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试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就执政党、党内民主、党的集体领导、正确对待党的领袖等重大问题发表过富有远见的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迫切需要改革完善,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也就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也提出了进行机构改革的任务,这是对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进一步推进。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温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们整个改革的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都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随着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顺理成章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步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包括与旧的政治体制的冲突。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就日益暴露和突出出来。针对这种情况,从80年代中期起,邓小平从加速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现实需要出发,接连不断地呼吁全党充分认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并认为,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在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又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0、164、176、177页)

这一系列论述,既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又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切中了经济体制改革难于深化的原因是政治体制的障碍。事实上,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是不完备的,在实践中是很难行得通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可截然分开,要改革传统体制,就必须同时改革组成传统体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只改革其中的一个方面,改革就不配套,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定的经济体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作保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十五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据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小平文选》第2卷327页)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讲得非常清楚:“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177页)。以后,他又更加明确、更加完整、更加具体地将总目标概括为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178页)。根据这个总目标,他还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划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什么是近期目标?他提出,政治体系改革“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179页)在邓小平看来,与长远目标相比,近期目标应该更加针对当前政治体制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更加针对阻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下去的弊端。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目标;既着眼于社会主义的长久发展,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前的客观实际,充分表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深思熟虑。正是基于邓小平这一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上再次重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呢?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基于这一立场,他一再严厉批评在政治民主化问题上全盘西化的思潮,多次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搞多党竞选、三权分立和两院制,而应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适合中国国情且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此,他特别重视从现实具体的方面去逐步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民主化目标,把着眼点主要放在解决中国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及其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家长制作风等问题上。认为权力过分集中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压抑了群众的积极性。家长制作风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使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不彻底消灭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民主。一个国家、一个党如果把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等等。因此,他主张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他也坚决反对“极端民主化”倾向,将“文革”中的“大民主”斥之为“实际上是一种动乱。”

在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他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邓小平文选》第3卷177页)在他看来,权力过分集中是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之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十五大进一步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必须注意解决好分权与制约问题,实现国家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改变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政权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此外,邓小平还反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主张“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而抓建设就包含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选拔培养接班人问题,他主张在“用新人、年轻人”的体制上来一场革命,把年轻化“当作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目标”,为有才能的优秀年轻干部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每一项措施都关系到方方面面,都受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原则,并不意味着改革就可以顺利进行。

正是基于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种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邓小平一方面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头脑发热,急于求成,而是在要求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要既积极又慎重。邓小平认为,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大胆探索,坚决试验,改革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止不前。”(《邓小平文选》第3卷299页)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障碍要大,风险要大,可能引起的波动不是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相比的。他说,中国体制改革不容易,积习太深,旧的习惯势力大得很。(引自中央党校《理论动态》685期)“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审慎从事……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176页)在他看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这就决定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119页)注意兼顾到我们的历史和传统,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第二,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平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有计划、有秩序地平稳进行。他指出,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由政治体制在整个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所决定的。他反复强调,“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他说,共产党的领导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他并以“文革”十年的惨痛教训作佐证。指出:“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不能用‘大鸣大放’的做法。就是说,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否则,只能助长动乱,只能妨碍四个现代化,也只能妨碍民主和法制。”(《邓小平文选》第2卷257页)“我们有过‘大民主’的经验,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一种灾难。”(《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

政治稳定是任何执政党和政治家都必然追求的目标。它对于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中国来讲更显得重要。每当我们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都要特别提醒全党注意这一治国的大道理。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第三,要从我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从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正确定位出发,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都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1987年6月12日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谈话)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绝不能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他说:“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文选》第3卷211页)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共同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他还说:“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241、256页)无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发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这是保持政治稳定,改革深入下去的治本之策。

第四,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把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依靠法制来保障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244页)而民主和法制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一手抓民主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由此他提出了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立法工作,并使之逐步完善,必须健全党纪和国法,公民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一律平等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高度概括。

总之,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它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科学正确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改革和完善政治上层建筑,使之更好地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正是遵循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才在党的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干部领导制度改革、民主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天,只要我们全面、完整、科学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并努力用它来指导实际工作,就一定能够按照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绩。

标签:;  ;  ;  ;  ;  ;  ;  

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