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经营效益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经营效益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办馆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发展论文,效益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图书馆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初,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演变,直到90年代现代图书馆发展,其间虽然出现过衰落、曲折、困惑,但仍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尚没有完全被破坏、废置、遗忘。新中国建立之后,自改革开放政策贯彻以来,经过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把一个基础薄弱、发展失衡、水平低下的图书馆事业,建设成为初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拥有相当规模,正在稳步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体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据1994年底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有2596所(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71所),藏书3.23亿册,工作人员4500人;全国高等学校1080所,藏书41800 万册,工作人员38162人。各类型图书馆馆舍面积不断扩大,1994年, 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为409.1万M[2],近10 年新建馆除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14万[2]和上海图书馆8万M[2]外,新建、扩建的省(市)级图书馆达30个,一般面积为1—4万M[2];高等学校新建馆亦有22个,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4万M[2]外,均在2万多M[2]左右。广东省图书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公共图书馆为例,1996年,县级以上图书馆达115所,馆舍建筑32.75万M[2],藏书总量为1859.63 万册(件), 与1991年相比,新建馆增加11所,增长率为10.58 %, 馆舍面积增加 10.02万M[2],增长率为43.3%,藏书总量增加532.83万册(件), 增长率为28.65%。在图书馆办馆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 各项业务基础建设及服务工作不断加强:编制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国文献编目规划》、《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业务工作必备工具书和大型书目,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整理、加工体系,正着力跻身于世界书目控制之林;制订和推行了有关文献工作的国家标准共39件,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已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实行了图书在版编目(CIP),改变了落伍于发达国家的状况; 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得到抢救整理、开发利用;开拓了图书馆新的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服务局面有所改观;强化了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各种文献复制、电子通讯、电子计算机、音像、光盘、多媒体等技术在各类型图书馆逐步得到推广使用;开展了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调研,文献资源布局、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普遍受到社会各方面及各类、各级图书馆的重视;进行了全国图书馆工作评估,有效地推动着各类各级图书馆工作建设;形成了图书馆教育层次,高级专业人才不断成长,图书馆干部整体素质有所改善;图书馆学研究日益繁荣,各种学术刊物数量、质量都有较大发展、提升;图书馆的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逐渐增多,影响不断扩大。

应该指出, 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是在党11 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0多年时间,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发展又主要表现于规模的扩展,诸如馆舍、设备、藏书和干部的增加,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改变图书馆基础极其薄弱现状,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宏观控制、图书馆发展战略,尤其从图书馆职能与效益诸方面进行全面审视,就不难发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就整体而言, 我国图书馆经费普遍严重不足,而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因经济发展差距,图书馆发展规模悬殊,政府在经济建设的“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均多次提出“县(区)都必须建立图书馆”的目标,但尚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和具体落实措施,至今仍属一纸空文。虽然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事业一般都有较大发展,但其中也有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知识文化意识,没有立法的制约机制,图书馆建设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相反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却因政府重视,图书馆不仅有所发展,且卓有成效。诚然,发展不平衡应作具体分析,一般从坚持积极发展状态中所出现的不平衡,属正常规律,而因图书馆发展政策失误,或文化观念滞后出现不平衡,则就是超常现象了。我们必须正视、分析、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努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2)图书馆馆舍建筑不合潮流。或布局不合理, 不是首先考虑读者的利用,导致位置偏僻,不贴近群众;或设计不科学,仍落“以藏书为中心”的窠臼,取庞大的书库作为建筑主体,没有突出的开架借阅和参考咨询地区,更没有读者的自由交流空间;或建筑型体结构较少考虑管理的经济、实用、安全原则,过分讲求立面的美观;或建筑规模不得当,没有从自身的方针、任务为依据去确定适当的终极容量,盲目追求大面积、靓设备,忽视馆舍运转、维护的可行性;或建筑功能不齐全,没有为残废读者服务提供必要的设施;或为完成建馆指标,出现没有书刊、设备、人员的“挂牌馆”。凡此种种,大抵因缺乏调查研究,靠行政手段使然。而已然者不可改,未然者不可知,图书馆建筑谓之百年大计,如何发挥建筑功能效益,亟待同仁深入探讨。

(3)“重藏轻用”格局未转变。 不少图书馆对各类书刊普遍建立保存本;报刊全部逐年装订;对读者利用书刊限制多多、违章处罚严严;为防止书刊丢损,干脆全部采取闭架服务等等。

(4)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不够。长期株守单一的借阅活动, 开馆时间短,服务手续烦琐,工作效率低下,尚未知或不实行文献信息开发及读者咨询服务。

(5)文献资源共享活动没充分开展。 馆际间藏书建设及有关工作项目极少开展协调、协作,往往出现互相重复,或彼此阙如,特别是馆际互借服务对读者未得到有效利用。

(6)图书馆计算机系统只开花不结果。或计算机技术重复开发, 盲目消耗;或局限于解决本馆业务,不实施联网;或迷恋技术开发,不建设数据库,不实行文献信息数字化。实际财力投入颇巨,只是装点门面,其貌美哉,效益几无,可谓只开花不结果。

……

以上各种现象既反映了图书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相对从属地位,具有一定滞后性,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诸方面,尤其是社会对图书馆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力作用认识不足,当然,也更反映了自身的办馆观念形态的滞后性。其中,前者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深化改革,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去实现,图书馆自身是无能为力的;后者则不然,作为图书馆事业的主体——图书馆工作者可以通过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强化图书馆职能,提高办馆效益,最终体现图书馆社会价值。

(二)

图书馆事业既是物质的又是观念的,是物质和观念的统一体。衡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既要考察它的物质形态(诸如,藏书数量、建筑面积、技术设备条件、人员编制等),也要考察它的观念形态(诸如,办馆思想观念、管理制度、事业发展视野及规划、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地说,观念形态产生于物质形态,它们互相作用,同一共存于图书馆事业之中。观念形态具有超前或滞后的特征。确立良好的观念形态,做事业发展的“明白人”是保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Naisbitt.J)说,人类社会发展中,农业社会总是重视过去,工业社会总是重视现在,未来的信息社会总是重视未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其主旋律就是要把握未来的发展。现实与未来密不可分,立足现实,为了未来,面向未来,必须正视现实。其实,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落后现象、非理智现象,本来不需要投入物质条件,只要有良好的观念,正确的对策就可以改变,但问题的症结是不具备足够的事物认识视野,或者稍有冷静一点的思维,往往习以为常,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孤芳自赏,或者已意识到不好,也听之任之。笔者认为,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虽受物质条件的困扰,经费困难重重(钱不在自己的口袋里),但观念滞后,管理不善(观念在自己的脑袋里),导致图书馆社会价值没有充分显示,实属主要矛盾。

图书馆社会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对作为客体图书馆的承认和满足。这三个方面有机联系构成图书馆价值的整体。图书馆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具体的某一馆,内在价值各不相同),当这种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之前,它只是属于潜在的创造力,是图书馆整个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的外在价值具体表现为图书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图书馆的承认和满足,是实现图书馆价值的必要条件。承认图书馆价值是双向的,既表现为社会各阶层对图书馆作为客体的肯定,也表现为图书馆作为客体对作为社会主体的各阶层读者所倾注的热情和积极贡献的程度。

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由读者实际体会图书馆的作用,即把图书馆价值转入读者群中;二是读者创造价值阶段,即通过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升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过程包括图书馆人员的劳动价值);三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回归,即把读者利用图书馆创造的价值部分地回归图书馆,包括读者对图书馆意识的提高,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同,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贡献等等。

(三)

提高办馆效益是走出当前图书馆困境,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关键。图书馆办馆效益包括读者服务效益和内部管理效益。读者服务效益指通过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活动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效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其效益主要归属于社会,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内部管理效益指图书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使用人、财、物取得的效果,其效益主要归属于图书馆自身。办馆效益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强化管理即促进服务,优化服务又完善管理。不过,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其服务效益、管理效益都与经济建设的效益有所区别,图书馆工作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而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但由于图书馆又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按有关政策开展“以文补文”,仍然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不必对其讳莫如深。

应该指出,不少同仁还缺乏办馆效益观念,以为图书馆是公益事业由国家拨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赢利也不亏本,天天开馆,读者来去自由,馆员忙闲自如,很少关心图书馆的职能,自己的职责,当然也就没有追求最佳办馆的观念。不少图书馆藏书较丰富,设备较先进,人员素质也较高,但文献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都未发挥应有效益;或者藏书数量在增加,馆舍规模在扩大,经费在增长,而藏书质量、工作效率、人员素质没有提高,办馆效益没有提高。图书馆应该实现规模增长与效益提高的有机结合。规模增长不等于发展,有效益的增长才算得上真正的发展,这是粗放型与效益型的区别。有鉴于此,必须建立以提高办馆效益为目标,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格局——向文献资源要效益,向人才资源要效益,向技术设备资源要效益。向文献资源要效益,首先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持藏书活力。以读者利用为中心,还是以藏书为中心,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根本区别。“藏”是手段,“用”是目的,藏而不用就失去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失去图书馆发展的两个动力,即读者需求支持与政府重视的推动力。当前,重藏轻用,怕丢书、恐乱架的思想还有相当影响,从办馆思想到各项业务工作,如何充分体现以读者为中心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藏”与“用”之间存在三个问题:其一,购书经费短缺。出版量与书价同步剧长,购书费没有增加,使图书馆入藏量锐减;其二,书库空间紧张。由于许多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书库暴膨,阅览室空虚,特别是报刊合订本贮存空间迅速饱和,令人束手无策;其三,利用率低下。据调查了解,一般省(市)图书馆及高等学校图书馆全年流通率仅占总藏书量的20%,使用率较低的图书要占馆藏的40%,大批书刊沉睡饮尘,无人问津。解决这些问题就在于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保持藏书活动:

(1)要确立为读者服务,将文献信息转化为生产力, 图书馆必须付出代价的观念——一如打仗就会有牺牲,借阅活动丢书实属难免,把全部或大部分书刊开架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丢失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相比,微不足道。

(2)要摆正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永远是主人,是上帝, 图书馆工作者不宜反客为主,应给读者献爱心,处处提供方便,而不是设置障碍,随意订立种种不文明的规章或进行不合理收费等等。

(3)“藏新”与“剔旧”是保持藏书活力的诀要。 藏书不是越多越好,若多而旧,多而滥,就形同垃圾,少数新书上架即被掩没不易发现,这不仅给读者有效利用图书带来困难,甚至误以为没有新书而不再涉足,产生隐形拒绝率,对图书馆自身管理亦将造成永远甩不掉的书满之患包袱。因此,剔旧也是有效利用书刊的重要手段,必须果敢、审慎地进行经常性的吐故纳新,当书库相对饱和状态时,“藏新”与“剔旧”应持平衡,努力实现藏书零增长,以保持藏书活力。

(4)通过调查研究,依读者需求确定入藏的品种与复本, 并在同一城市内进行馆际之间的藏书协调,克服重复入藏。在目前各省、市馆购书经费困难,对外文书刊与其同时采购,不如集中于省馆采购,市馆用原购外文书刊的经费去采购省馆未购的中文书刊更为合理。

(5)为充分发挥藏书作用,省、市以下(含省、 市)的公共图书馆除保存本地区地方文献外,不需建立其他书刊的保存本库,对过期报刊按年度装订主要在于更好保存,如让读者充分使用却成为障碍。为此,一些图书馆取消期刊合订本,对报纸装订本亦有所选择的措施,是值得提倡的。

(6)在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 服务效果方面开展优质服务,敞开发放借书证,取消阅览证,让读者自由进馆,延长服务时间,大力开展馆际互借,开辟预约、电话、邮寄借书及代查资料,送书上门,对科研、党政部门采取优惠服务的倾斜政策等,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

(7)积极开发文献信息,深化读者服务。 目前许多图书馆用计算机编目,大大加快了文献信息报道,缩短了书刊与读者见面的时间,但对文献信息的内容揭示又被忽视了(附注项内容往往被忽略,提要项已在国际标准中取消),实际上,书目的信息量较传统书目有所减少。而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已经实现由传统的文献组织向现代化的知识信息组织过渡。书目的揭示应努力深入到文献所涵的知识单元,强化对整体文献篇章的析出,同时还须就社会的需求,以编辑文献信息专题,加工各类信息产品,发展信息产业,延伸图书馆的职能。

(8)改变读者服务区只有外借处、阅览室的格局,在最中心、 最突出的地方设“参考咨询区”,更新图书馆单纯借阅活动的传统形象,形成书刊借阅与参考咨询两大服务区域,以扩大信息服务阵地。

(9)建立读者服务承诺制或“便民服务岗”。在服务时间、 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向读者提出具体的服务标准承诺,接受读者监督,强化服务水平考核;“便民服务岗”尽力解决读者的各种疑难问题,这些对于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提高社会的图书馆意识,都能产生良好效果。

(10)开展“好读者,好馆员”评选活动。鼓励读者多利用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图书馆工作者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讲礼貌,精业务,出效率,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广州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都在开展这一活动,得到政府肯定、社会支持。

(11)开展“馆际通用借书证”工作。除通过北京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和国际互借以外,由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组织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之间按一定的协议,共同发展读者,使读者“一证在手,多家通用”。根据广州地区馆际互借协作网(由22家主要图书馆组成)的经验证明,这是一个深受读者欢迎的资源共享活动。

(12)开展数据库建设与自动化网络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的目的在于文献信息数字化,服务读者网络化。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总是有限的,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建立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并通过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与广州、深圳等图书馆共建成100多种数据库(含书目型、题录型、事实型、全文型), 并通过广东省信息网和广东“视聆通”网进入广东省信息高速公路网,全省统一建立了“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网页,已开始为社会各界和家庭用户提供服务。

(13)开展用户需求与市场调研。用户需求与市场调研是解决文献资源布局,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必要措施。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落实信息产品及剪报专题服务的定位,曾数次到珠江三角较大企业调研,之后又聘请专职营销人员将宣传推广信息产品与读者需求调研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信息服务的目的性、信息产品的质量,同时,对于扩大办馆效益,促进图书馆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密切与企业生产及其他部门的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市场调研一般为市场研究部门或科技情报所的业务,专门进行各类物质产品的需求调研,往往深入基层通过问卷形式收集动态信息,而忽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为此图书馆有必要探索进一步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将馆藏的文献信息与社会动态信息结合,开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领域——市场调研服务。

(14)开展与社会广泛协作的信息服务。为扩大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空间,显示自身价值,在寻找为经济服务结合点的同时,开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至关重要。近年来,广东公共图书馆界在党政部门的支持下与生产企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协作,例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与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广东省数据通讯局和广东泰信有限公司合作开通“视聆通”多媒体信息网;广州图书馆与中南集团共建中南电子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与有关部门建立翻译中心,都在走与政府、文化事业共建精神文明的路子,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中山图书馆还与一些文化、企业单位协作开展数据库建设和书评活动,先后制订数据库协作计划,参与七星读书会、南方读者俱乐部、读者沙龙,出版《读书之旅》、《信息周刊》等刊物,都产生了一定的办馆效益。

鉴于目前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文献资源匮乏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调颇为普遍,但如果以读者服务工作为中心,而不是以藏书为中心,就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效益。国家资源对经济建设如此,文献资源对图书馆建设亦如此。例如,日本、新加坡都是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几乎全部资源甚至连饮水(新加坡)都靠进口,但其经济发展却居世界前茅;它们的文献资源亦不算丰富(特别是新加坡),而图书馆建设同样堪称世界一流。事实表明,图书馆藏书数量并不与服务效益成正比,馆藏建设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重在质量,重于开发利用。不少基层图书馆藏书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并开展各种服务,深入实际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较好地发挥了文献资源作用。一些图书馆通过馆际借阅互用、复印资料,或编印各种专题文献信息资料、开展联机检索服务等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可见,获取图书馆服务效益应立足于社会需求,以需求组织文献资源;应立足图书馆群体,以群体实现资源共享。

(四)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取向是读者服务,它以服务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为主要标准。但如何去衡量这个标准却又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应该实行目标管理与量化管理,除了对确定目标的评定外,还应在量化方面有一个可操作的标准。首先是基本指标:(1)开馆时间。《省、市、 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对开馆时间明文规定:“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四十八小时”。这个标准似乎太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每天至少应规定为12个小时(早晨八时至晚上八时), 每周保证开馆六天, 不少于72小时(目前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每天开放,每周开放79~82小时);(2)读者到馆总人数(包括借阅总人次,参加读者活动总人次, 教学培训总人次)。其中外借人次应占到馆总人数的30%,馆内阅览应占到馆总人数的40~50%;(3)借阅总册次,外借1人次为1—2册,馆内阅览1人次为2—4册;(4)开架书刊数量比率应占总藏书的30~50%。

第二是深化服务指标,指参考咨询,文献开发与数据库建设指标:(1)定题服务项目数(包括定题项目数、 完成项目数和取得效益数),其中完成项目数应为80~85%。取得效益者为完成项目的50%; (2)参考咨询数量,每年受理咨询数应达全馆人数的一倍以上,实际解答数为受理咨询的70%;(3 )书目参考所编制的书目种数也应根据选题和收录范围的大小,确定相应的数量要求;(4 )文献开发产品的类型、数量及效益;(5)建立数据库类型、数量及效益。 量化管理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盲目追求高指标,留有适当余地。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便于检查服务效益,激励竞争向上精神,更可以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经验,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是进行读者服务效益调查,包括服务效益反馈(指读者的表扬、批评及投诉)、服务效益调查。

第四是对各类统计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指标数字的统计及各类调查统计是必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一,有些统计不一定反映服务效益的实质,诸如,读者进馆人次,其中不少属于来馆参观者、消闲者,而主要应考察利用图书馆的人次,特别是生产、科研读者人次; 阅览人次其中亦可能属自学阅览( 未利用图书馆藏书),而主要应视专业阅览室人次;借阅册次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小说及娱乐书刊,而主要应计专业书刊册次。其二读者服务调查应持实事求是态度。因为社会效益的产生并不是即时的、直观的,而是通过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总体实现的,人们对它的评价往往比实际所起的作用要低得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比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77页)还有人们对图书馆的作用不太了解,同时, 也存在着难于用数字来统计的事实。比如,某读者从优秀书刊中得到思想启迪,就无法用具体数字统计。即使读者从科技资料中得到有用的数据,运用于发明创造,也不能简单用数字来统计。任何发明、创造不可能完全归功于某一数据;它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不是图书馆一时可以调查得到的。因此,图书馆在搜集服务反馈时,既要注意经济效果及其他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要重视社会教育效果及其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图书馆内部管理效益方面应着重干部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处理好效益、规模、特色、干部诸因素关系。即以获取最佳的管理效益为目标,以适当的规模(含经费、馆会、藏书、设备等)为产生效益的物质基础,以办出自己的特色作为显示效益的关键,以培育一支具有高度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专业队伍,尤其是造就各项事业带头人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证。运用工作项目和科研项目推动事业发展获取效益,并满足干部的事业追求,完善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主要靠馆领导根据社会需求和事业发展去决策文献信息开发、数据库建设、书目索引编制、规章制度建设、学术研究等,并精心选择适当、具体的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完成,开发智力资源,促进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达到稳定队伍,促进事业发展的目的。管理效益问题直接涉及到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及干部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文献开发和其他创收项目中往往发生馆方与部门、部门与部门、在职干部与离退休干部的矛盾。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便能充满活力,否则寸步难移。这里集中表现为:是实行统一管理,还是由各部门分散管理,或是既统一又分散管理。我们经常听到形象比喻的两句话:“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究竟哪句话对(即利益的主管权集中在上级还是下放到基层)且不去评论,不论“大河”还是“小河”,关键在河里有水源,水源就是创收,如果具有水源就不能跑、冒、滴、漏,否则灌溉失灵,效益落空。因此,不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在创收政策、财务管理及项目的重大决策上实行“抓大放小”的统一管理。“抓大放小”主要在于各部门统一政策,并不意味着抓紧管死,“放小”是为了搞活部门和业务建设,努力寻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和图书馆事业的制高点,并经过认真论证,能落实,有效益,不盲目铺摊子,量力而行,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鉴于目前社会的图书馆意识淡薄,图书馆自身又经费不足,为保证事业发展,应在开展各种项目时广泛开展社会协作,优势互补,搞活自己,并积极开展营销活动,促成“前店后厂”的图书馆信息产业格局。

职工参与管理利于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职工的智慧、创造力,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也可以使决策与管理更具有群众基础,促使参与者全力以赴地推行与实施。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除注意发挥工会对创收管理中的利益分配监督作用外,还组织读者工作委员会,由各层次读者组成对本馆服务工作进行指导、沟通、交流,成为图书馆联系广大读者的桥梁;成立学术委员会,由主要业务部门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组织职工学术研究活动,并贯彻积极激励原则,对职工的科研和工作成果进行登记、评审;此外还成立创收工作管理小组,由主要职能部门组成,对创收项目及其管理制度进行民主决策,并负责创收管理的日常工作。

(五)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缩小两个差距:一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一是缩小国内各地区的差距。从根本上说,缩小地区差距与缩小国际差距是一致的,而首先应把缩小国际差距放在首位。由于各地的经济实力不一,图书馆发展情况相异,需要从实际出发,确立持续发展观念,所谓持续发展就是要内涵、稳定、协调、重点发展。

(1)内涵发展。图书馆发展不盲目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大, 而着重于职能的延伸、工作内容的充实、干部素质的完善、工作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图书馆既是文化教育机构,又是社会文献信息中心,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将不断赋有全新的内涵。只有图书馆外延的扩大,没有实际效益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着重于内涵充实,具有效益的发展才是事业本质的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图书馆整体规模尚小,底子很薄,较重视馆舍、藏书、设备等硬件建设是必要的,而且国家馆、地区中心图书馆具有较大规模也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论什么类型、级别的图书馆都盲目追求、攀比规模,而忽视办馆效益就本末倒置了。如馆舍规模过大,空空如也,而没有足够充实的内容,结果将其改作它用,或出租创收,这既有悖建馆的初衷,也大大损害了图书馆的形象,还可能在若干年后,出租收入尚不敷馆维修费用;设备的使用同样应切实从自身的经济条件出发,解决好一次性投资与长期维护的关系;设备过多、过大,过于超前与实际需要不相符时,将在维护的人力、财力方面不胜负担,成为自己的包袱。事业的发展靠技术进步,靠提高干部素质,唯图书馆的干部队伍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敬业精神,又知人善任,才能在各个工作岗位形成事业带头人,并造就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领导,这是保证事业的希望所在。

(2)协调发展。图书馆工作属于开放系统, 与外部社会各方面有许多联系,而内部也存在着一个小社会,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并与内部环境形成回流、互动,促进着自身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工作是由读者、藏书、干部、馆舍等因素构成的,其中干部属较为薄弱的因素。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很普通的原理叫“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的桶壁是由若干块木板构成的,假如每块木板都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平均长度,而唯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又称为“短边决定”原则。在图书馆有许多涉及到深化服务的工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干部上不去。解决“短边”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组装一个木桶,即将事业诸要素重组,调整事业结构。这里,首先在整个构架上要优化资源组合(人才、文献、设备),实行“一馆两制”:一制为无偿服务,保证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权利,保持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一制为有偿服务,实行“以文补文”,发展信息产业,深化服务,发挥社会文献信息中心作用。转变传统图书馆单纯借阅格局,全方位开展信息服务,解决两个结合,即服务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提供静态馆藏文献信息服务与社会动态非馆藏文献信息服务相结合,是调整服务结构的重要方面。不少图书馆为适应服务工作的转变,还相应地调整工作部门,或以工作、科研任务带动工作机构的更新。解决好印刷品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馆藏结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目前电子出版物越来越多,但信息内容重复颇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全文数据库的硬件、软件加密或格式不统一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有的根本就无法使用,对此必须认真鉴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各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是值得提倡的。广东省文化厅为解决建设数据库经费,明文规定“今后各图书馆加工录入数据库和购置电子出版物所需经费,可在购书经费中列支,所建数据库和购置电子出版物计入文献总藏量”。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只用两年时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共建成40多个数据库,有效地促进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育出现非理智现象,随着图书馆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教学内容与图书馆工作实际日渐疏远,方法、技术课程被压缩,理论课、文化课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级差没有主要表现在业务课程的深广度,而是在文化课的分量上,这就实际上削弱了专业自身的地位,使毕业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而只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进入图书馆,或只是把图书馆当作过渡阶段,随时准备“跳槽”。图书馆队伍不稳定,又无法延揽高素质人才,导致后继乏人,事业发展受挫,这是值得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3)稳定发展。稳中求进是一个必须始终恪守的原则, 只有稳定才能发展,而发展又可促进稳定。讲稳定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政策、规划的稳定性。图书馆的发展政策是领导机关制定的,发展规划是发展政策的具体化。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克服走“急于求成”、“大干快上”的老路,逐步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消费现象。当前有两个倾向要努力避免,一是缺乏科学的事业发展规划,所谓“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瞎出主意蛮干;二是一个“工程”,紧接一个“工程”,一个“规划”,又是一个“规划”。一个目标没有完成,又有新的目标,它们之间缺乏协调、联系,结果不仅劳民伤财,也大大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要领导重视,必须首先重视领导”,争取领导的理解、支持,将图书馆行为变为党政领导行为是无数事实反复证明的成功经验。另一是队伍的稳定,形成图书馆群体的内聚力。这有赖于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通过群体之间的理解,缩小心理距离,达到目标、任务、思想上的趋于结合、定向,使图书馆发展目标与个人需求相互融合,形成团结、合作、互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这个过程,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最为重要,因为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涉及面广,要求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是一个明白人、勤快人、厚道人,如果自身要求不严格,稍有不慎,将导致瘫痪,直接影响事业的发展。

(4)重点发展。改变图书馆效益不佳, 社会价值尚未突显的状况,除了在观念上需要不断更新,紧跟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外,还必须找到足于影响全局的工作重点,并相应地选择好其中的突破口。综上所述,在图书馆规模与办馆效益之间,以效益为中心;在图书馆工作的藏与用之间,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在图书馆的人、财、物管理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心”即工作重点,是需要集中力量,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必须为之奋斗的工作目标。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工作的主要手段,人才资源、设备资源都要作用于文献资源,才能产生定向的、活化的信息,有目的地服务读者。馆藏文献与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基本矛盾。鉴于当前图书馆藏书利用率呆滞,办馆效益低下,同时,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潜能也亟待挖掘、升华,因此,以文献开发及其相关的数据库建设作为突破口是非常必要的。

标签:;  ;  ;  ;  ;  ;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经营效益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