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学派”经济论坛首届研讨会综述_产权理论论文

中国“上海学派”经济论坛首届研讨会综述_产权理论论文

中国“海派”经济论坛首次研讨会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次论文,海派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经济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1月27日,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海派经济论坛”在宝钢成立并举行题为“产权变革与强化管理”的首次研讨会,上海一批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一、产权改革的内含及首要地位

一些与会者分析产权改革的内含和实质,并认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变革仍然居首位。顾功耘教授认为,产权制度的改革包括产权管理制度、产权组织制度、产权转让制度和破产制度等四项内容。政企分开、企业的科学管理是重要问题,但丢开产权制度的改革,政企分不开,管理也不可能搞好,产权改革仍然居首位。贺镐圣研究员强调,产权改革是指企业产权主体发生变革,但不要把它同私有化混淆起来。同时,产权改革也是指产权的组织制度和形式发生变革。在不变换产权主体的条件下,组织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此外,从全国或宏观层次说,产权改革还包括资产的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的一套委托代理管理体制必然涉及人大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各级管理体制。

童轼源研究员指出产权改革的内含是,一要培育和发展产权市场,让资源在平等竞争和信息畅通的产权交易市场上流通,并使其流向那些能最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的手里;二要明确界定产权的主体和权责,奠定产权的交易和运转基础;三要形成高效导向的激励机制,这是一种与产权制度相匹配的利益约束机制;四是健全产权法律规范,只有当产权交易、产权界定、产权激励和产权法制共同规范着经济活动的当事人行为的时候,产权改革的目的才能完全达到。

张晖明博士认为,产权清晰的实质是部门利益问题,产权变革就是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的权力属于谁拥有、谁行使。产权清晰就是要搞清所有权的归属问题,这必然导致部门之间对所有权的争夺,实质是部门利益。在产权的变革过程中,管理是分层次的。管理分为资本、资产的管理和经营管理。资产管理是资产所有者或者说是董事会的事,是在产权清晰过程中进行的;而经营管理是经理、厂长们的事,他们凭法人财产权在企业内部进行资产运作。管理的重点各不相同。资本投入者的管理重点是根据产权流动过程中的投入回报来调整投资结构、比例、方向等。经营者则是在既定的资本结构上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管理主导型改革模式的重要意义

另一些与会者同上述观点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强调产权改革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内容,对在大多数非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来讲,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更为重要。顾钰民教授认为,不能否认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与产权关系不顺及政企不分有直接联系。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共同的外部环境下同是国有企业,却有着不同的经营结果。其中也许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但凡是活力强、效益好、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有着较好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而亏损企业总是直接、间接地与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联系。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102户国有亏损企业的调查,由于管理混乱、制度松弛、浪费严重、缺乏自我约束、职工积极性不高而造成亏损的企业占33.17%。可见, 加强企业管理同样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宝钢王佩洲副董事长、程光副总经理、张俊杰所长和朱立平主任分析说,在逐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宝钢创造了一种管理主导型的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宝钢模式可行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实践表明,宝钢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即由国家巨额投资的压力与全社会的高期望转化而来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及高目标激励;二是近几年日益强烈并普遍作用于各企业的市场推动;三是宝钢具有高素质的杰出经营者集团。与此相配合,宝钢管理创新的主要外部条件是企业经济自主权的逐步基本落实与国家为支持宝钢自我发展采取的若干政策调节,如允许折旧还贷、较早提高折旧率及实现利税分流等。在处理产权改革与管理改革的关系上,宝钢模式能给我们如下启示:产权改革不是管理创新的唯一动力,在产权改革未及深入前,若具备其它必要的动力和外部条件,管理创新也是可行的,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挖掘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动力。

三、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互渗互促

大多数与会者主张,要正确认识产权变革与强化管理各自的独特作用,两者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程恩富教授指出,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要并重,尽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是产权变革和强化管理两个基本问题。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互渗互促的关系,不可偏废。这是因为,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倘若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之间的总体产权关系不清,政企不分,出资者和法人企业的各自权责就无法界定,企业内部管理也难以科学合理。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宗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行政企分开,做到产权清晰和职责明确,都是创造外部和内部环境,为最终搞好企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方式,形成有效调节各类人员利益的经营管理机制而服务的。可见,只有全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来推行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组织管理,方能在整体上塑造出国有企业的现代法人形象。

张薰华教授和张克难博士认为市场制度的必要条件只是产品必须属于企业,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制度的必要、充分条件只是产品必须属于企业,而不问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要素归谁所有。对国有经济来说,在产权问题上,在满足产品所有权归企业的条件下,必须明确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与资金的所有权应属全民所有,企业仅有使用权。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它不仅决定分配关系而且要由分配关系来实现。也就是说,产权总是和所取得的利益(剩余价值的分配)分不开的。在两权分离并各自得到相应利益分配实现的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实现所有者(国家)对使用者(经营者即企业)的监察与控制,并明确企业内民主决策与集中统一指挥关系。这样,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加强了管理创新。

张淑智教授强调产权改革和管理改革不可偏废,认为产权明晰是强化管理的前提。只有产权制度改革、责权明确和政企分开,才能使企业拥有经营管理自主权。费方域博士认为,“产权”和“管理”的关系可在不同的层面上来考察:如果把产权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管理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看待,那么理论应当有与它相匹配的产权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体系应当包括产权管理;另一方面,由谁行使管理权最有效率,就是产权问题,管理职能总是在一定产权关系下履行的,因此,管理学应当以产权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现代企业理论)为前提。就企业改革而论,理顺产权和改善管理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只是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各有所侧重。

李家镐教授提出要从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信号来探讨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企业只能响应市场一种信号,对计划信号,对宏观调控信号是抵抗的。为了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些企业响应计划信号,响应宏观调控信号,但这些企业也要改造成为能够响应市场信号,过去的国有企业只能响应计划信号,对市场信号反应不敏感。现在搞产权变革,就是要在利益主体明确后,使国有企业也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

蒋家俊教授和王国平副教授认为产权改革与加强管理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使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可以推动资本的流动和重新组合,提高资本运行的效益,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标签:;  ;  ;  ;  ;  ;  

中国“上海学派”经济论坛首届研讨会综述_产权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