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研究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研究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研究

陈金娥

(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50)

摘 要: 制度自信,是中国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制度优势和制度潜能不断被发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强,制度自信带来的社会凝聚力日益彰显。本文论析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外在表现,以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 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代使命,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优势和制度潜能不断被发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强。

一、制度自信的内涵与缘由解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自信”的命题,强调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障,决定国家建设与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2.1 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 60例盆腔肿块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A组共54例,其中原发卵巢恶性肿瘤43例、继发卵巢恶性肿瘤11例;B组共6例,其中畸胎瘤2例、肠道间质瘤2例、肠道平滑肌肉瘤1例、膀胱平滑肌瘤1例。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就是在自我价值、自我能力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自信的主体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内的中国全体人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对于经常变化与改革的社会,坚持制度自信尤为关键。坚持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具有持续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能力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坚持制度自信就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根本保障。

当前,中国人民形成制度自信的缘由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制度自信来自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飞速发展的实绩及给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祉。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据联合国发布的 《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在30%以上,居全球首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近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这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造福十三亿人民,成为制度自信的坚定底气与扎实根基。

近40年来,中国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保持了社会长期和谐稳定,避免了许多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经历的严重社会政治动荡;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并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承担起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责任。

(二)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价值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的利益取向,坚持人民的评价标准,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并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与政党制度的人民性价值相统一,促进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从严治党”,正纲肃纪,“打虎拍蝇”,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党风党纪的关注;在决策和推动改革中“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政党目标与制度目标高度一致的人民性成为制度自信的内在支撑。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所谓群体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单位、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三)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在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规律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构的。社会制度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体现在其自我变革和坚持方向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了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除弊鼎新的同时,坚定不移维护基本制度、坚持正确方向,在“变革”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过程中,使中国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为了“最大限度把各阶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4],构建一套优良的社会治理制度,既约束非法违规行为,又鼓励遵章守法言行,形成文明的制度体系,凝聚、维护与弘扬良好社会风气,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中国制度的功能和价值给社会成员带来了现实权利和实际利益,在此基础上激发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同和高度信任,并形成良性循环。制度自信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心理认同存在于思想意识中,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当它形成一种社会意识的时候,就可以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二、制度自信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以往的农村公路规划,只是单纯的以“村村通”公路为目标导向,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目标的提出,对于农村公路规划应高点定位,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智慧”的目标定位下,凸显可持续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相协调,凸显不同功能的土地对农村公路网规划的不同诉求. 除此之外,可以将每个乡镇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可参考上位规划对每个乡镇的定位,从而结合不同地块的特征,开展农村公路网的合理布设,同时,客货运分流的规划思路在副中心地区农村公路规划时也应重点考虑.

(一)社会成员对赖以生存和生活其中的社会制度具有心理认同,产生情感依赖。

在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之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内学习和政治宣传工作,同时开展了党内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的肃清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提升政党形象的活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更具稳定性、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设计、运行、功能及优越性越来越得到绝大多数公民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社会成员肯定与正向评价后,更进一步激发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从内心敬畏制度,从行为尊重制度和遵循制度,继而不折不扣地带头维护制度,成为制度的捍卫者。

(二)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做出积极的、肯定的正向评价,进而自觉敬畏制度、遵从制度、捍卫制度。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政体若要达到长治久安,必须使所有人民都参与其中,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2],这种意愿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认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制度的安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进而使人民群众对社会制度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赖逐步增进,由理论认同到实践认同再到情感认同。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日益显著,人民群众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性越来越高,对政党制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史、既有经验和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三)社会成员能客观看待制度的某些暂时性问题。

将天津地铁1号线各站的评价相对值和客流计算值连线等比例绘制成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两者的相关性较大,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认为,评价指标基本可以反映车站的客流表现。但是从趋势图上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在城市中心区,评价相对值与实际客流拟合程度非常好(除了鞍山道站以外),而在城市外围地区(北侧自勤俭道站开始,南侧自复兴门站开始)客流表现逐渐优于评价相对值,而且越到外围差距越大。

纵观全球,社会制度只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逐步推进。当前中国,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对西方制度不盲从,以积极面对、积极探索的态度,客观看待制度在转型时期的某些暂时性问题。这是制度自信凝聚力的表现之一。

三、制度自信凝聚力的社会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日益彰显,传递强大的思想动力,提高政党制度向心力,推动政党制度完善和制度功能的发挥,促进社会团结,其社会价值很大。

(一)凝聚政治共识,团结动员社会力量。

㉓T.Austin Lacy,David A.Tandberg,“Rethinking policy diffusion:the interstate spread of‘Finance Innovations’”,Research High Education,2014,55,pp.627 ~649.

近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解决金融危机、抗震救灾、国防成就、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都能列举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例子。学者张维迎指出:“中国具备了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某种特殊竞争力,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集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力为一体的国家。”[5]制度自信的强大社会凝聚力可以团结千百万党员与人民群众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实现把中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

(二)排除外界干扰,聚精会神搞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内部来说譬如多元化的利益分配、价值观念、道德取向、传播媒介等,外部来说国际社会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博弈愈演愈烈,虽然当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深层次的斗争却始终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增加我们的定力,排除各种思潮干扰,在新的风险和考验面前,聚精会神、埋头苦干,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把党和国家的既定目标实现好。制度自信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平稳的发展环境,让社会成员产生了自豪感、满足感,这些外在物质环境和内在精神能量,对当前中国人民聚精会神加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学认知制度,勇于改革创新。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等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承载的功能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度不足亦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有所表露,因此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新时代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只有具备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才能科学认知、理性看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中国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只能建立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需要,及时总结和提炼行之有效、具有广泛及长期适用性的经验,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总之,制度自信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合力,这种力量的价值不可低估,我们应珍视并保持这种磅礴动力,最广泛地凝聚智慧、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所述,食管癌组织中MMP-9水平较正常水准异常增高,且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增加,其增高幅度更显著,但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病理类型无关,临床可通过检测食管癌患者组织中MMP-9水平判断其病情进展状况。

参考文献:

[1]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4]中共中央宣传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68.

[5]张维为.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国家的光荣与梦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5.

标签:;  ;  ;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社会凝聚力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