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的高增长是否会导致银行业的高风险?_银行论文

信贷的高增长是否会导致银行业的高风险?_银行论文

信贷高增长能否引致银行业高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信贷论文,高风险论文,高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欧美国家的银行业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苦苦煎熬之时,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中国银行业已上演了改革开放30年来银行信贷的罕见历史: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这是自2008年8月触底以来信贷增长连续十个月加速,也创下1998年4月以来12年的新高。新增贷款的持续高增长,引起了市场人士对信贷风险的普遍担忧。国内监管当局近期也频繁提示商业银行要重视贷款质量的变化。笔者认为,短期内国内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尚无须担忧,但是,信贷高增长的态势如果不能得到理性回归,那么,未来二三年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有可能大面积爆发。因此,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措施,有效保证信贷增长的质量。

信贷高增长可能引致长期高风险

银行业是一个接受风险、转移风险和缓释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在其经营管理中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若短期内贷款增速超过一定临界值,那么,必定会导致未来信贷风险的扩大。从我国银行业的情况看,2009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呈现持续飙升之势,1月、2月、3月新增贷款分别达1.62万亿元、1.07万亿元和1.89万亿元。经过4月的稍许回落后,二季度新增贷款继续呈现逐月上扬态势,4月、5月、6月贷款分别投放5918亿元、6645亿元和1.2万亿元。整体上看,上半年信贷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一般认为,如果银行贷款增长速度超过25%,那么,就会超过商业银行审贷的工作负荷,从而信贷风险就会增大。也就是说,信贷高增长必然会衍生出银行高风险。当然,近期信贷高增长所可能引致的银行业高风险,不仅仅源于“高增长引致高风险”这一经验规律,而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贷款过分向基础设施领域的集中将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进而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在2009年新一轮信贷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金主要进入了以下三个领域:绝大部分银行贷款投放到了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所谓的“铁公基”项目中;一部分资金通过票据贴现方式被企业借出后,又再度被企业存入银行,信贷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还有一部分资金进入到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增长,目前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愈来愈强烈。许多经济学家预测,中国CPI将于2009年11月由负转正,2010年显著升至3.5%~5%。从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贷款结构看,由于新增贷款过度集中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而基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对于铁路网、核电站、高速公路、机场以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需求并非是无限的。所以,未来几年,一些新开工建设的“铁公基”项目会成为新的过剩“产能”,而这些新型“产能”的过剩将会引发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飙升。

近期银行贷款大多是通过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许多项目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其中蕴含的风险较高。过去,由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清楚,所以,商业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非常谨慎,介入程度一般控制在行业占比的10%以下。但是,2008年年底以来,各家银行的授信政策显著改变,开始积极向市级甚至区、县级的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目前,各类名目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级别由省、市延伸到县,行业从城市建设、交通扩展到新能源,规模大小不一。

经验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是非常高的。一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状况不透明,银行难以评估其信用等级。所以,银行难以评估地方政府的真实财力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二是政府融资平台包括有自营收入、有一定自偿能力的融资平台和没有自营收入、缺乏自偿能力的融资平台两类。后一类融资平台的主要职能就是融资,至于融到资金后资金如何用以及怎样偿还考虑得并不充分,承贷主体(融资平台)与资金使用主体(政府相关部门)是分离的。对于银行来说,这一类融资平台是一颗定时炸弹。三是政府融资平台的高杠杆率融资安排,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会迅速转好的假设之上的。一旦形势逆转,财政收入下降,土地收益不能实现,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四是一些地方政府给银行出具了大量的“承诺函”,为融资平台提供贷款担保,这些政府“承诺函”表面上能够部分地缓释风险,但在法律上并没有法律效力,从而根本上不具有缓释风险的效力。

从现实看,各类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扩张,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保八”目标的实现将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它们也催生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泡沫,目前许多城市都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对于这种繁荣,我们应给予高度警惕。历史资料显示,国有银行股改前形成的不良贷款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造成的约占10%,地方干预造成的约占20%。考虑到地方财政负债比率不断上升以及政府项目缺乏商业可持续性,再考虑到官员任期因素,所以,笔者担心,政府融资平台有可能成为催生新一轮银行不良贷款的平台。

宏观经济复苏迟缓,将可能加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的积累。信贷资产质量是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反映。在经济上升期,信贷资产质量通常表现较好,这不仅是因为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稀释效应,更因为企业效益良好所产生的较好还款能力。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通常表现欠佳,不仅呆账坏账会增加,而且,贷款的逾期情况会比较严重。在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出口不断下滑,而国内需求又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宏观经济恢复的压力依然较大,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也会由此进一步凸显出来。在美国,GDP与银行不良贷款率二者之间关联系数为0.3,即GDP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资产率一般上升0.3个百分点。对于小银行来讲,该弹性甚至达到0.6。在亚洲,这一关联系数则高达0.7。近期,世界银行将中国2009年、2010年GDP增长预测调高至7.2%和7.7%。相对于2007年11.9%的增速,降幅将超过4.7%~4.2%。即便按照0.4的关联系数计算,GDP下降将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上升1.88%~1.68%。尤其是,根据历史经验,笔者担心2010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经济总体上可能面临强劲刺激过后需求无法接力的困扰,宏观经济可能再次回落。如果真是这样,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更会进一步加速积累。

信贷高增长不仅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近期信贷的高速增长既扩大了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是由于息差不断缩小所带来的风险。2008年四季度以来,央行五次降息使商业银行的息差明显收窄。为确保利润增长,过去三个季度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贷款的高增长来实现“以量补价”。但是,通过分析量价关系,可以发现银行很难达到该目的。2009年一季末,14家上市银行资产增加额幅度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50%,与此同时,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0%,净利润同比下滑8.5%。考虑到各银行为平滑业绩而减少对营业成本的计提,实际的净利润下滑幅度应该是15%。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季度上市银行的整体息差比2008年同期收窄约80个基点,较2008年全年收窄约65个基点。其次是期限错配风险。去年以来,受资本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的态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但是,与贷款长期化的趋势相比,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更容易“反转”。目前,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超过50%,贷款平均期限拉长的趋势有增无减。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存款平均期限正逐步缩短,由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会再次显现。第三是贷款重定价风险。2009年国内商业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下浮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下浮程度基本上是比基准利率低10%,甚至超过10%。目前,利率基本已经处于谷底。随着通胀预期的加剧,未来利率将可能重回上升通道,因此,银行贷款面临重定价风险。

信贷高增长快速侵蚀银行资本金,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管理风险。经过半年多信贷高速投放后,中国银行业终于显现出了资本疲态,资本充足率直线下降。以上市银行为例,2008年资本充足率为9.07%;经过一季度信贷的快速发展,目前资本充足率已下降到8.72%。此前,中行、工行、建行宣布了将合计发行3000亿元债券。此后,农行也发行了500亿元次级债。近期,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中小银行也都发布了不同规模的次级债发行计划。除去之前已经发行的债券,2012年底以前,各银行拟发行债券融资需求总额将至少在3400亿元左右。笔者认为,在当前低利率的情况下发行债券,对于商业银行保持财务杠杆平稳,匹配错位的资产结构,锁定长期资金成本,确保未来盈利增长是比较重要的。但是,这些发债计划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主观愿望,而且还取决于能否通过监管当局的审批。考虑到监管当局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的目的,相信一些银行的发债计划很难通过审批。由此,商业银行不仅面临较大的资本管理风险,也面临较大的利率波动风险。

商业银行在超常规发放贷款的同时,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操作风险。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看,信贷业务快速增长时期,通常会伴随着操作风险的高发。审计署2009年6月24日公布,经审计署审计的六家银行,2008年度都存在着对基层分支机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部分银行的风险防范和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够完善。一些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笔者认为,如果银行贷款的增长不能实现理性回归,未来一段时间,操作风险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短期内信贷风险不会显著扩大

就短期(2010年底前)而言,笔者认为,尽管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可能有所扩大,但不良贷款率不会出现大幅上升,信贷高增长所带来的风险基本上是可控的。

贷款增长趋势将逐步减缓

从银行信贷运行的规律看,新增贷款通常是上半年快下半年慢,基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强力推动,这一规律2009年表现的更加突出。笔者相信,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高增长后,下半年信贷增速可能回复到理性状态。决定下半年信贷增长的因素除了保证政府刺激计划的需求外,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直线下滑也已经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形成了严格的约束。在现有的银行监管框架内,没有哪家银行敢突破资本充足率约束而大肆放款。此外,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受到流动性的制约。数据显示,2009年2月份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超过了存款增速1.2个百分点,此后差距一直在拉大,5月份达到了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银行业内部的流动性已经在发生变化。存款规模决定信贷增速,没有存款规模的增长,贷款增长是没有基础的。笔者观察到,目前一些银行为增加存款已经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存款争夺战正在上演。不过,存款争夺战只能造成存款在银行之间的来回搬家,银行业整体上的存款增加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2009年新增贷款达到9.2万亿元,那么,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将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这会让中国经济再次加速杠杆化,而迅速的再杠杆化将显著增加资源错配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因此,下半年的信贷增速会受到监管当局的控制。此外,上半年银行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目前,这些大项目、大客户已经瓜分完毕,后期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将更多依赖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银行贷款。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仍不够活跃,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依然持谨慎态度。2009年4月份中小企业贷款出现了700多亿元的负增长。因此,整体上看,银行业整体的信贷增速将会放缓。

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经过多年的商业化改革,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远远超过以前。迄今为止,国内商业银行不仅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层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已确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在本次信贷狂潮中,笔者相信绝大多数银行能够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据笔者观察,此前大多数银行在审贷方面首先是高度关注贷款风险,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才支持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和投资项目的落实,而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主动迎合政府的要求,漠视风险,降低评估条件,奋不顾身地跻身于信贷大跃进。

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增加,抗御信用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

2009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140%左右。由此看,短期内银行能够有效控制资产质量的波动,资产全面恶化的局面不会出现。尤其是,银监会年初上调银行拨备覆盖率至150%,以行政手段迫使商业银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问题先行准备,这至少能保证银行业的资产风险在2010年不会集中大规模爆发。

从银行项目贷款和基建贷款的具体操作方式看,短期内银行业不良贷款不会快速显现

从贷款类型看,目前项目贷款大部分为一次性还清贷款,即在贷款期限内仅支付利息,期末一次性偿还本金。这使得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大大缓解,还款能力的恶化不一定会导致该贷款分类被降低。而且,平均贷款期限越长,问题贷款就越难以被及时发现。此外,目前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有抵押和担保,尽管抵押担保贷款的回收率因行业和具体贷款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些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此外,由于银行在衡量减值贷款的标准时具有灵活性,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就有一定余地来掩饰问题贷款。如果地方政府是贷款担保人,银行更不会把贷款划为问题贷款,当地政府也会出面干涉,并寻找私下解决办法,这都会把问题贷款的暴露时间向后延迟。

综上所述,虽然市场普遍担忧商业银行在信贷高增长下的资产质量隐患,但短期内整体不良贷款处在可控水平。中金公司近期发布报告认为,随着二三季度资产质量的不断改善和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持续回暖,2009~2010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将下降,资产质量恶化不会大幅度出现,2010年净利润将有5%~10%的上调空间。

有效防范银行业风险扩大的建议

在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情况下,持续的贷款增长是支持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但是,为了实现经济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也不能以牺牲信贷资金安全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和银行必须共同努力,有效防范银行业风险的扩大。

合理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政府应逐步退出投资领域

目前,尽管部分宏观数据回暖,但企业盈利仍在下滑,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尽管可以抑制宏观经济下滑、增强社会信心,但难以使微观经济进入实质性恢复通道。从我国应对历次危机的经验看,政府的投资和政策调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政府投资的适时退出机制一直未能有效建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政府的还款能力一直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银行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通常处于劣势,难以按照客观的放贷标准和常规的风险控制进行管理,日后往往可能会造成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因此,政府退出投资领域是必要的。不过,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求政府退出投资领域,显然时机不成熟。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应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的操作,明确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建立出资人责任制。当然,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用银行信贷资金弥补地方资本金,变财政刺激为信贷刺激的做法。

商业银行应重视行业信贷风险管理

过去乃至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心都集中于单个企业。今后商业银行应重视行业金融模式,将贷款风险控制的着眼点放在行业上。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从注重个体风险转移到注重行业风险上来,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加强对行业风险的判断,明确行业信贷方向,制订和完善行业信贷政策,提升行业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通过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波动规律,积极探索风险传导机制,实现对行业风险的有效预警,优化信贷的行业结构,通过实施行业整体授信实现行业信用风险的总量控制。

商业银行必须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控

在积极放贷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控制和把握好信贷风险。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银行信贷投放在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方面是否有了充分改进和预防?对于不同产业的供求关系变化,银行是否能够避免将信贷资金过多投入到过剩产业及其劣势企业?金融资本在产业领域中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能否严格把握信贷的三查制度,项目资本金是否到位?等等。从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历史波动轨迹来看,大部分不良贷款通常都是在经济景气度迅速上升时期投放出去的。为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中可能出现的管理弱化和不审慎等行为。

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变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因此,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但是,从最近中央决策高层密集赴各地调研的情况看,不排除下半年有关宏观政策调整的可能。笔者认为,如果银行贷款的确回归到了一个更合理的增速,政府主动收紧信贷政策的几率将大大减小。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各种场合提示信贷增速可能带来的风险。2009年4月下旬以来,监管部门也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信贷增速。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经济回升是大概率事件,预计全年CPI为-0.5%,年底发生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年内再次降息的可能性接近于零,下半年存贷款利率将基本维持现有水平。同样,预计存款准备金率也将维持不变,央行回笼货币将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理性地对待市场,合理把握贷款的投放速度和节奏。同时,应密切跟踪利率政策变化,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

标签:;  ;  ;  ;  ;  ;  ;  ;  ;  ;  ;  ;  ;  ;  

信贷的高增长是否会导致银行业的高风险?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