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刘渡舟;经方思想;六经实质论;主证论;水气论
刘老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老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很多年,刘老不偏不倚,常常说“学者贵在独树一帜,但也要时刻注意避免偏执。”刘老注重经方,也时常兼合时方,认为经方时方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区分,且方药不分古今,有用则行。刘老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对待学术严谨认真,鼓励学生多思考,勤读书[1]。刘老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方思想、教学观念及诊疗作风,在其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拟定了许多疗效绝佳的方剂,为后世中医临床治疗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老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曾在全国多家中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伤寒论十四讲》和《伤寒论通俗讲话》在日本翻译出版,名为《中国伤寒论解说》[2],享誉国内外。
1刘老对伤寒论四大思想观点的认识
1.1六经实质论
各代医家以六经实质是否为经络作为争讨的关键。刘老认为六经是以经络为基础[3],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第十节》中指出的六经的起始、分布、循行以及《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等篇章,加之张仲景的继承和发展,刘老总结后认为六经是脏腑、经络、气机运化的统一体,《伤寒杂病论》10卷22篇主论伤寒,后25篇论述杂病,使六经不但能辨别实证、阳证,还能辨别虚证、寒证,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我认为太阳,太也,大者,是阳证的初起阶段;阳明,明者,二阳,是阳证的极期阶段;少阳,少,小也,谓之三阳,是阳证的后期阶段;太阴,无太阴肺的病变,只包含脾阳虚;少阴,二阴,心肾的病变,阴证的危重期;厥阴,厥者,尽也极也,由心肾真阳衰微传入肝与心包,是阴证的末期阶段,而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机,更使得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所以经络是运行人体内外、上下气血,联系脏腑,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通路。因此应全局宏观把握寒热虚实,表里出入的变化。
1.2主证论
在临证上,刘渡舟先生十分强调抓住主要症状,他认为主证是决定整体而且占主要地位的症状,可以反应疾病的基本变化的脉象和病理表现,是最重要的临床依据,纲,抓住了主证就是抓住了疾病的纲领,纲举则目张[4]。在治疗许多疑难重症时,抓主证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学习记录刘老临床过程中的一些书籍,有这三个病例让我印象深刻:如见到一年青较瘦的男子,患荨麻疹,瘙痒难忍,多月不愈,脉浮,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饮药后喝热水以助发汗;另一小男孩,肾炎,头面水肿,脉浮,亦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付,连发七天汗;另有一女子,急性黄疸性肝炎,数月不愈,身黄如橘色,身痒,脉浮,同是七剂,连发七天汗。三个不同的病人,刘老用相同的方剂来治疗,且都取得明显疗效,由此可见抓主证的重要性,但是抓主证必须以熟练的经验及准确的把握《伤寒论》为基础,应熟记并深刻理解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医学著作,全面、具体论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变过程,因此刘老认为在重视主证的上,也应注重坏病,坏病即为变证[5],所以变证是在失治、误治或者疾病发展后出现的症状,治疗上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因此刘老建议辨证要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分清主证和变证,但还以抓主证最为主要,把握全局观念,达到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水气论
刘老认为水气病是水饮病邪导致各种疾病,因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其病因不外是肾脏温煦功能失常,脾脏运化功能失常,及肺脏宣肃功能失常,刘老通过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潜心研究,认为水肿病包括以消除水饮为主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四大证型,刘老还特别注重恢复脾肾肺的功能,提出独特的在治肾时同时应注重肾阴和肾阳的观点。我认为肾主水的功能赖之肾之精气,既包括肾阳,也包括肾阴,因肾气是通过肾阳温煦气化作用使肾阴产生,若肾阴亏空虚弱,肾阳则无物可化。但当今临床上,很多医生忽略肾阴的功能,使肾阳亢盛不能收敛,肾的气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肾主水的功能失常,在张仲景时就重视这一问题,所以在水证中既用真武汤,也用猪苓汤。还有心阳镇慑功能失常引起的水气上冲的水饮凌心病,心阳不足,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的心下悸和已经乘虚上冲奔豚,刘渡舟在张仲景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此证赋予自己新的体会,重新命名,并总结出水饮上犯心脏的舌、脉等一系列症状,以补充并发展“水心病”的诊断,得出通过苓桂术甘汤的数十方[7],通达而严谨,灵活而和于法度,丰富了张仲景有关水气为病的理论。并分析了自己对原文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的去桂还是去芍的看法,由此发现了“苓芍术甘汤”,以与苓桂术甘汤临床效果对比发明,为治疗水证提供了新的辨证观。
2经方治验
在学习刘老撰写的一些病例书案及其学生抄录的临政笔记中,此病例让我收获良多,故总结于此。
一新产妇,产后20天,身疼痛十天,脉沉迟,其先就诊医生辨证为气血两虚,肌肤失养,开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均没有效果,刘老另辟思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七剂愈。
按语:因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身疼痛,脉沉迟,提示无表邪,尺脉沉者,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桂枝汤加重芍药,意在养血柔筋,缓痉解痛,加重生姜,意在引药达表,切不可因是新产妇,而不用生姜。加人参,意在益气养血。诸药合参,用来补益肌表气血,诸症自愈。
3总结
刘老一生孜孜不倦,对待学术认真努力,医术高超,德艺双馨,对待学生知无不言,对待病人尽心尽责,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刘老熟知各家思想,不偏不倚,兼蓄各家之长,取其精华,使其思想学术造诣深厚,为我们公认的伤寒大家,更加值得我们学习。本文对刘老的一部思想进行总结浅谈,以表达我对刘老的崇敬,缅怀刘老的对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本篇通讯作者:应小平)
通讯作者简介:应小平(1964-),女,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实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姜维民.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治学思想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1,10(12):532-56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传往圣绝学 开岐黄新篇——“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J]中国中医药报,2017,16(1):1-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苍生大医刘渡舟(连载二)[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0(1):3-5.
[4]闫军堂;刘晓倩;梁永宣.刘渡舟教授治学特色、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2,22(9):212-221.
[5]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刘渡舟教授经方运用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报,2013,20(6):1-5.
[6]刘希平.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劉渡舟教授诊疗肝胆病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1(4).
[7]史宏,余磊,赵清山.刘渡舟论治水气上冲证[J]河南中医,2010,10(9):858-859.
论文作者:孟博博 芮冉 董夏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刘老论文; 伤寒论论文; 学术论文; 思想论文; 水气论文; 时方论文; 功能论文; 《大众医学》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