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 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框架,特别是 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确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意义非同寻常,这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三个文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基础条件和物质保 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提供政治方向、政治保证。此外,政治文明还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保障。历史上,凡是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时期,都是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反之,凡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必定导致经济衰 退、文化萎顿。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统一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与现代政治文明规定性的有机统一。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在主体地位上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真正实现了人民 当家作主的理想;在政治制度上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群 众广泛参与的政治制度和机制;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崇尚强权、弱肉强食、两极分化的 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平等、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 眼于世界政治发展前沿,汲取人类在政治生活领域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有益的文明成 果,尊重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政治文明。

新世纪之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 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内在要求。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然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其开辟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发 展上不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某些环节的不完善有直接 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 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的成果。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然要求培育先进的政治意识,发展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政 治制度。文化与政治紧密相联,政治建设上一旦滞后,就很难在文化建设上领先。始终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这就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 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 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一个 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落后状态,走向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 程。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充分调动起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和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规律。列宁早就指出:“没有民主,就不 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 的胜利”。(《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第168页)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 经验教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了民主政治的政治文明属性,从建设人类政治文明的高度,深化了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实践业已证明并且还将证明,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客观上要求社会 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某 些方面或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推进科技、教育和文化等事业的全面进步等,无不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新的 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继续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目前正 处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时 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

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表明 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既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又超越了过去苏 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是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新贡献。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表现为: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 为己任。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只是在共产党执政以后才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目 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对的国际背景和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结构决定了我国社会各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一些不同利益和利益发展 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 治领导核心,集中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正确处理、协调和兼顾各种社会利 益关系。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不懂得党的领导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决定性 作用,就不懂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真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迷失正确的 方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党的 领导和依法治国归根结底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各级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组织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 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根本利 益。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 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 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 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根到底要通过法制、规范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无论是坚持 和完善党的领导还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违反社会主义 法制原则,就会危害党的领导、侵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总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通过依法治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一切 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思路,也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基本经验,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是全 方位的、多层次的,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也是全方 位的、多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通过法律制度对社会各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过 程中的地位作用、职责范围、活动方式作出原则规定,实现民主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建 立健全与民主制度相配套的民主运行机制,实现民主规范化、程序化。为此,当前应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提高基本政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落实宪法规定的各项职权,依法履行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保证立法和决策更 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的构成,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提 高人大常委会的决策水平和工作质量。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 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共产 党的领导,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意见和权益,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 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的作用;从制度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 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进一步提高各项具体制度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主要内容有: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政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建立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对干部实现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 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使民主生活在基层扎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政 企分开,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提高解决政治生活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一是要进 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党同志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关 键是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二是要实现决策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各级决策机关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 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向社会公示的制度和社会听证制 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三是要深化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扩大党员、群众 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 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防止和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失误。四是要建立结构合理、配 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的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 为人民谋利益。

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 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而绝不能照搬西方 的政治制度模式。

选择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一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进 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党内民主是 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前提,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反过来,人民民主的发展又会 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决定了首先必须在党内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相适应的民主思想、民主行为、民主程序,从而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示范、引 导和辐射作用。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在于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 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入手,建立 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 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 、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 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 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二是积极扩大基层民主,通过基层民主推 动整个民主政治的发展。近年来,农村基层民主、城市社区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 度已经成为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人民 群众不断学习民主政治知识、提高民主素质的过程。它可以形成一种民主的文化氛围, 广泛地进行民主观念的传播与相关训练,探索和积累民主建设的经验,逐步扩大和推进 全社会的民主进程。在农村,要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城市,要完善 城市居民自治,发展社区民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在企业,要继续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在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维护职工的合法 权益。

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切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批判地继承资本 主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以及政治学说 ,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不能不加分析批判地利用。对那些反映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建设 一般规律的东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对那些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专为资本 主义基本制度服务的东西,则应当予以摒弃。正像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我们讲民主,不 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资产阶级“三权分立”那一套,采用他们那一套,非乱 不可。我国的政治发展模式要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相适应。 我们要建设的政治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是别的政治文明,既有 自己的民族性,又有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必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 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还不具备,封建意识残余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长期存在,在我们的前面还有许 多未曾认识和把握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绝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在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 当前来之不易的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大好政治局面,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课题组成员:杨春长、王幸生、吴志忠、郝欣富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