反映的是建筑师缺乏一份卑微之心去仰视一份文化,从而体现一份珍重的情怀。而这正是我们应该向里昂的高卢罗马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现代建筑;文化遗构;文化信息;古遗址

1933年,位于里昂富耶山(FOURVIERE)的罗马入侵高卢时期建造的圆形剧场和音乐堂得以发掘。1971年,当年的里昂市长决定在罗马遗址旁边建一座博物馆,以保存高卢罗马时期的文物。建筑师M. Bernard H. Zehrfuss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任务。

初次站在罗马圆形剧场和音乐堂的遗址前,放眼望去,你几乎看不到博物馆的存在,一级级古老的台阶将人的视线引向高处:民房、蜿蜒的山路,郁郁苍苍的树木,景色广阔而苍茫,然而,博物馆在哪里?直到得到路人的指引,才颇感意外地看到博物馆的入口。

博物馆的入口是一个小小的素混凝土饰面玻璃门的方形入口,其上方也没有用大字牌匾彰显他的存在,只有门口墙上挂着一块写着博白馆名字的小牌子。整座博物馆隐藏在罗马圆形剧场和音乐堂之后的山体中,既与古遗址紧密相联,又因为暗藏于山体之中的缘故,丝毫不影响古遗址作为主体的存在,这也是这座博物馆对于陌生的游客来说不太好找的原因,它不但毫不奢华而且还默默地隐伏着。

整座博物馆共有五层半,只有上面五层和六层(半层)露出山体之外,其余一至四层完全藏匿于山体中。五层及六层作为办公之用,二层至四层为博物馆展区,首层则为库藏区。博物馆的第五层临山之高处的路边,作为游客入口,博物馆的首层则临山之低处,有广阔的地坪,正好做为藏品的出入口。

做为唯一显露出来的地上建筑部分,建筑师依然采用的是一种拙朴自藏的方式,整座建筑物墙面采用素混泥土,不做任何装饰,很好地和遗址溶为一体,而且所有的门窗全采用竖向长条窗,使人的眼睛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而这,正是建筑师所追求的。但建筑师却又在这长条型的建筑外立面的中间及两旁略做弧面,使立面看上去既简洁而又略有变化。而这种活泼的变化却又不妨碍游客对于古遗址的观感。建筑物露出地面部分因怕对古遗址造成太多的干扰,因而面积尽可能小而狭长,但对于一层至四层的地下部分,则扩大其建筑空间。建筑师用几个大型玻璃方窗解决地下建筑一层至三层的采光问题。其一,它避免了过多窗子而使建筑物不易自藏的问题,其二,硕大的玻璃窗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斗兽场囚禁奴隶和野兽的洞口,从而和遗址相融合。至于第四层平面的采光,建筑师利用其平面与五层之间的退缩,采用狭长的地面天窗的办法解决第四层的采光问题。因而,第四层从侧面看去,完全隐匿起来。从地下建筑的采光处理,可以看出建筑师的匠心,灵活多变,因地制宜,让人叹服。

平淡无奇,毫不显山露水,这正是建筑师所追求的博物馆的外观。然而室内的设计却是另一番新奇别致的景象。从小小的一角方厅进去,是一道螺旋形楼梯,与螺旋形楼梯正对的上方,采用圆锥形天窗给予楼梯采光,圆锥形天窗的周边采用放射状肋板,与圆锥形天窗一起,仿如光芒四射的太阳,而谁能不感叹文物就是一道永恒的光芒穿透时光而来?!仔细看去,会发现这个圆锥形的天窗的端部并不是完全正垂直的方向,而是有一定的倾角,这正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太阳光入射角的缘故,建筑师的考虑可谓细致入微。而这小小的倾角,却也为这座近乎立体几何构图、看似平淡僵化的建筑物带来变化的美感,使整座建筑物因这一点微小的变化而显得活泼起来。所以,这弧形的墙面,圆锥形的天窗,倾斜的角度,恰如建筑物点晴之笔,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此处都是建筑物最具变化的地方,室外,此处极显个性,室内,此处极显优雅。

沿螺旋梯周边布置着罗马时期的大形素陶罐,拙朴大器,使器物既是展品又成了入口处的装饰。顺着线条柔美的螺旋梯而下,展厅中硕大的梁柱一层层映入眼廉,极富韵律感。梁柱相接处,用弧线过渡,减弱了梁柱因壮硕而产生的压迫感和沉重感,而多了流线而产生的亲和力。整个博物馆的室内全是素混凝土和玻璃窗,除了地面,没有任何装饰。建筑师纯粹用结构体现一种力量、质朴和韵律的美。因为在穿越时空的艺术品面前,任何装饰都显得多余,建筑空间,只是为那些会说话的艺术品提供一个舞台,而建筑本身,必须静默成一个背景。

博物馆第四层的天花板,是室外的露台,此处采用了方形天窗。从室内看去,可以看到天窗的处理并非是平面,而是亦有略微的倾角,和圆锥形天窗一样,同样是为了迎合太阳光入射角。

从室外看去,几个大玻璃窗隐于山体草木中,轻易看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从室内的大玻璃窗望去,室外却是一幅生机勃勃且极富文化底蕴的风景。这恰是这几扇大玻璃窗的魅力所在,更是建筑师的才华的完美表现。

整座建筑物的楼层并没有采用常见的楼梯疏散方式,而是采用坡道、台阶和平台展厅相结合的方式,使室内地面逐次下降。

里昂高卢罗马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有几点值得中国的建筑师思考和学习。

一、文化遗址旁边的公共建筑设计,不应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应该体现一种谦逊退让的姿态,把主体留给文化遗址,对文化的敬重,即使是把自己留在最卑微处,仍然能引起观赏者的赞叹和欣赏。一个有情怀的建筑师,才能使作品焕发魅力。在高卢罗马博物馆的设计中,建筑师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来表达一份退让守拙的理念:

1 地面建筑尽可能地少,而扩大地下建筑空间,且地上建筑部分尽可能采用不显眼的建筑材料,平板的立面设计,从而减少博物馆的存在感。

2 采用极其简朴的入口,同样是为了呼应不张扬的博物馆设计主题。

“不存在”的设计理念,彰显了建筑师的自信和对文化遗址的尊重,尽可能减少因建筑物的存在而对古文化遗址造成的视觉干扰。

二、 建筑设计不能一味追求装饰,而应该用恰到好处的结构体现建筑的美。让结构及材质演绎美,这本来就是我国唐宋建筑的精神,可惜这种精神在明清时期被繁缛的建筑装饰所代替。至当代,则要么是金碧辉煌的装饰,要么则是堆砌构造,将不必要的构造变成了装饰。

三、 建筑师需要在细节上处置。高卢罗马博物馆在外观及结构上大气而粗犷,但在对采光的处理上,却极灵活细微,尤其是为了迎合太阳入射角而把天窗略做倾斜的处理,让人感佩。细节决定一个建筑师的建筑品格和追求,同时也决定了一座建筑作品的高度。

M. Bernard H. Zehrfuss以他那不同凡响的才华,大美若拙,去繁就简、退让自隐的设计手法,彰显建筑的本原和意蕴,体现了建筑师对文化珍重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位建筑师好好思考。

论文作者:刘欢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  ;  ;  ;  ;  ;  ;  ;  

以守拙退让的建筑设计思想向文化遗址致敬论文_刘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