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GMS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利益的实现_大湄公河次区域论文

论GMS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利益的实现_大湄公河次区域论文

论GMS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利益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利益论文,主义论文,地区论文,GM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411.2009.04.004

[文章编号]1003-7411(2009)04-0032-(06)

地区主义是对冷战后全球化加速的一种积极回应,地区范围内经济和安全相互依存的加深推动其不断发展。它是一种多层次的一体化形式,包括经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其深远的目标是在培育地区内聚力和建构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建立以地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和政治合作及文化、安全联盟。随着GMS(GMS即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是指大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该区域人口约2.5亿,国内生产总值达190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国际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对此持积极态度。特别是2001年11月,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在参加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期间,首次明确提出了将该区域合作开发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几个重点区域之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相互依存性逐渐增强,使得地区主义在GMS国家蓬勃发展。中国如何在GMS地区主义兴起的浪潮中趋利避害,对于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GMS地区主义的界定

(一)地区主义的界定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对“地区”作了界定,其中从自然地理学角度看,“地区”是指由于具有相同的地质特征而被划分在同一个地理区域的空间。在社会科学中,地区则被视为一定的行政单位,在此单位内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控制一定的资源,共同生活、繁衍生息。但这些意思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国际政治中的“地区”概念。研究地区主义的学者对于“地区”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但人们还是普遍赞同地区主义中的“地区”应具备这样一些共性。如:地理上应该毗邻或接近;该地区内的行为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事务中应具备一定规模的往来与联系;该体系内的行为体多方面的互动能够达成某种共识,形成某种规制,成立某种形式的组织;该地区内的行为体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能够形成对该地区的共同认同感,并在国际事务中以该地区的身份和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地区”是指以地理上接近为前提,同时具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相互联系的国家体系便可称其为地区。

同样,对“地区主义”的界定学术界也没有一个定论,一方面是由于在世界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地区主义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主义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学者们对它的热烈讨论将有助于人们对地区主义现象的认识和地区主义理论的建设。不同于国际经济学界将地区主义仅仅简单视为地区经济的一体化现象,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它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它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以及更加纵深的一体化,并且它也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便是较为宽泛的地区合作安排和地区制度的建立。因此,我们认为,地区主义是指地缘上邻近的民族国家之间在地区组织构建的各种机制的协调下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有关的政策和理论。[1]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它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信仰。它表达了一种新的安全、发展与战略思维,即,国际行为体将视角着眼于地区层面,在此层面上实现各自利益,解决相互间的争端。其次,它应代表一种现象的趋势,一种地区强化共同特性的趋势。具体而言,就是一群地理位置临近的国家为了发展它们的共同利益实现某项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合作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制度的构建,就是指各个国家通过协商建立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秩序安排,以便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各方面管理其事务。

(二)GMS地区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

从地区主义的发展来看,地区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旧的地区主义和80年代以来新的地区主义。旧的地区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①而新的地区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而产生。新的地区主义出现萌芽并不断发展起来,GMS地区主义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除了具备地区国家间联合自强、相互间优势互补、超越传统国际政治南北关系、合作内涵不断扩大等新地区主义一般特征外,GMS地区主义还具有一个本质特征——“多样性”。所谓GMS地区主义的“多样性”是指,在GMS国家,由于人们对地区主义的主张以及地区主义本身的实践条件等大相径庭,从而造成地区主义发展结果的千差万别。这种“多样性”首先指的是GMS地区主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其次是指GMS地区主义组织化程度的多样性,另外还指GMS地区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是GMS地区主义的共同本质。

GMS地区主义的多样性本质在GMS地区表现得非常充分,我们强调GMS特色其实就是指这种多样性。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发生的政治经济结构变动,促进了GMS地区主义的成长及至兴盛发展,GMS地区主义所涵盖的基本形式或特征在该地区均有深刻的表现。其具体表现包括:第一,GMS地区主义的社会一体化因素增长迅速,自发的社会与经济互动十分活跃,已经成为世人所谓的“非正式的一体化”或者“软地区主义”的最典型代表。自1992年10月,在马尼拉亚行总部召开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会议确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来,各国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大力促成大湄公河开发中的战略利益重叠区,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构筑一带山水相连的睦邻国家相互依存的利益重叠线。近17年来,GMS地区经济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度明显提高,其内部的相互依存水平已经高出了该地区与区外的相互依存水平——这正是次区域整体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这种次区域整体化发展过程正是GMS地区主义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第二,GMS国家间的地区认同逐渐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机制,也是一个通过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的机制。GMS地区主义可以被看成是构建认同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依靠国家间关系的常规性“现代”原则以及该地区普遍的社会化和政策制定的传统和特殊文化模式。GMS共同规范是集体认同的外在表现,前者的内容及性质说明了后者的发展水平与程度。GMS国家间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规范既是地区化的前提,也是界定地区性的主要标志。在利益和理念调和的基础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未来10年战略框架》、《次区域发展未来十年战略框架》、《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中方加入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昆明宣言》、《领导人宣言》等系列文件的签署和实施,既形成了GMS地区认同及其表现的共同规范,又成为GMS地区构建的动因和基础;第三,GMS各国政府间进行的“合作性安排”扩大了地区主义的内涵。这种“合作性安排”当前又表现在大量出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上。比如领导人会议,它是GMS地区目前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安排,成立已7年,发挥着合作性的政府间“论坛”的功能,其对“合作”的追求胜过对“会议”本身属性的追求。另外还有大量的次区域内小范围的合作性安排,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商品博览会、湄公河委员会、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联委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部长会议等。所有这些涉及多层次又相互交叉的次区域国家间合作安排,已经成为GMS地区主义的一项重要特征。它们共同促进、相互补充,为GMS地区主义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富有活力的“试验场”;第四,GMS国家经济一体化水平已经获得长足进展。国家推动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在亚太地区虽初现端倪,但全地区范围的这种地区经济一体化还远不够成熟,主要反映在次区域和小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活动上,大湄公河次区域在宏观经济目标一致性、经济开放度、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等方面都较好地满足了指标要求;第五,在GMS地区形成一个和谐、牢固的次区域单元还为时过早,但上述四项特征的结合和共同推动,正越来越清楚地为GMS地区主义提出这种功能要求。

二、GMS地区主义发展中的阻碍

(一)GMS一体化进程有待加快

大湄公河次区域6个国家中,中、越、老是社会主义国家,泰国、柬埔寨实行君主立宪制,缅甸是军事化政治体制。也就是说,6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实行着三种不同的政治模式和社会制度。这就使得GMS一体化的谈判进程更加复杂和困难。此前东盟6国在自由贸易区的艰难进程即可见一斑,它们花费长达25年的时间才达成“框架协定”,还没有看见在自由贸易化上取得实质性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说GMS国家间举行的一体化谈判和对话,其前景是不明朗的。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且经济结构多样化

GMS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也是走向一体化的障碍。次区域内国家除泰国外,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合作的起点较低。GMS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4国作为东盟新的成员国,由于受历史、自然、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东盟老成员国,如泰国已迈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上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而越、老、缅、柬4国的人均GDP还不到400美元,差距约80倍左右。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各国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各国在讨论经贸合作问题时,不得不顾及彼此之间的差异。[2]由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有着相近人均收入的国家就会拥有相似的贸易结构。内部贸易结构的巨大差异限制了GMS各国一体化的紧密程度。

(三)对发展地区主义缺乏统一认识

由于GMS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政治上互信的缺乏,一些国家对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外部相关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利于地区主义发展的趋向。首先,一些落后国家担心地区主义发展会进一步加大各国间的发展差距。次区域6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发展差异。次区域各国能否在次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GMS能否顺利进行的关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地区主义发展的许多措施必定会对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收益和影响。一些落后的GMS国家因此比较担心经济一体化会拉大发展差距,从而导致本国利益受损,它们对任何发展地区主义的措施都十分谨慎。

(四)国内市场保护程度不一

GMS各国在国内市场的保护方面的程度各不相同,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使各国从自由贸易区中获得的利益分配相当不平衡。随着自由贸易区歧视性自由化的推行,保护程度更高的落后国家相对更开放和更富裕的国家得到的好处将更少,甚至可能受到很大冲击。除泰国和中国为外贸顺差外,外贸逆差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4国的经济难题,面临着“奖出限入”,减少贸易逆差,走向封闭;或降低贸易壁垒,扩大贸易逆差,走向开放的两难抉择。[3]

(五)美国因素的负面影响

中国与GMS各国的合作不断加深,双方领导人不断对话,这些都触动了美国紧张的神经。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准备用10年的时间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美国当地媒体被认为是中国在东南亚那些长期被美国控制区域的一次强劲争夺。[4]美国以寻求与亚洲保持接近而“平衡”中国和日本的力量。参与而不是放任东南亚自主的地区化进程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导权是美国的基本政策方向。[5]一方面,虽然GMS国家间经济体系的日趋密切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但是这只是说明了GMS国家间经济交往的迅猛成长,而不能证明美国对于GMS国家经济重要性的丧失。美国并不愿意在对其经济有着重要意义的GMS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形成一个强力集团,从而以亚太经合组织这样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弱化GMS地区主义进程是美国对待GMS地区化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相对于经济关系,美国对GMS国家的政治影响就更加明显了。美国也将加强在GMS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加上其在中亚地区的扩张,形成了对我国的战略包围,也势必改变南中国海地区的战略力量,尤其是美国在南中国海的军事演习不但日益扩大,而且有些是针对性地指向中国。同时,有些GMS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将助长其与中国争夺南海诸岛,开发海洋资源的行为。而且,美国军事力量在该地区的介入也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将增加中国同有关国家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难度。[6]因此,美国在GMS地区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力一方面制约了GMS国家进行地区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GMS地区化进程的形式与内涵。

三、GMS地区主义背景下中国利益的实现

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对中国的崛起至关重要。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大力推动GMS地区主义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客观形势。

(一)中国政治价值观念的维护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人权、民主之名,干涉中国及GMS其他国家内政。1994年,美国将是否延长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同中国人权挂钩,认为是否延长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取决于“中国是否在改进人权状况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对中国提出7项要求。[7]1997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借缅甸的人权问题阻挠东盟吸收缅甸为成员国,干涉GMS国家内部事务。美国极力向GMS发展中国家推销美国式的民主价值观,美国政府认为“民主的推广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和平、繁荣和稳定的最佳保障之一”[7]美国一方面向GMS国家推广民主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在国际事务中无视民主原则,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行径严重损害了GMS国家的主权。由于GMS国家在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等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因此GMS地区主义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维护其政治价值观念的一个有利途径。

(二)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

1.利用合作机制,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首先,通过积极参与GMS地区合作,发展GMS地区主义,建立中国与GMS其他5国友好信任关系,消除美国拉拢GMS国家构筑对中国战略包围圈的可能性。GMS一些国家之所以难以放弃大国平衡政策,欢迎美国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②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对中国崛起后的行为难以预期,对中国有一种不信任感。如何消除这种不信任感,GMS地区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机遇。中国通过参与GMS各层次地区合作机制,向外界发送出善意信号,使其他GMS国家对中国行为有着良好的预期,避免因对中国未来行为的担忧而寻求与域外大国的联盟。其次,发展GMS地区主义有助于加强GMS国家自己主导地区事务的意识,减弱某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GMS地区主义的各种表现无不反映出GMS国家力求主导次区域内事务的努力。中国对GMS国家在地区主导作用的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次区域的建设之中,有助于GMS国家主导地区事务努力的提高,从而使GMS国家的外交更具独立性,而不会轻易受到域外大国的影响。一旦GMS一体化目标实现,美国对次区域的干涉必然会受到抑制。另外,随着GMS地区合作的深入,有助于养成GMS国家的合作习惯,进一步增强自己主导地区事务的意识。

2.制约“台独”势力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图谋

20世界9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为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大力推行“南向政策”,即通过经贸搭桥,与包括GMS其他5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建立起新的“睦邻关系”,以打破其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随着中国台湾地区与GMS国家经贸关系的加强,一些GMS国家口头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则暗中与台湾发展各种经济上、文化上的“半官方”关系,双方高级官员互访频繁,双方办事机构不断升级。③由此可见,GMS国家已成为了“台独”势力谋求国际生存空间的突破口。因此,中国要想挫败“台独”势力的各种企图,必须要有GMS国家的支持与配合。发展GMS地区主义为中国施展地区影响力、挫败“台独”势力的各种企图提供了绝好机会。首先,中国通过与GMS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快与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加深双方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让GMS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台独”分子的“以经促政”策略难以实现。其次,GMS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将压缩“台独”势力生存的经济空间。在GMS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如果“台独”势力一意孤行,将中国台湾地区引向独立,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必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中国国际经济安全的维护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各种目的,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致使中国与美欧等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开拓西方市场日益困难。目前,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承包工程、海外投资仍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为消除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国际经济的制约,中国有必要实施对外经济关系多元化战略,以确保中国国际经济安全。GMS地区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对外经济关系多元化战略提供了机遇。

1.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发展与多元化

在目前的地区经济合作中,GMS走在了前列,特别是自2005年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以来,GMS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根据次区域成员的实际需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GMS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截至2007年底,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重点合作领域开展了180个合作项目,共投入资金100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GMS地区主义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该地区将产生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所谓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GMS一体化,贸易壁垒的取消将促进成员国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增长。由于GMS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水平型分工特征。出于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各国原先对相关产业内的贸易壁垒设置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取消GMS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就会产生,GMS的贸易就会获得急剧增长。同时,这一贸易创造效应也将对中国实施海外市场多元化战略产生重大意义,从而减轻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

2.促进中国外资来源的多元化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随着GMS的快速发展,中国与GMS5国的双边贸易与投资出现了新的增长势头。截至2007年底,柬埔寨对华累计实际投资0.84亿美元,中国对柬埔寨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达1.9亿美元;老挝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0.17亿美元,中国对老挝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达1.46亿美元;缅甸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0.76亿美元,中国对缅甸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达1.34亿美元;泰国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29.65亿美元,中国对泰国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达3.02亿美元;越南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1.08亿美元,中国对越南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达3.79亿美元。多元化的外资来源,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注入了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机器设备,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中国企业扩大在GMS5国的投资对于拓展中国经济利益、应对西方贸易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由于东盟本身就是自由贸易区,按照原产地规则,在GMS一国投资,且当地含量达到40%,生产出的产品就可享受关税优惠,这样投资GMS国家的中国企业实际上拥有了整个东盟的5亿消费者市场;[8]二是可充分利用在GMS生产的有利条件,更多进入在中国出口可能会面临障碍的其他市场。老挝、缅甸、柬埔寨都属于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欧美国家对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有特殊的出口政策,中国企业可利用这些优势获取更好的出口条件。

[收稿日期]2009-03-20

注释:

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欧洲国家普遍认识到和平对于欧洲生存与发展的迫切性与紧要性,而一战后盛行的以国际联盟的建立为代表的普世主义并不能挽救欧洲于水火之中,因此欧洲人开始另辟新径以寻求和平。在此背景下以地区性组织诞生为代表的地区主义应运而生,它开始在维护欧洲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②如2003年,泰国政府同意美国在其本国东部建立军事基地,基地用于后勤补给,储备作战部队所需的各种装备。

③如1992年9月泰国在中国台湾地区设立了泰国经济贸易办事处,1993年7月越南在中国台湾地区设立了越南经济文化办事处。

标签:;  ;  ;  ;  

论GMS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利益的实现_大湄公河次区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