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评介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评介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检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高考作文评说的文字,汗牛充栋。当我思考,要对高考作文写下一点议论文字的时候,在“研究”“检讨”“批评”“批判”诸词之间,总落不下最后的判词。权衡再三,似乎只有“检讨”一语,略显中庸,最终敲定了它,以对高考作文“总结分析”的由头,开始我的言说。

前世今生

写作,向来被认为是大事,曹丕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这是把文章的撰写讲到极致的说法。

今天不这样说了。但无论怎样,作文,对学生来讲,也还是大事,尤其是高考作文。

考查今之高考作文,与科举实有诸多渊源。

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是我国人才遴选制的一大创举。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就是经由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充任国家机构中的各级官员,以维护社会的运行,推进历史的演进的。他们学习、考试的首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考试文章的形式,是四书文、五经文,即八股文。八股文考试的三项具体要求,第一,命题——题取经义;第二,内容——代圣贤立言;第三,形式——对仗的语言。这样的一种要求,至今仍然影响着高考作文。

“题取经义”——文题来自四书五经。小题,以经书中某一句作为题目;大题,以经书中某一章或几章为题;截搭题,截取经书中某些语句或是个别词语,搭配起来形成题目。如顾宪成(进士)文章《我爱其礼》,语出“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此为小题;归有光(进士)文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以《论语·为政》第四章为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为大题。

今高考被广泛运用的所谓“材料作文”或“新材料作文”,除开材料的“非经书”以外,其命题形式,完全仿效于此(即用材料中的一句或一章命题)。

2007年浙江题,要求阅读一段完整的材料,然后以材料中的一句话“行走在消逝中”为题作文。这道题的出题形制,有类八股文之“小题”。当年,这是一道包容度和开放性较强的作文题。材料提供给考生的话题语料,既优美典雅又引人深思,可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比如,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强调在“消逝”的反思中“行走”,这里“行走”乃现实的运动,而“消逝”则是付出的既往,在既往付出中获得现有价值,很形象又很有思辨的深度。

而2010年上海题,则是以材料的全章为题目,可以对应八股文之“大题”,为今之所谓“新材料作文”。材料很有意思,其实完全可以拿中国人的智慧——“舍得”(不舍则不得、有舍才有得)来诠释:丹麦人的舍小鱼得大鱼,孟子的舍细密渔网(小鱼)得更多更大的鱼,皆合于“舍得”真谛。还有所谓放小抓大,也是一理。

如此看来,当今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制,是根本承袭了八股道统,这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问题还在于,科举时代是学考一致,今天则是学考随机了。

科举体制下的学子赶考,多为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今天高考作文,也是为能考中大学增加分数权重,个中改变人生的追求,其理是相通的。

至于“代圣贤立言”,更是情理中事,作文“思想内容”的要求,强调以主流为范,确实来不得半点差池。代圣贤立言,只是这个圣贤变了。不是古圣贤,而是现代圣贤。2010年北京考题,原原本本拿温家宝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命题(是为“截搭题”)①,即为例证。“仰望”与“脚踏”,为理想与现实两端,二者之统一,已为命题者强调。而这恰恰就是来自温家宝总理近来不断地谆谆告诫,考生于二者之间断无取舍,于统一之中绝无异议,全然没有自我空间,当然只有理所当然地“代圣贤立言”了。

说到语言形式,一些年来高考作文排比、对仗大行其道,屡获判卷者青睐,被讥为“高考文体”,是不争事实。当年的“诚信”话题,有考生于“承题”中铺排:“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后仍敢承认的勇气,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曾经耳闻过尔虞我诈,也曾目睹过世态炎凉。总想寻一方静谧的圣土,躲避这人世间所有的污秽,撒下诚信的种子,育出美丽的家园。”等等,都得到了高考优秀作文的评判。

先天不足

高考作文,又本身先天不足,其实它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要做好它,殊属不易。这皆因高考作文只是:

1.命运攸关的敲门砖

敲门砖在中国,是一大喻体。鲁迅说:“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②他又说:“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③其实,高考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高中的“作文教学”,大体为着适应高考作文的“应对性训练”,一般很难上升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上去。因为它只关乎通过它在高考中获得分值,通过分值获得升学资格。高考过后,“作文”一说即成历史,不复提起。

2.三限规定的急就章

跟科考一样,高考作文又是急就章。但跟八股文不同的是,八股文每篇只限300字以内,高考作文则要求在800字以内。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李泽厚招研究生,规定答题不许超过500字,超过了倒扣分。李泽厚的道理很简单,“500字还说不清楚,证明这个人脑子糊涂之极”。他只是考学生的脑子是不是足够清楚!高考作文800字的规定,不知基于何种考量。限定时间、限定地点、限定字数,三限之下,写出规定的作文,高考作文只能是“一蹴而就”的急就章了。

3.学考疏离的模糊文

作文教学,向为语文教学的“盲点”。阅读教学,尚有文本为依据,对话为纲领,感悟为根本,解读为标尺;作文教学,则历来大而化之,各说各话,在“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根本性问题上,从来都是模糊随意,毫无准绳。

这种“随意”与无意识,必然导致高考作文的随意,其结果考场作文只能是模糊文了,这是为考生所承担不起而又不得不承担的结局。

4.主观判卷的误差分

多年前,章熊先生作过“评分误差的调查及分析”④,有两个调查极有意思:

其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郑日昌等人利用高考之便,在北京市随机抽取五份作文试卷,复印后发到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由各地阅卷组评分。作文共两题,说明文满分为15分,议论文满分为30分。同一篇说明文,有的给13分,有的给4分;同一篇议论文,给分从8分到26分不等。误差都高达满分的60%。

其二,曾让一位教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次批改同一篇作文,结果,第一次评为85分,第二次评为72分,相差13分。第一次的评语是“文章结构完整,用词恰当,注意了旁征博引,语言简明、老练”,第二次却变成“本文结构欠严谨和完整,观点和材料不尽统一,语言上也有毛病”,从肯定变成了否定,截然相反。

两次调查都极典型,第一次着眼于不同地区的横向比较;第二次着眼于同一个体对同一文章的评判,反映的同样是极大的误差。个中原因不赘述。

高考作文判分的主观误差,直接消解了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判卷中打保险分的“趋中倾向”,致高考作文评分区分度极差。作文“好”与“差”之间,几乎难见落差,评分的分数高度集中在中间偏上的狭小区间内),使得作文教学乏力开创,而沦为“纯粹”应试工具。

本质丢失

1.生命意识淡薄

作文(从作文教学到作文高考),应该是生命的本真;直面人生、直面生存、直面生活、直面生命,应该是作文的最大追求。

《东方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薛涌⑤讲道,不久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讲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期由中美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录制的《对话》节目。在价值取向的考查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同学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人选择了“美”,无一人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接下来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先是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人弹古筝,有人吹箫,外加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等。有人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出钱来,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生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从一些也许我们想都想不到的社会生活细节,如教育、就业、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角几分,整个计划拿出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多年来,虚饰,尤其是“宏大叙事”,使作文假话、大话、空话泛滥。上例实际上可以看做一个(作文)“话题”,可以看出,就“价值取向”的考量来说,参与的中国高中生是迷失的。我们的学生做惯、做顺了扩张概念外延后的一类虚张话题(什么金钱是财富、时间是财富、知识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信誉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是财富、失败是财富……),却不能在真实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上,给出准确判断。他们缺乏直面真实人生的自信与担待。而诸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等等,又只是我们的学生“积累”下来的广谱的普适性材料,无论在什么地方说话、无论在什么场合作文,都随处可以拿来招贴,复制(这是“宏大叙事”惯常套路)。弹筝、吹箫、大合唱诸般手段,则更是作秀了。因此,在对待“制定对非洲儿童的援助计划”的问题上(假如它就是一道作文题?),眼中就既没有“非洲儿童”,也没有“援助计划”,当然更没有“我”的“制定”了。这是一群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他们已经通过了高考,那么作文呢,怕也就是这样的复制“过关”的了。上例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孩子,是在真诚地述说、演绎生命,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关照与担当。而我们的孩子们,则是花拳绣腿,太极套路。生命为何物,天知道!这是应该深思的。

2.自由情感压迫

自由情感就是独特的心理感受,心理情感。写作能把自我感受中最新鲜、最微妙的东西表现出来。学生应该有获得自我感受的权利,他们应该对宇宙中的一切乐于感受、善于感受、醉心于感受,并从自我独特的感受中获得新鲜感、微妙感,继而将最新鲜、最微妙的东西付诸表现与表述。

然而,这种感受往往被剥夺,充斥的作文指导之类(包括文章学、文学理论等等),对学生自由情感造成最大戕害。坊间流传着一个“偈子”,是单说作文“套路”的:“学习孔繁森,批判王宝森,联系钱学森,做个好学生。”“孔繁森”“王宝森”“钱学森”“好学生”等,在这里不是作为自我品格的独立存在,只是符号而已,是套路中可以拿来随处“对号入座”的玩偶。

除此以外,更有命题本身带来的伤害。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孙悟空的筋斗云……”云云,说“幻想”。本应该是自由情感极大化的命题,但却是一个误区,这里幻想被格式化:“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幻想是什么,已然容不得学生去“幻想”!这就是对自由情感的压迫。按理说,幻想的开放空间应该极大,但命题者的暗喻,无可救药地将幻想纳入到规定的绳墨:“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新中国》幻想了、凡尔纳幻想了,而留待学生的却只是客体幻想后的既成现实。幻想,似乎只有这必然现实的一条路径!学生还能有幻想的自由情感吗?

3.理性思维缺失

作文需要理性思维的照亮,理性思维需要哲学的支撑,这方面恰恰又反映为先天不足。一分为二的单一思维,“是—是”“否—否”的二元对立,是驾轻就熟的思维范式,而且其“市场”前景还看不出暗淡。

被论者批评为“泛得没有边”的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早”,很值得拿出来“玩味”。其实。“早”,既在于它“泛”,更在于它平面、在于它思维力度匮乏。

考量“早”,集中在它的或然或否的一元化的二元对立,乏多元化的多元对立的开放空间。

儿时鲁迅课桌上的“早”,祖逖的“闻鸡起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祖训,是给“早”树立的“是”的模范,数落“早”的“是”,大抵不过如此。

而“早”的另一端,则实为不祥之兆:早熟、早恋、早婚、早孕、早产、早衰、早搏、早逝、早知如此悔不当初、早……都显现出“早”的“非”常。

处于“早”之“是”“非”两端缓冲地带的“不早不迟”,也非中庸。其隐含意乃“不是时候”,鲁迅《彷徨·祝福》:“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不早不迟”的厌恶,可见一斑。

与其说“早”“泛得没边”,不如说“早”的思维空间过于狭窄,它只限定在或“是”或“非”的论域,乏开放空间,没有理性思维的深度。

题型革命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十余年来有过几度华丽转身。

1.话题神话

高考作文,长期以来占据主打地位的一直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主要弊端,就是主题的封闭性,考生全然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个性化思维和灵动表达,但惟其如此,才能迎合主题。怎样打破这一桎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追求,并开始了不断探索。

上世纪末,探索出现了转机。

1998年高考作文: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要求:把不要的题目划去;也可以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

1999年高考作文: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 围,写一篇文章。

2000年高考作文: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话题”作文从雏形走向稳定的一个重要时期(2000年,“话题”始获命名)。1998年,材料集中反映为“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考生则可以在这一“话题”内采用“二选一”或“去二加一”形式作文;1999年,在划定的“作文内容”范围内,给予了考生更大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论者一般认为,这是“话题”的肇始,具有轰动的效应;2000年,“话题”得到了稳定的认可,此后连续数年,“话题”一直雄踞高考作文舞台。

无主题、开放性的“话题”,以其“廓大”的写作空间,让学生主体意识获得极大释放。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期间里无论是全国命题还是地方命题,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创下了所谓“话题神话”。

2.材料新语

开放无度,则最为“话题”的诟病。如何在开放的前提下,又保有必要的限度,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的思考。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提出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具体要求,这个“含义的范围”,即是要求学生在给定的立意范围内作文。给定立意范围让考生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

2010年全国卷Ⅰ、卷Ⅱ,“全国新课程卷(宁夏、海南、陕西等)”,以及部分省市的拟题,均采用这种方式。它们一般都提出了“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如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命题者提供了三则材料:热带观赏鱼、狼、罗森塔尔随机挑出的所谓“最有前途者”的学生。鱼、狼、人(学生)三者,鱼的大小,倚靠给定的环境;狼的生存,依赖对环境的适应;人(学生)的提高,有待软环境的“优越”。这个“含义的范围”很有意思,三者似乎毫无关联,细细分剖,却是都跟“环境”有关。无论是环境对鱼的制约、鱼的被动;环境对狼的严酷、狼的主动;环境对人(学生)的“预设”、人(学生)的被主动(心理、暗示的作用),“环境”均为主题词。从这样的角度来作文,可以谈环境与人才成长中的主动与被动,也可以谈环境与人才成长中的主观与客观,等等。这样考生就有了在“含义的范围”导向下(一定的限制),自主发挥的较大的空间。

3.标题复兴

2006年以来,话题作文风光不再,而被其取代了的标题作文又重新回到高考作文的题型之中,并逐年与材料作文平分秋色。

2006年,“北京的符号”(北京)、“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盛极一时,有论者称,作文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和谐社会的风向标。2007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或者以话题为命题的标题作文第一次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打。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福建《季节》,四川《一步与一生》,天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江苏《怀想天空》,江西《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湖南《诗意地生活》,辽宁《我能》等等。命题作文,占据半壁江山。高考作文命题,2007年实为一大关节。2008年以来,则依然“维持”着这一命题走势,我将这一种命题态势评定为作文“本体”的回归。其特点是简约、明快、一目了然、干脆利落,用语文最约定俗成的话来讲,就叫做开门见山。

“话题”的昙花一现,固然有因其开放带来了套作、宿构弊端,但更为深层的问题是表面开放形制下隐含的严酷限制。孙绍振认为⑥,这个苗头在早期的话题作文中就有所表现:“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8年)强迫说谎的命题,这是主题开放性的异化。此类命题的核心价值为主流意识形态,主题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很快为投机的套题者提供了方便之门。“答案是多种多样的”(2000年)从题面上看来,各不相同的立意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就“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一主题,在全国数百万考生,又完全是一样的。还有“诚信”话题(2001年),人携七背囊:“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过渡,风起浪涌,须丢弃其一,方可安渡。人乃将“诚信”抛弃。此题形式上完全开放,实质上,道德价值却极其封闭。“诚信”是社会公德,不容挑战。意识形态隐性的封闭性,成为此类命题的致命伤。

而从作文教学的操作层面来讲,同样更为隐蔽的问题是对规范的主流作文写作样式的消解甚至颠覆。导致目前包括审题能力在内的规范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话题作文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视⑦。

这样说来,“话题”的告退,诚然理所当然了。

说到这里,算是对高考作文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提出了自认为最为纠结的一些问题,肯定极不详备,议论也可能会有失偏颇,但私意不在挑刺而在建设。思考、反思本身,就是建设的过程。唯愿透过检讨,厘清,补救,提升,把高考作文做得更好,以期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风向标。

注释:

①2010年5月,温家宝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当他走到学生书画研究会的桌前,哲学系大二女生李丹琳铺开宣纸,蘸墨写下“仰望星空”,赠送温家宝。温家宝挥毫相和,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仰望星空》也是温家宝创作的一首诗歌。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③鲁迅,《准风月谈·吃教》。

④章熊,《评分误差的调查及分析》,《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6期。

⑤薛涌,《美国的孩子与中国的孩子有何不同》,《美国教育的阶梯》,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⑥孙绍振,《关键词的多义性问题——2007年:命题作文的复兴》,《语文学习》2007年第7~8期。

⑦曹勇军,《“后话题时代”,我们怎么办》,《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标签:;  ;  ;  

高考作文评介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