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教育的学生方案论文_ 金腾超

基于生活教育的学生方案论文_ 金腾超

浦江县浦阳第五小学 金腾超 322200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片面重视学科知识教育,普遍的忽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知识,在日常生活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及不良现象。在现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等有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良莠不齐的生活方式,学生缺乏对生活中各种美丑好恶的判断和甄别能力,甚至会由此沾染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本课题以此研究背景作为参照,深入探讨作为一名新教师,该如何平衡好生活教育与应试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活教育。

(二)研究意义

教育含有生活的特征、生活的成分、生活的性质,并表现出生活的某些功能。教育的生活意义体现在:首先,本身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过程的重要环节,舍弃了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个体的人和人类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进程将被延缓。其次,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话的慧眼。再次,教育之中本来就有生活,教育通过联系生活本身就伴随着生活的体验,在教育中人是活着的、是有生命力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观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核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学校和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有序的沟通渠道,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终身教育体系。教学做合一强调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把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薄弱、城镇义务教育拥挤的问题,生活教育理论正好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全新的工作思路和解决角度。(二)国外学者观点

关于生活教育的相关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学校即社会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3. 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杜威针对当时传统学校所采用的“静坐”、“静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出来的。杜威指出学校应给儿童提供经验生长的环境,教师要严格设计活动,其中活动环境的设计与活动材料的投放都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进行,以能引起儿童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并使探究活动因材料与活动本身的有趣性而持续下去。学与做相结合的教育将会取代传授他人学问的被动的教育,后者再怎么好, 也不过是适应封建社会的,在那种社会里大多数人必须永远温顺地服从长官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与一个以创造和独立为原则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投身于共同利益的事务之中的民主社会不协调的。可见,杜威的“从做中学”其根本用意也在于社会的改造与理想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学生实际和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生生活教育目标、生活教育模式、生活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甄别多元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观下生活方式的好恶美丑的能力,促使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教育目标、生活教育模式、生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功能和实效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生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通过对学生生活教育目标、生活教育模式、生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功能和实效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科学和有效的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并不断扩充新的内涵,形成科学合理的科学评价机制,促使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的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充分挖掘、整合各学科中生活教育的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活教育。

4.家庭教育对学生生活教育的研究:调查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倾向,帮助广大家长提高家庭生活对孩子健康成长影响的认识,尽可能地改变家庭不良生活方式,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1. 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加深对“生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对此做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对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 组建课题内容,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1. 第一阶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调查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生活状况,制定学生生活教育的规划,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并制定实施方案,重点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教育目标、生活教育模式、生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功能和实效的研究”、“学生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究。

2. 第二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前阶段的研究工作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策略,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深入展开各项研究工作。重点进行“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学生生活教育的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究。

3. 第三阶段: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具体实施策略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就是代表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而新课程改革所塑造的教师形象与以往不同,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观点的重大突破,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家,教师要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并且自身应该形成这样的意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怎样利用所学知识。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成为一个授受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而生活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在“做”中教,在“做”的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学生师云亦云和唯师是从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来对待学生,要剔除专制思想,反对体罚,应多给学生以宽容和了解。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见《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见《陶行知教育文选》[M].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42.

[3]王清,论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探索,2005.01

[4]俞乃全,《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现代阅读,2013(1):252

[5]李国杰,岳永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指导意义》[J],邢台学院学报,2003(12):14-15

论文作者: 金腾超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活教育的学生方案论文_ 金腾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