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是连续七年无亏损的国有工业企业._德阳市论文

德阳市是连续七年无亏损的国有工业企业._德阳市论文

德阳市属国有工业企业连续七年无亏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阳论文,工业企业论文,七年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查报告

在不少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四川省德阳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自1987年以来却连续7年保持了无亏损的纪录。在这7年里,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1988年至1994年11月,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从近7亿元增加到近16亿元,实现利税从8500多万元增加到1.6亿元,国有资产净值由6亿元增加到14亿元,都翻了一番。

德阳靠什么取得如此成绩?记者最近在这里采访时感受最深刻的是,从政府有关经济部门到一个个企业的人们那种非把国有企业搞好不可的劲头,看到人们怎样在扎扎实实地优化环境、优化产品、优化企业、优化班子,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优化环境——一切着眼于发展

一种好的环境,往往能成为活跃一方经济的沃土。

走进德阳,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就给了人们一种朝气蓬勃的印象。德阳1983年建市后,11年间用于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超过8亿元。现在乡乡通了公路,县县通了铁路,全市电网与国家电力主网联网,邮电通信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直拨和市话自动化。这一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然而,比“硬”环境更为宝贵的是,是以人为中心的“软”环境。德阳市委书记李永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社会上流传的‘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的说法,在德阳始终没有市场。这是因为:第一,站在地方的角度看,德阳市72%的财政收入来自国有企业,不搞好国有企业,地方财源成问题,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第二,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解决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等,都离不开国有企业。第三,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收入差距的调节,也要靠国有企业。第四,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乡镇企业的‘师傅’是国有企业。德阳市国有工业是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医药五根支柱,乡镇企业从烧砖烧瓦到现在的规模,也形成了这五大产业,靠的就是国有企业人才、技术、管理的优势。”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1年来,凡是中央和省下放给企业的权力和搞活企业的优惠政策,德阳市都坚决落实,一点不打折扣。这里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得到过政府各种形式的让利扶持。据市政府估算,前些年每年市、县两级政府让给企业的各种税利达2亿多元。这种让利,壮大了企业的实力,特别是使一些老企业得以喘息、重振。这样,当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转入改制阶段时,德阳的企业已长硬了翅膀,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后劲。

“多在生产力发展上做文章”,是德阳市始终如一的方针。他们有这样一个观点:由于交通、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各种费用和工资、福利不断增加,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幅度如果低于10%,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亏损。所以,德阳11年来一直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的较高增长,使企业在消化全部增支因素之后,仍能有较高利润。

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德阳市先行了一步。1985年,德阳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就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勇敢地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企业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在机构设置、员工进出、工资分配、经营决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机制,企业员工也逐步实现了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当指令性计划大幅度减少,所有企业都面向市场的时候,德阳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占据有利地位,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优化产品——培植新的利润生长点

德阳耐火材料厂总经理夏传弟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他们瞄准高档耐火材料项目搞技改,建成一条滑动水口砖生产线。1993年这条线一投产,企业在税收增长1倍多、职工收入增长25%、生产成本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竟比上年增长近13倍,从而避免了企业的亏损。

在德阳国有企业中,这类事例并不鲜见。兼并了7家企业的四川金路股份有限公司,仅去年就向这些兼并厂投入技改资金5300多万元,从而使兼并过来的企业迅速成为公司新的配套支柱产业和利润生长点。四川什化集团公司80年代以前只有两种产品,短短十多年间,他们建成了十几个新的较大规模和较高层次的项目,使产品形成了以磷复肥为龙头,有精细化工、建材、饲料、电力等五大类20余种的新格局。近四年里创造的利润累计达6487万元,是建厂前32年总和的1.37倍。

一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往往能成为一个企业新的利润生长点,甚至成为一个企业扭亏和新生的契机。德阳市的国有工业企业这些年就紧紧扭住新的利润生长点不放,不停顿地搞技改,从而保持了盈利状态。

据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赵克俊介绍,德阳建市11年来,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优势拳头产品的投入达30多亿元。其中支柱产业中的化工类企业百分之百、机械类企业80%得到了改造。目前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都有一两个在国内市场上较为畅销的产品。

当前国有企业的一大致命弱点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讲,谁先进行技术改造,谁就能获得新生。但是,问题的难点在技改要花钱。那么,德阳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市长严如高的回答是:“我们是割了政府的肉,救了企业的急。”他介绍说,前些年实行财政递增包干时,德阳市的做法是: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承包上交任务后,企业增加利润部分,政府只作适度收取,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留给了企业。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在确保增值税75%交给中央后,地方应得的25%的税仍有相当一部分返还给了需要扶持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严如高讲,把有限的资金先用于发展,企业发展了,大家才好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放长线钓大鱼”。

由于德阳市政府和企业在技改上下了真功夫,目前这个市的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形成了“儿子养老子”的格局,新项目、新产品成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便是德阳市属国有工业连年无亏损的根基所在。最近,德阳市又作出部署,今后千人以上的企业每年技术改造的投入至少要在500万元以上,并把技术改造的新目标定位在国际标准、国际市场上。德阳人认定,不断开拓新的利润生长点,国有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出效益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企业经营,有盈有亏,德阳也不例外。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迅速开始了大分化。转轨快的企业生机勃勃,优势日益凸现;转轨慢的企业步履维艰,短短几年下来,有的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伟大的变革,也是一个企业优化的过程。

那么,德阳市属国有工业的亏损企业到哪里去了呢?李永寿的答案是:采用了兼并联合的办法,将亏损企业都装进优势企业的肚子里了。

目前对于亏损企业,不外乎三条可选之路:一是破产,二是政府“输血”,三是兼并联合。德阳选择第三条路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德阳市属工业由五六十年代的老企业和建市后扩建、新建的企业两部分构成,经过这些年的市场竞争,两极分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两类企业面前都有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企业虽然有好的领导班子、好的经营管理、好的主导产品。但是规模偏小,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渴求厂房、设备、技术力量。如靠自身滚雪球发展,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现在具备的产品优势不能很快充分发挥。

劣势企业厂房、设备、技术工人等生产要素闲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破产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很可能引起社会不安定;“输血”抢救吧,政府财力有限,力不从心,何况有些企业已扶不起来或者不再需要扶持。

常务副市长杨友发说,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论证,认为如果把优势企业的扩张需求和劣势企业的闲置资产结合起来,既可盘活闲置资产,使国有资产不致流失,又可优化资源配置,适应优势企业的扩张需求,还可给劣势企业带来新生的契机。因此,198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规模推动兼并联合。

德阳市搞兼并联合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未雨绸缪,在劣势企业没有到资不抵债时就搞兼并,这样一般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与债务相抵略有余,不会过多加大接收企业的负担。第二,对确实资不抵债和负债沉重的,政府从政策上给予补偿,即企业合并后,应该上交的新增利润,政府返还一部分给企业;对被兼并企业所欠税费、贷款实行停息挂帐,待效益好转时再逐步归还。第三,强调兼并双方有互补性,一般不搞跨行业兼并。第四,不搞“拉郎配”,实行企业自愿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第五,实行完全合并,并被兼并企业改组为优势企业的分厂,由优势企业派出厂长,被兼并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职工都由优势企业统一安排,分配也同优势企业政策一样。第六,在企业兼并过程中,仿照股份制企业的做法,将非生产部分从企业中剥离出去,成立服务开发公司。对剥离部分先给予一定补贴,然后逐年递减,三五年内实现独立,走向社会。在此期间,对企业新增利润部分,政府核定一个基数,超基数部分仍返还企业。这样,逐步将企业办社会的包袱卸掉。

几年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德阳市的兼并联合未引起大的社会震荡,优劣企业的互补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例如,东方电工机械厂10年前是一个仅有1900名职工,2100万元固定资产,生产单一产品,年产值不过1200万元的中型国有企业。虽然产品、管理有优势,但多年来一直长不大。近几年他们先后兼并了3家国有中型企业、8家中小集体企业,一跃成为拥有6300名职工,固定资产近2亿元,能生产30余个大类产品的集团化大型企业,年产值和利税较10年前大幅度增长。那些被兼并的企业,没有一个成为包袱。

目前,德阳市已有235户企业被兼并,2亿多元的资产流向了优势企业,3300多万元的闲置资产发挥了效益,1万多名困难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兼并前后相比,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了近两倍,同时产权结构和资源结构得到优化,资产存量得以盘活。兼并这一做法,收到了可观的效益。

优化班子——牵牛要牵“牛鼻子”

探究德阳市属国有工业7年无亏损的成因,不少德阳人归之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说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地利,是说德阳自身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人和,就是说政府有个好班子,企业有个好厂长。

德阳市委、市政府班子共10个人,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当地干部,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干部,三是四面八方来的干部,相互补充,形成优势。记者观察到,这10名领导干部中有7人在企业工作过,他们对企业的情况很熟悉,又有实干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团结和自律。德阳的城市建设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企业中不乏现代化的设施,可是市委、市政府大院还是建市之初的简易红砖平房,也没有添置过什么高级小轿车。市长严如高说:“这些年,德阳市富了,但富在了城市,富在了企业,没有富在机关。”他们一直坚持“紧缩自己,补充企业,增强后劲,适度发展”的方针。

德阳市企业的同志喜欢称他们的政府是“清道夫”,因为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少干预,多服务,干实事,下基层”,为企业扫除了不少发展中的障碍。每年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要带领有关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十余次,当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1994年初,他们又跑遍了市属工业企业,对个别企业出现的亏损苗头逐个分析,实行分类指导,制定一厂一策。德阳耐火材料厂技改资金困难了,政府支持企业将1000万元产权和1637万元新项目股权转让给攀钢,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为产品提供了稳定的销路;东工集团年初产品发运新疆有困难,市里立即与铁路部门联系,一季度内产品全部发出……现场拍板拍出了效率,也拍出了效益。

严如高市长常说:好企业必有好厂长,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德阳市这几年将选拔能人治厂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总的原则是:能打胜仗者上,即有壮大企业、提高效益、改善职工生活业绩者上。市长及有关部门每半年就对企业领导班子考察一次,能者继续干,业绩平平者下,不讲情面。

四川金路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前因厂长、书记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力量相互抵消,企业产值不过几百万元,处于亏损边缘,职工年收入千把元,人心涣散。市经委生产处副处长夏克勤受市政府任命出任厂长,同时由市委任命为书记。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企业内部的用工、干部和分配制度改革,同时抓住机遇进行技术改造和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结果,公司的效益每年成倍上翻,1993年仅税后利润就达4000多万元。一个即将亏损的厂,就这样迅速发展成德阳最具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

从1986年到1993年,德阳市属企业中因不能胜任工作或兼并后被免职和降职使用的正副厂级干部有60多人。一批锐意改革、发展意识强、有才干、不谋私利的实干家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1994年,德阳市又改变过去那种行政干部从优秀企业领导人中选拔的做法,一般不再从企业选拔党政干部,以保持优势企业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全方位的重组。德阳经验给人以启发之点就在于,以城市为依托,发挥城市的综合配套功能,将企业内部改革与企业外部环境改革综合进行,通过环境、产品、企业、班子的优化重组,使国有企业稳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新华社成都1月5日电)

标签:;  ;  ;  ;  ;  ;  

德阳市是连续七年无亏损的国有工业企业._德阳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