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问题思考论文_李鑫

基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问题思考论文_李鑫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802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旧城区的保护及改造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一项难题。基于此,本文探析了旧城区保护与改造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试图找到解决保护与改造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确保保护与改造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旧城区;保护与改造

1、旧城区的概述

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总是伴随着历史的更替进行着更新与改造,而更新与改造总处在“不平衡”之中。所谓的“不平衡”就是城市规划中旧城区更新成新城区,新城区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满是沧桑的旧城区,并带有历史的痕迹。

旧街区是城市构成中的一部分,是有着丰富文化信息资源,能够相对全面地表达一个城市的历史进程,以一个街区的整体特色体现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旧街区不仅是一个城市历史进程的缩影,更是一个城市发展、创新与延续的指向标。

2、旧城区保护与改造的原则

2.1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注重各种经济活动中生态的合理性,其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意义深远。因此,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要继承历史,城市作为文化的产物,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旧城区改造的过程中保存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古迹,通过现代技术使其具有现代气息。

2.2原真性

旧城区保护要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保存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原先的历史遗迹,保留其全部的历史信息。遗留下历史遗迹的要好好保护;遭到损坏的历史古迹,修补要采用原先的方法和工艺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2.3 整体性

旧城区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保护旧城区的整体风貌,即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同时,还要保留其周围的环境。旧城区的形象由多元性的特质所构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景观组成,旧城区的保护,在保存文物的基础上,要注重于旧城区整体环境的保护,任何历史古迹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2.4发展性

旧城区的保护与文物古迹的保护有所不同,旧城的保护更需要生活在此的居民,要想当地居民具有这种历史责任感,旧城区需要发展,在满足居民的现代社会物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旧城区的文化、建筑、观念等才能与现代的城市化共存。

2.5展示性

旧城区的保护要注重展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把保护与改造、利用结合起来,即保护与开发并举,保存与展示相结合的原则。展示性原则不仅可以带来社会效益,让人们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3、旧城区保护与改造实例分析

某老城区处于老城的核心位置,是一个具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传统风貌特色的地区。片区内有多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还包括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大量的明清古街道、店铺、建筑、民居宅第、民俗文物等,具有传统风貌特色的历史建筑,应充分利用,系统地展现当地的历史。通过对该老城区采取合理的保护及改造,可为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历史和借鉴,同时,增加旧城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游览价值,给旧城区赋以新的生命力。

4、城市规划中旧城区保护与改造的措施

4.1旧居民区的改造

对旧的居民区的改造是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在要求。旧居民区的住房常存在着房屋严重老化,居住危险的问题。同时,也有着居住面积狭小,煤卫不分等一系列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1旧居区的拆迁

旧居民区的拆迁可以根据居民的原有房屋面积进行一对一的相关比例补给配套新房屋。在旧房拆迁和新房建成的过渡时期,可以建造简易的出租房供居民短暂性的居住。我国的房屋拆迁政策日趋完善,越来越人性化和合理化,对居民的拆迁补贴也落到了实处。坚持完善拆迁政策,可以使我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道路少很多障碍。

4.1.2居民区的绿化

绿化的问题不仅对旧工业区改造是重点,在对居民区的改造中也是重中之重。我们要保留和美化旧居民区的有效植被,同时也要加强新居民区的绿化工作。在小区的主干道两旁种植树木,不但可以保护路面,也可以提高小区内的空气质量。在裸露地面种植植被,可以提高小区的绿化率。这些绿化手段不仅仅有着实用的目的,更有着审美的价值。

4.2城中村改造

4.2.1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①政府主导的改造模式;②村集体主导的改造模式;③开发商主导的改造模式。

4.2.2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①改造资金不足;②存在多方利益博弈;③组织和实施困难。

4.2.3解决对策: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助城中村改造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在政府指导下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改造阶段,编制规划,逐步实施。结合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收购储备、整理和出让等。

4.3发掘旧城区历史文化价值,凸显保护改造地方特色

旧城区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可激发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教育的直观体验,从中可以了解到城市文化遗产、建筑、街道和空间的发展及兴衰过程,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旧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发掘地区潜在的魅力,增加群众的社会凝聚力以及自豪感;同时,历史文化遗产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促进旅游业及系列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应形成城市文化特色的评价体系,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并作为城市的特色进行适度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特色。

4.4旧城改造要凸显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保证拆迁安置政策中的群众利益,做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综合协调。旧城改造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合理的开发强度与改建环境对区域社会的正面影响。如社区环境的优化,城市环境的宜居,教育卫生水平的改善与提高等,最终形成一个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社区。

环境效益应体现在提供充足且有效的公用设施与绿化,休闲空间,使其成为更富吸引力更宜于工作和休憩的场所。同时旧城改造 更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发扬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透明决策,保障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

4.5制定更新改造科学规划,确保监督执行落到实处

在旧城区保护改造中,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原则。引入城市经营的观念,从土地评估、土地分级着手,对土地增值、土地市场进行测算,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然后通过规划编制协调解决空间布局、用地调整、交通、绿化、景观、市政、文物保护等问题。提升规划的法律效应,在旧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指标落实改造进程。设立旧城区更新改造管理部门,监督和反馈规划的实施情况。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旧城改造仍有值得研究和创新的地方。那么在去改造过程中既要做到保护好原有城市文化气息、历史风貌、文化习俗,又要改善破旧的城区状况,满足居住环境,既要人性化又要合理化。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找出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旧城保护与改造之法。

参考文献

[1]武联.关于旧城更新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

[2]陈谦.回归对既有城区的生态化改造--中国生态城建设的批判[C].2014.

论文作者:李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  ;  ;  ;  ;  ;  ;  ;  

基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问题思考论文_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