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行为干预论文_梁彦臣

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行为干预论文_梁彦臣

梁彦臣

宁明县卫生监督所 广西宁明 532500

【摘 要】艾滋病(AIDS)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所导致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1]。艾滋病的防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成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艾滋病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并迅速传播的新发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隐蔽、死亡率高的特点,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三种途径传播[2]。目前而言,国内艾滋病流行已经不再处于传入期和扩散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尽管世界各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以及临床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尚未取得突出进展;我们只有加快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前进步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艾滋病病原体的传播主要取决于个人行为,需谨慎分析艾滋病的流行传播特征,提出有效的行为干预手段。

【关键词】艾滋病;传播;流行;行为干预

艾滋病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民众的认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并非是一个医学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进步,医务工作者对艾滋病的认识也不断提升,艾滋病的防治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从本质上讲,艾滋病的防治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建立全民性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3]。在预防和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把分析艾滋病的流行特征、提出行为干预方案摆在突出位置。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艾滋病的传播率和感染率,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1.国内艾滋病的传播流性特征分析

有关资料指出,国内现阶段艾滋病的流行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从总体上看,国内艾滋病疫情呈现低流行趋势,但部分省份、部分地区疫情较为严重[4];其二,从传播途径上看,国内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以性接触途径为主,且男男同性传播的增长迅速;其三,从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来看,呈现多样化趋势,具体表现为青年感染者数量逐年攀升,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人数迅速增长,中老年感染者数量增加迅速,流动女性性行为工作者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四,从总体上看,艾滋病的检测人数、感染者人数、病人数表现出同步上升趋势[5]。总体而言,国内艾滋病流行的总体特点是全国低流行,局部地区和特殊人权高流行并存,艾滋病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1.1艾滋病流行的地域性特征

国内艾滋病的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全国的各个省份和地区;但地区差异十分显著,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特征;总体特点为分布广、不平衡、疫情集中。有报道指出,超过70%的HIV/AIDS感染者或携带者都分布在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六个省份,其他省份的发病率较低。西藏、青海、西宁、内蒙、甘肃、河南、天津的HIV/AIDS感染者或携带者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6]。从艾滋病疫情的地域性特征可以看出,边境省份和沿海省份的疫情极为严重,防艾工作刻不容缓。

1.2感染人群特征

根据相关研究,国内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散发期,主要是指1985年~1988年之间,当时所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均分布在沿海城市,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7]。二是地域流行期,主要是指1989年~1994年之间,当时在云南边境城市发现了超过100例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多为吸毒人员;又在其他省份陆续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感染人员多为吸毒者、性工作者、同性恋者或海外归国人员。三是广泛流行期,主要是指1995年~至今,艾滋病疫情逐渐由云南边境地区向全国扩散,感染人数数量、流行地区持续扩大;在我国中部、东部等欠发达地区发现了大量艾滋病毒感染者,长期从事有偿献血[8]。

1.3传播途径特征

我国HIV/AIDS传播途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途径并存,注射吸毒途径的传播率逐渐下降,性接触途径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近年来,受到思想解放和服务业畸形发展的影响,不良性行为的发生率持续提高,这无疑提高了艾滋病疫情的干预难度。相比于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行为的防艾干预最为困难,致使行为干预很难取得理想效果,防艾工作困难重重。

2.基层卫生监督所的防艾工作

艾滋病的防治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水平。对于艾滋病的方式,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基层卫生监督所的作用。基层卫生监督所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数量庞大的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在防艾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来说,做好普通大众的预防工作,也就是切断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能够有效抑制流行病、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从而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疾病未呈现大规模、高速度流行传播趋势时,就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将疾病的患病人数或感染人数稳定在可控范围内。对于基层卫生监督所而言,行为干预是最有效的防艾方式,主要有防艾宣传、健康教育、组织体检等方法。

3.艾滋病的行为干预

3.1明确艾滋病的危险人群

在艾滋病的防治中,行为因素至关重要。如果个人能够及时有效的改变自己的危险行为,就能够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毒的个体感染;如果艾滋病危险人权能够改变危险行为,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毒在群体中的流行和传播[9]。常见的艾滋病感染危险行为主要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安全的输血/采血行为、产妇分娩和哺乳等[10]。目前而言,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和不安全的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基层卫生院在防艾工作中,要把此类人群列为重点工作对象。

3.2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受众面最为广泛,且效果较为显著的一种行为干预方式。除了海报、传单、宣传画等纸质媒体的宣传,还要重视网络宣传或新媒体宣传,qq、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号,微信平台等方式,定期更新内容,达到宣传防艾的目的。面对面的宣传是最为有效的工作方式,最好让那些受过培训的、有吸毒史者来进行宣传[11],提高宣讲的说服性和感染性;可以组织一直流动宣传队,深入到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

3.3交换或发放注射器

这种行为干预方式主要是针对吸毒者而提出。交换注射器主要是指静脉吸毒者可以拿使用过、污染过的注射器,交换一个已经消毒或未新的注射器[12]。同时,要加强加强吸毒者的健康教育,让吸毒者认识到长期吸食毒品的危害,积极鼓励戒毒;对于短期内无法戒除毒瘾的吸毒者,应教会他们如何避免因静脉吸毒而感染艾滋病,必要时可以发放注射器。

3.4美沙酮维持治疗

美沙酮是一种脱毒治疗药物,经吸毒者口服可引起类似海洛因的效果。吸毒者服用美沙酮后,不再对海洛因有毒瘾[13]。此时,在辅以心理干预、减轻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性,有效减少共用注射器等危险行为,有效控制HIV的传播。有报道[14]指出,美沙酮维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经注射毒品传播流行。

3.5减少不良性行为

减少不良性行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行为干预:减少性伴侣人数,规范自身行为;减少与高危人群发生性行为,如性工作者,频繁更换性伴侣者;避免肛交;使用安全套,在不知道性伴侣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一定要全程使用安全套;治疗性病[15]。

参考文献:

[1]韦丽,贾存显,张晓菲,吕翠霞,傅继华.山东省女女性行为人群的特征及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03:203-205+216.

[2]金晖,吴琼海.台州市孕产妇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04:425-426.

[3]卓家同,陆庆林,方克勇,张谊,何洋,农明孔.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2015,02:227-231.

[4]焦亚芹,回延良,路新利.安国市部分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需求评估[J].医学动物防制,2015,04:462-463.

[5]杨珊,程晓松,姜聚军,林荣,王雪岩,王茂波.烟台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2:1150-1153.

[6]方俊,秦雪英,陈强,薛福林,高赫,崔晨頔,扎西德吉,吴焱.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策略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性科学,2014,02:58-68.

[7]常东岳.基层医院艾滋病管理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4,07:149-152.

[8]邓修民,邓春燕,袁瑾蔓,林明环,梁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及其效果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5:660-661.

[9]马福昌,张大鹏,孟思宁,徐鹏,曾刚,蒋慧惠,何慧婧,辛倩倩,吕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对象对HIV检测接受意愿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2:877-879+885.

[10]段华梅.公共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06:862.

[11]钟柳青,曾刚.我国农村艾滋病的流行概况[J].职业与健康,2014,23:3475-3478.

[12]王毅,李六林,徐杰,李志军,张光贵,樊静,赵西和,苏娅,杨红,周力.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队列研究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2:1157-1161.

[13]余菊新.广西柳城县低档次场所暗娼艾滋病干预效果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4,05:667-668+672.

[14]张科,陶小润,康殿民.艾滋病中低流行区心理干预应用的难点[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2:41-44.

[15]王海宁,马海燕,刘静,陈琳琳,胡永玲.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14,06:70-71.

论文作者:梁彦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行为干预论文_梁彦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