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专题作文个案研究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专题作文个案研究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复习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题作文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测重点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的话题的形式,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与体验。从1999年起,连续六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话题作文。2004年分省命题,在全部15道作文题中,除北京卷考查命题作文“包容”外,其余14道都是话题作文。

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2005年的高考作文,很可能延续“开放中有限制”的话题作文模式。

名题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本题为2004年高考全国Ⅰ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作文题。

试题分析

2003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思辨色彩很浓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全国Ⅰ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的试题与去年相比,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先说“变”。主要体现为明显降低了审题难度,话题更贴近现实,便于考生更好地发挥。2004年的试题虽然仍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之间的关系,相对明了,不会像去年的话题一样,让不少考生“眼前一黑”。再说“不变”。主要表现为继续强化“立意自定”的要求,坚持考查了考生的理性思维和认识水平。引出话题的材料是一组名言警句,细察这组句子,不难发现“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强调的是“相信自己”,“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和“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指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则展示了一种辩证思维。与此相对应,作文立意完全可以自定。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持何种立意,表述时都不能太绝对,而要力求客观、周密,也就是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盘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盘否定前者。

写作思路参考 (1)提倡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过多地受他人意见的影响。(2)谈论不能盲目自信,而要乐于接受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否则容易闭目塞听。(3)辩证思考,诠释或阐述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调整和提高自我。

薄弱环节

2004年高考考生作文的主要弊病有: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少数考生根本不审题。比如福建卷提供了鲁迅等十位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要求任选其一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题意极其明白,但还是有约百分之一的作文偏离题意,竟然选择了题目中“十个”以外的人物为话题。这表明一部分考生的审题意识十分淡薄,或者在考场上过分紧张,心理不镇定。

二是有些考生对话题中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比如面对“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有考生写了篇《自信和谦虚》,“谦虚”和“听取别人的意见”虽有关联,但毕竟不是一回事,作者对话题的理解显然不够准确。

三是单方论述偏离主题。2004年十五道试题中,关系型话题作文多达十道。为数众多的考生面对“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类试题考虑不周,单方面阐述“走你自己的路”,写成类似“自信人生”之类的作文题,忽略了“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一味论述“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相信自己”这一方面。这类作文不管材料、文采如何出色,得分一般只能在37分以下。

四是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比如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的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了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

以上四类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审题错误,最终吃了大亏。这都是理解力不高的表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误导了部分考生。

2.心存侥幸,套用范文

有些考生在考前背了不少范文,预备一上考场就把它们搬出来,以为这是“锦囊妙计”,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与话题毫不相干的考场作文,甚至有考生在写“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时,把“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论全文抄了上去。“聪明”一点的考生,会“穿靴戴帽”,先把话题材料抄一遍,然后不管所背范文跟试题有没有关系,套上去再说。但火眼金睛的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会毫不客气地将其打入五类卷。这些同学如果老者实实地写,不一定写不出好作文,为什么非要生搬硬套呢?如此一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活生生地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3.盲目求新,弄巧成拙

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被阅卷专家戏称为“不是写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游戏”。比如有的考生把作文写成一份试卷,有的写成了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写成了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写成了一份寻人启事,还有的写成了忏悔书等。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其实,一定的文体总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文体需要创新,那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绝不能光在文体上打转转,为创新而创新。作为中学生,还是要打好基础,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的文体,这才是正道。

冲刺宝典

1.认真研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级评分标准》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针对性、补偿性的强化训练

首先,要重新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高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而《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文体写作要求、“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要求等,又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的。《教学大纲》相对稳定,依据它来进行复习,是可以达到高考要求的。学习《教学大纲》,应结合课本中的单元作文训练,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了解作文知识前后相承的脉络;最好能翻阅自己当时所写的各篇作文,找出得失之处,再有计划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式训练。

其次,学好《考试大纲》《等级评分标准》。《考试大纲》每年略有不同,突出了对作文备考的导向作用,应逐条对照,一一落实过关。学习《等级评分标准》,要吃透高考作文的得分要领,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再次,学练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可以有选择地写几道高考作文题,然后请教师分等级评分,再对照当年考生的优秀作文,发现自己的长处,更要找出不足和缺陷,在平时训练中扬长补短。这是高考前一种很好的“热身”。

2.着力培养三种意识

写好话题作文,须具备三种意识:

首先是积极打开思路的意识。话题作文为考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展开联想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构思作文时,应围绕话题积极展开辐射性思维。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要联想与该话题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寓言漫画、新闻报道以至影视节目,要注意话题关键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在充分发掘出话题内涵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整理、深化,从而选好角度,使文章选材、立意不同凡响。

其次是化空为实的意识。话题作文写作范围较宽,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势必造成文意散漫。所以,得学会在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舞台。

此外是锐意求新的意识。《考试大纲》“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一是要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即从新的方面认识、表现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二是要独辟蹊径,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上求新,比如以全新的形式组合全篇,以晓畅、鲜活的语言表达思想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拨 “竞争与人情”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立意可以是:

(1)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确实淡化了人情——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2)竞争,并不排斥人情。

(3)身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理应更加注重亲情、友情,理应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写作思路参考 (1)如果准备摆开架势以理服人,那就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借助逻辑力量使读者折服。可以在文中具体分析“竞争与人情”应当共存的理由。

(2)如果准备迂回渗透、寓理于事,那就要寻找象征借代或编述故事,以迷人的文学磁力晓喻读者。比如虚构一篇小小说,描写某君为赢得竞争而不择手段、不讲人情,结果反而害了自己,以此揭露世态,针砭时弊。

(3)还可以构思一篇辩论稿,比如通过正方一位辩手的陈词,阐明自己的见解。

写本题,容易出现的失误有:

(1)没有紧扣“竞争与人情”的关系加以诠释,而是片面地谈竞争,或者片面地说人情。

(2)对话题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比如把拥挤着上公交车、同学问的争论与探讨等都说成是一种竞争。

(3)东拉西扯,拼凑成文,比如大谈特谈动物之间的竞争如何残酷;或者写面对竞争与人情,有人认为竞争重要,也有人选择人情,而我觉得既要参与竞争也要讲人情……于是造成笔墨分散,观点也不够明确。

请阅读下面一篇范文:

竞争的步伐

吴芳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在大学里关系很铁的“哥们儿”,在进入同一家公司就职后,其中一个人却经常在上司面前毁谤自己的朋友,导致对方因不堪忍受而辞职。从此两人形同陌路,再无往来。也许故事至此便可终了,但数年之后,那位已经是别人上司的“损友”,却通过午夜的电波,将积压数年的歉意与悔恨全部释放,并真诚地希望昔日的同窗能够原谅他,给他一次化敌为友的机会。

我们无须关注那两人究竟能否言归于好,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那被“竞争”冲昏的头脑和为此而付出的失去挚友的代价。

确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这个词语高频率地出现,许多双曾经真诚的眸子已被蒙蔽,许多种美好的情感受到冲击,许多颗曾经溢满关爱的心灵被荒芜成沙漠。竞争,这个本该是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车轮,却被一些盲目无知的思想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正是因为这一道道人们自筑的藩篱,将无数渴望真诚与关爱的灵魂,囚禁在了一个个荒凉的孤岛,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慨。于是,不少人个个犹如刺猬,或如乌龟,随时准备竖起刺去扎所谓的“对手”,或是随时准备将头缩入壳中以保卫自己。竞争,其实本没有错,只是人们一时糊涂,作茧自缚,却将罪过全归咎于无辜的“竞争”。

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注定他们不会被虚无的争名夺利蒙蔽得大久。当孤寂空虚的心灵被囚禁过久,那圣赫勒拿岛的海浪必将卷走沉重的藩篱。也许清醒者一开始便看穿了“竞争”的本质,但许多人却总是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意识到:他们给竞争下的定义是多么荒诞不经,幼稚可笑!于是,人性中所有的美好都开始苏醒,将人们的眼睛擦得雪亮: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实力与人格,仿佛是竞争的左脚和右脚,任何一只停滞不前——哪怕是节奏稍慢,都只能使自己在滚滚巨浪的冲击中原地兜圈。竞争呼唤才华横溢,竞争更呼唤着诚信与关爱。当所有的竞争者都将实力与人格的步调统一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它还赐予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人情!

让我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的双脚吧,看看你是否有实力,是否充满爱心。当你的步伐协调一致的时候——只有这时,你迈下去的步子才会更为有力!

本文在切合话题的基础上,不但表达有文采,而且说理有深度。作者对什么是真正的竞争,“竞争”与“人情”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认识(如“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竞争更呼唤着诚信与关爱”),既针对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如“竞争……被一些盲目无知的思想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又就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如“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它还赐予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人情”)。能有这样一番精当的阐发,是作者思想比较成熟的表现。

巩固提高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来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最多也就敲五六下,而蜗牛根本就没有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对其冒犯并不在意,甚至会觉得被敲打几下还舒服呢!它不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在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就在毫不警觉的情况下被麻痹,直至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打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去。而一只蜗牛可以供不少萤火虫吃上好几天。

萤火虫的胜利,不仅仅因为它有致命的毒液,更得益于它有一副弱小的、能迷惑对手的身躯。面对精明的蜗牛,萤火虫的弱小不是劣势,反而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请以“劣势与优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萤火虫的故事启示我们:某些劣势(缺点、短处等)在一定的条件下恰恰是成功的利器,制胜的法宝。也许有些人会嘲笑蜗牛,但不少人又何尝不像这蜗牛呢?他们常常不容易败给表面强大的较量者,不容易败在十分重大的问题上,却会轻易败给看似弱小的对手,败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因为他们对前者不敢轻视,对后者却容易放松警惕。蜗牛的教训则告诉我们:越是看起来不堪一击的对手,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越是不可疏忽大意或掉以轻心。

由此可见,劣势和优势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可以选准一个角度来立意:或谈劣势转为优势,或谈优势转为劣势,或者论说优势劣势互相转化。写成记叙类的文章就要含蓄地表现这种思想,写成议论文则是直接论证这种思想。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当然,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还不限于此,一排白杨的中间的几棵却比两头的长得高大,一片杨树中难得阳光的却比易得阳光的长得高大……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请你以“生存哲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要写好此题,首先要明确命题意图,准确理解“生存哲学”的内涵。要从写作范围和思路上暗台题旨,体现话题对写作过程应有的约束力。“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由此可以联想到:一、很少有人能花很少的代价取得成功,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个普通人经受的痛苦多。二、人的一生顺境与逆境大体相等。三、有人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上帝在每个人命运天平的两边,一边放上名利、地位、成功等,一边则放上同样重量和代价的砝码。其二就是选点要小。因为“生存”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如果泛谈如何学会“生存”,必然大而无当,使文章缺乏深度和力度;只有立足某一个小角度,小中见大,才能广聚薄发。其三就是要在作文中体现当代中学生思想的活水,这是由本话题时代性强的特征决定的,若在作文中老调重谈,摆出一副旧面孔,必然会黯无光色,没有生气。

题目三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水又冷又暗,千万年来沉寂无声,连低等的植物都无法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叫安康鱼的动物。它的背上长着发光器,像一盏玲珑的小灯笼,照亮它永远暗无天日的生命。

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每天每天生活在有阳光雨露陪伴的日子里,而是经常会遭遇一些磕磕碰碰。读了这则材料,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经历,以“给自己点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日月星辰,山川平原,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从高级的动物到低等的菌类,都是自然界的成员,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这样看来,生活中的一点点寂寞算得了什么?一点点黑暗算得了什么?一点点压抑和屈辱又算得了什么?想一想一万一千多米深处的安康鱼,我们人类没有理由说“绝望”。

这个话题可针对人类战胜困难与挫折、对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思索等方向写作,但关键在于扣住“给自己”这个修饰语。

题目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题目已经对什么是“和而不同”作了解释,分析一下这个解释,这其实是一道隐性的关系型话题,那么作文时就必须扣住“和”“不同”两个概念展开,不能偏于一词而丢弃了另一个概念,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立意参考:张扬个性,但别忘了与身边的君子和平共进;君子“和而不同”,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

参考拟题:1.张扬个性,和平共进

2.独特与和谐

3.和而独具一格

4.“鱼”与“熊掌”兼得

5.容纳与放飞

标签:;  ;  ;  

2005年高考专题作文个案研究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