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论文_李永超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论文_李永超

李永超(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1)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203-01

传统体育养生技法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来阐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方法,以及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体育养生该注意的技术方法和要点,以达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起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面对庞大复杂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法,本文通过调形、调神、调气等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弘扬传统养生思想,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繁荣发展。

一、传统体育养生技法

1.调形

《淮南子?原道训》中,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这就是说,人的形体是生命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精神的载体,又是人之气的载体,是神和气存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形体的存在,那么人之神、人之气等各种生命现象将会失去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体育养生的修炼中,调形的作用主要通过调整身体的形态、达到生理所需要的舒适自然的状态,进而促进五脏六腑、经络血脉、气血津液顺利运化。形正、气通、意定,有利于生命之气升降出入的运化,有利于生命之神的清虚静泰。

2.调神

《黄帝内经》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人的五脏六腑中,“心”统率着人体内脏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心神主要指人的心理和精神意识活动及其产生的思想情感意识。调神即精神调养、心理调养。这是传统体育养生最主要的修炼方法。

3. 调气

《庄子》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运化于全身各腑脏器官、经络血液、筋骨皮发之中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平衡。如果不注意调气,那么很容易使自己百病丛生。在传统体育养生发展中,形成了两类基本的调气方法,一是养气,减少损耗;二是调息,使气运畅通。调息修炼,不仅能够改善和提高心肺机能,还能够改善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使生命正气旺盛、内气充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儒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岁月洗礼,对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自先秦儒家思想产生以来,上至统治阶级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一介布衣,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思想领域。从根本上来说,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文化的开展。

在统体育养生技法上,受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始终把与天地相应作为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整体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在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形与神的统一, 主张通过练习来以内达外, 由表及里, 由有形的身体练习, 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以达到“天人合一”。所以说在养生活动的练习中,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状态的训练, 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 心随形动、意念内敛外放,以求神识与天地在一呼一吸之间浑然相应。

三、道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

道家主要是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道家追求心灵的安静、祥和。“贵柔,守雌,处弱”是《老子》思想中辩证法的体现,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而不争、少思寡欲、无为而治、知足保和、顺其自然”则是道家思想主张的经典养生功法之道。

在传统体育养生技法上,道家受“形神合一”的影响,强调对人体的血肉之躯与精神进行形神兼炼,使之身心两全。人体生命有两部分构成,一为性二为命。性为精神意识,命为气血形骸。人若长生不死,须对此性、命加以锻炼。在此思想指导下,几千年来,道家创造出了方法各异但内在一致的养生锻炼方法。如庄子在老子“不妄作”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导引守神”,把养形与养神结合起来,使形神统一,内外兼备,对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四、释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

释家亦称佛家,在中国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长河之中其地位的重要性与儒家、道家并存,主张“精神超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颇深的影响。据古籍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引入佛经,接着,佛经翻译日渐盛行,佛教法事日益兴盛,渐成为佛教教派。

在传统体育养生技法方面,禅定是佛家修习的主要方式。禅定俗称“打坐”。通过静坐,专心致志,于静中思考世界万象,从而开发“智慧”,进入“涅磐”境界,解脱人生苦恼。释家在修养身心、习练禅定的时候,所采用的一些调身、调心和调息的打坐方式及锻炼手段,与我们传统养生功法中的锻炼方法颇为相似。经常练习禅定,有强身健骨、延年益寿的作用,天台宗始隋代的智者大师创立“止观法门”,撰著数册详细地论述了调身、息、心的方法,强调身以安坐外,正脚、解宽衣带、安手、正身、正头颈舌等,息以“不涩不滑”为宜;心以“不沉不浮”为佳。这套功法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并对传统体育养生中的技法体系影响至深。

论文作者:李永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法的影响论文_李永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