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文章生动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动论文,形象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生动形象,2000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的“作文考试要求”提出:①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②细节生动,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
所谓表达方式是指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叙述,就是把人物的身份、地址、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叙述讲究有详有略、纵横开阖,切忌冗赘啰嗦和平铺直叙。说明,就是介绍或解说某种事物或某个道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条理要清楚,语言要平实、准确、简明。描写,就是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逼真地描绘出来。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生动、形象、传神,使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临其境。议论,就是对事物直接发表看法,表明态度。议论的语言要严密、鲜明、有力。抒情,就是对人或事直接表达各种感情。抒情的语言要真挚、自然、富有感染力。可见,表达方式各有其特点和功用。一篇文章,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记叙中可以有说明,议论中也可以有适当的描写,而描写中又往往夹杂议论或抒情。不管采用哪种表达方法,都应达到使文章生动感人的目的。下面是2000年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读后,或许你会在如何运用表达方法上受到启迪。
例①“……呼啸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脚下是松动的冰块和不测的深渊,一步又一步……这是红军过雪山的一幕,他们凭着绝无仅有的意志,硬是在这雪山之中踏出了一条神奇的路,而正是凭着这钢铁般的意志,我们才建立了新中国,才获得了民族的新生。原来,人的坚强意志,不惧风雪、不畏严寒的精神,才是冬的主宰。”
原文题为《冬的主宰》,谁主宰冬?是红梅,是坚冰,是求知之心,还是钢铁意志?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本段文字说的正是“钢铁意志”主宰了冬。红军过雪山的一幕,运用简洁生动的描写,突出了天气的严寒、地势的险恶和红军的艰难前行,紧接着便是深刻的议论,先是讴歌红军的钢铁意志,进而把这种意志的作用升华到有关国家独立、民族新生的高度,最后扣到题意上来,使人感到意志的强大力量。这段文字把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②“窗边,有一棵梧桐。
那个秋日,夕阳红得怪异,似要滴出鲜血,独坐屋中决定读一读梧桐,读它的哲学,读它的人生。
一阵风过,树上被秋踮着脚尖染黄的叶子沙沙作响,似在呜呜哭泣。我读出了梧桐的落漠与惆怅,它在感慨,为何生命如此短暂,转瞬而逝,平凡的一生如此不堪回首?我在心中咀嚼着这一缕阴沉。”
文章最后几段写道:
“阅读梧桐,便得到不同的答案,那么人生呢?大千世界,形色各异,答案又有多少?几个,几千个,还是无穷无尽?
其实,无论多或少,终须我们带着自己的梦,带着一种锦绣心情,去体验,去求索。
答案永远丰富多彩,走吧,址下一片裙摆擦亮金字路牌,义无反顾地走这条人生之路吧!
雾里看花,迷蒙中便是真意。我不要慧眼,只望今生无悔。”
文章开头一句是叙述,交AI写作作对象梧桐,文字简洁,干脆利落。第二段,点明时间之后,对夕阳的颜色作了独特的描写:“夕阳红得怪异,似要滴出鲜血”,然后是说明:我“独坐屋中决定读一读梧桐,读它的哲学,读它的人生”。第三段又转入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梧桐叶子的枯黄色彩,写了它沙沙作响的声音和呜呜哭泣的情态,又继之以议论,对梧桐生命的短暂,寄予了无限同情,最后一句“我在心中咀嚼着这一缕阴沉”,又带着浓重的抒情意味。这三段共计一百来字,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把梧桐的形象,读梧桐的氛围以及读梧桐的目的、心情和感受全部生动地勾画出来了。鲜明的画面,浓浓的氛围,惆怅的心态,无不跃然纸上。最后几段,在中肯的议论中渗透着强烈的抒情。文章首先指出和读梧桐一样,人生的答案也是无穷无尽的。怎么办?去体验,去求索好了。走什么路?走今生无悔之路。正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才使文章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成为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
下面我们谈一谈如何使细节生动,形象丰满。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一些看似平凡简单、不被人们注意但却具有深刻意义的细节特征(如人物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等)和细小事件的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使人物神态毕肖,性格鲜明。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描写,凸现了孔乙己既迂腐又善良的性格特征;而《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在判决书上画圆圈的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了阿Q的愚昧和至死也没有觉悟的麻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真”与“精”,“真”就是符合生活实际,经得起推敲。且看契诃夫在《小公务员之死》中对打喷嚏的描写:
“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
用如此简练和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人打喷嚏的面部表情及屏住呼吸的状态逼真地刻画出来了。“精”就是作者要精心选择对刻画人物有作用的典型细节。如《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到水生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足以让我们透视到水生嫂内心复杂和激烈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时间,多少复杂感情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
2000年高考许多优秀作文中,也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今天上课,老师让大家用“阳光”造句,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造了许多令老师微笑点头的好句子。轮到多多了,他明亮的眸子盯着窗外胖乎乎的太阳,高举起了双手,显得十分兴奋,老师很高兴地让他说说他造的句子。
‘夏天的阳光很活泼。’
多多自豪地说,但是全班静得出奇,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微笑的嘴角也下摆了30度。”
多多所造的句子,本来是从孩子眼里看到的阳光,富有儿童的心理个性特征,句子活泼而有新意,可是反应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先是“全班静得出奇,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这就从侧面反映了老师教学中的死板划一,而老师的态度呢?“微笑的嘴角也下摆了30度”。这一细微的神态变化,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多多燃烧着的童心,把这位老师有意无意扼杀个性特点的教学思想,揭示得入木三分,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再谈谈意境深远。意境,又称境界。指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其主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场景或画面。深远的意境应当含蓄蕴藉,以景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请看杨朔《雪浪花》的结尾部分:
“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着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对几个姑娘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这个结尾,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那“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的背景,那“红彤彤”的主人公的脸,那“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的归向,构成了鲜明绚丽的意境。色彩是那样浓烈,画面是那样壮丽,先是人与景交相辉映,继而是人与景完全融合在一起,而那枝野菊花,更富有象征意义,不但写出了老人的雅兴,也显示了生活的无限美好。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以物喻人,由一点浪花,引申到无数浪花,让读者从人与浪花的联系中去领悟作品的主题——从表面看,作者是在写一位爽朗乐观、勤劳质朴的普通渔民,而实际上,作者通过对老泰山这个人物的铺张扬厉,热情讴歌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收到了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下面再看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日记两则》中的一段:
“我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仰视头上的蓝天、白云,环视身旁的树木、花草,啊,美丽的蓝天朵朵白云在飘动,白云美丽,却“不拘一格”,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姿态,将天空装点得美丽如画!树木高低疏密,参差不齐,但却错落有致,给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身旁的花呀,草呀,各有各的风韵,使大自然丰富多彩,美丽非凡。”
文中写的是躺在草地上观察到的自然景物,但景中有情,景中有理,景中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就是后文所言:人各有志,各有自己的思想,各有自己的特点,哪里有必要整齐划一呢?答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景物描写,这样的意境,体现了含蓄蕴藉的特点。
标签:意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