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_自学考试论文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_自学考试论文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质量问题论文,自学考试论文,试论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一、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发达国家不仅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埃及、秘鲁、菲律宾、泰国等也实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应答,我国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10年达到1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将在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而经过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这一目标将在2005年提前实现。针对我国国情,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必须走多种形式办学之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当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对办学单位来说,应向求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不同的求学者比较容易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求学者来说,智慧、知识将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筹码,成为生活之必需。因此,大众不仅仅要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把学习作为生存的条件。因此,大众高等教育还将担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历史重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特点和优势表明,它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最大的开放性。自学考试面向我国全体公民,面向全社会广泛开放,包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开放;参加考试的人员不受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业及身体条件的限制,均可选择相应的专业报考,无须通过入学考试。自学考试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为全社会愿意学习的人敞开了大门,能极大地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第二,广泛的适应性。自学考试适合于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类别、各层次人员。从历次报名中可以看出,年龄最小的有十四、五岁,最大的有七、八十岁;有仅具小学毕业学历的,也有大学本科已毕业的;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并且,自学考试适合全国各个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到老、少、边、穷地区都可以开展自学考试教育。

第三,极大的灵活性。自学考试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灵活性强,没有入学考试,也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考生是否参加考试以及考试进度均由考生自行决定。选学什么,每次选考几门课程,几年内完成学业,主动权均在考生手中。并且,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手段、步骤学习,只要报考就接收;自学考试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弹性,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增开一些急需的新专业和调整那些不适合的旧专业。

第四,投资少、效益高。自学考试主要靠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又主要靠挖掘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国家不用较多的投资,即可获得造就人才的较高效益。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每年颁发约5000张专科毕业文凭,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2,而培养成本费之比为1:50:140。另据抽样调查,1992年北京市培养一名自学考试专科毕业生的经费只相当于培养一名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生的0.2%(注:蔡克勇.自学考试:一种应该积极发展的教育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6,(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入学人数的增长、规模的扩大等等都需要增加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府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矛盾,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难题,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疑是减轻资金负担的明智之举。

正是因为具有上述种种特点与优势,自学考试从80年代初创办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次报考人数都在600万左右,为大众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二、面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自学考试质量标准存在偏差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质与量的统一,正如马丁·特罗(Martin Trow)所言:“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质量上。”(注: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也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作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自学考试虽然具有大众高等教育的种种特点与优势,但受我国精英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倾向于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为尺度,盲目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攀比,其质量标准存在明显偏差。

第一,以普通高校的学术标准为参照系。自学考试在建立初期,主要表现为一种考试制度。由于面对众多考生、专业及课程,仅凭国家考试机构的人力、物力等诸条件,显然无力承担,必须借助普通高校的力量。自学考试依托普通高校发展起来并对普通高校形成了依赖:自学考试的标准参照普通高校的教育标准制定,自考教材大部分采用普通高校教材,从普通高校中遴选主考学校拟订自考专业考试计划、编写课程考试大纲、推荐或编写自学考试用书、命题、评阅试卷、考核实践性环节和在毕业证书上附署。这种做法使自学考试不能体现其特点与优势,以业余学习为主的自学考试成为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复制品”。

第二,用精英教育的学历标准为统一尺度来衡量自考生。人们认为普通高校毕业生与自学考试毕业生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使得自学考试的命题标准一味“拔高”,刻意效仿普通高校,对自学考试自身的功能特点却考虑较少,甚至一些命题教师为避免送分之嫌,出偏题、怪题以显示“难度”,并不能完全考查出自考生的真实水平。此外,为了保证考试的水准,使考官在严格而固定的标准面前无法搀杂个人主观意识,自学考试多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型,常用的题型为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填空题等,大部分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自学考试这种着重考查识记能力的做法,不符合自学考试实用型教育的特点,与自考生擅长理解和应用的学习特点不相适应。自学考试的实践环节也很薄弱,还不能与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存在着纸上写实验、背实验的现象。由于违背了自学考试教育的自身规律,自学考试质量受到影响,与其“宽进”相对应的是高淘汰率。每次考试的合格率,总体上只占报考人数的25%、实考人数的50%左右;毕业率仅为报考人数的5%、实考人数的10%左右。(注:葛为民主编.自学考试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

第三,以考统教,以国家考试的权威性作为教育质量的唯一保证。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是由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三个要素构成。在实际运作中,为了突出国家考试的权威性,确保自学考试的质量和社会信誉,面对不同考生,自学考试采用的是统一途径——“以考统教”。国家考试是自学考试教育存在的前提,是自学考试教育的主导,国家考试机构制定的专业考试计划、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指定的自学教材及参考资料是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的标准。国家考试机构按照规定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对考试合格者授予单科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由于社会助学环节薄弱,自考生的学习过程也无法控制和改善,导致目前自学考试出现“三难”现象:购买自学考试教材资料难;“无师自通”难;自学条件差,“持之以恒”难。这说明单纯地强调国家考试的权威性而忽略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充分满足自考生的教育需求,最终反而影响了自学考试的质量。

显而易见,自学考试穿的是大众高等教育形式的“新鞋”,走的却是精英高等教育的老路,难以真正发挥其大众高等教育形式的特点与优势。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观的转变

造成自学考试质量偏差的直接根源是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面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自学考试质量观的转变既不能脱离大众高等教育的特点,也不能违背自学考试作为教育形式本身的要求。以此为指导思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自学考试质量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以考统教”到“考学兼顾”。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质量观是全面性的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向上和向外的发展,向上是为相当一部分人提供成人教育或终身学习;向外是把高等教育带到人们家中或工作岗位。”(注: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这就要求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不仅表现在教育的最终产品的质量上,还体现在教育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如师资、投入、管理、服务等。从此质量观出发,自学考试的实践应从“以考统教”转变为“考学兼顾”。自学考试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不能仅作为考试制度而孤立存在,应按高等教育的规律来系统地、科学地规范教育教学环节。首先,自学考试必须改革“以考统教”且统得过死的弊端,适当向教学双方下放一定权力。如增加选修课的比重,给助学组织一定的课程设置权,鼓励助学组织按社会尤其是本地区的需要设置课程,部分课程由国家考试检验,其他课程由助学组织自行组织考试,变被动应付为积极参与。此外,作为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而不能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这一点上,应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经验。英国开放大学与我国自学考试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相比较而言,英国开放大学注意学习指导和日常考查与最终的成绩检验(考试)相结合。他们把考核分为连续性评定(根据平时作业与测验)和结业性考试两个部分。每门课程的成绩是把总分数或确定的等级按照规定的公式做出综合评定,从而加强了对学习质量的日常控制。

2.从学历教育为主到职业技能训练为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模式多样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并存,高等教育不仅培养精英,还培养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因而形成不同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作为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在相当长时期内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本科教育,理论与应用并重;专科教育,则侧重于应用技术与工艺。大学本科,首先要求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专科则对理论基础不作过高的要求,但在应用技术与工艺方面,它的要求并不低于本科,甚至在熟练程度上比本科的要求更高。”(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在“总则”中规定自学考试任务包括“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在第二十条提倡“在职人员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选择报考专业”。因此,自学考试的质量标准应以职业价值追求为主,注重岗位培训及职业技能训练。在具体的实践中,自学考试应合理设置专业,坚持双向对口、学以致用,引导考生的学习方向,激励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性环节,采用多种方法为自考生创造实验和实习条件。如鼓励助学组织投入一定资金建立实验室、电脑室等。要与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高校建立联系,实行“资源共享”,还可以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取得联系,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

3.从单一性到适应性,充分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于入学条件的变化及入学人数的增长,学生的家庭背景及经历、求学动机及志向更具有多样性,由此导致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因而,大众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评价标准是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而建立的。自学考试群体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遍布全国各地,其成员之多,来源之广,是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比拟的。因此,自考生群体层次不同,学习动机各异。自学考试群体的第一个层次由以获得职业技术、技能为目的的考生组成,这部分考生分布在生产劳动第一线,要求自学考试的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第二个层次由以学历考试为主的考生组成,他们主要为了获得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第三个层次是以继续教育为目标而形成的群体,其目的是在已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特定的专业教育,集多种技能于一身。还有部分考生仅是为了度过闲暇时光。作为面向广大学习者的大众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应持适应性的质量观,即从“国家考试”的单一性转变为适应自考生学习需求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的质量观。自学考试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形式,国家考试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是考生选择专业和学习内容的依据;考试的标准作为教学的目标对教和学双方具有导向作用;考试的结果是评价教和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但从根本上讲,教育是根本,考试是手段,考试必须为教育服务,考是为了教和学,而不是相反。(注: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210.)国家考试是服务于自学考试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的,其目的是促进全社会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向有序、大规模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用人制度的不断改革,用人机制将最终趋向于以人的实际才能来赋予相应职位和待遇。这最终向教育提出了培养货真价实人才的要求。所以,自学考试应该明确它是面对社会的一项服务,其考试项目、教育过程应适合相应考生群体的学习需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自学考试要加大助学力度,逐步形成助学组织多元化、助学形式多样化、助学手段现代化的局面。只有这样,自学考试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素质”的目的,也才能够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  ;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_自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