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_王涛

王涛

四川新津县人民医院 儿科 (611430)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T细胞亚群以及B细胞CD19+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6月~2015年01月我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5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选取同时期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CRP、PCT、NEUT水平,统计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并进行临床对比。结果:实验组CRP、PCT、NEUT水平分别为(10.36±11.23)mg/L、(0.46±0.53)μg/ml、(8.12±1.22)×109,与对照组的(22.36±12.63)mg/L、(10.22±0.36)μg/ml、(14.21±3.21)×10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易混淆,容易引起误诊,临床鉴别时应结合病情观察、细胞免疫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对照研究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淋巴结、咽峡炎、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型淋巴细胞,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血嗜异凝集试验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容易造成漏诊、误诊[1]。本研究将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断、鉴别指标,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06月~2015年01月我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50例,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标准,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选取同时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女比例26:24,年龄6个月~3岁不等,平均(1.61±0.3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7:23,年龄6个月~3岁不等,平均(1.63±0.3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

1.2.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计数测定 准备IMAGE系列及其原装试剂盒(Beckon coulter公司提供),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降钙素原水平;应用UF-100分析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计数。

1.2.2血样采集及淋巴细胞测定 清晨空腹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2ml,肝素抗凝,2h内完成检测。取CD3-PC5,CD4-EITC,CD8-PE,CD19-PE鼠抗人荧光单克隆抗体各10μL,将其加入到50μL肝素抗凝血中,混匀,借助流式细胞仪计数,做好相关记录。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病例,CRP、PCT、NEUT水平,统计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并进行临床比较。

1.4数据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录入、处理与两组病例相关的资料,计量数据,t检验,以( ±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计数测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CRP、PCT、NEUT水平分别为(10.36±11.23)mg/L、(0.46±0.53)μg/ml、(8.12±1.22)×109,与对照组的(22.36±12.63)mg/L、(10.22±0.36)μg/ml、(14.21±3.21)×10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所致,一般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咽峡炎、淋巴结肿大,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不同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发病1~21d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可表现为幼稚型、不规则型、泡沫型),发病10~12d白细胞总数有所升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为对症性,部分患者能自愈,部分患者会合并肝功能损害,需临床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由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明显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当患者扁桃体上有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并伴有发热时,容易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CRP、PCT、NEU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进一步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明显特异性,临床鉴别难度大。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查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B细胞具有特异性受体CD21,是原发EBV感染的最初靶细胞,CD19+是B细胞表面的I型糖基化跨膜蛋白,其水平代表B细胞水平。

当机体免疫力正常时,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可杀灭感染B细胞,但当T细胞缺乏或T细胞功能不足时,B细胞可持续感染,不断增殖,最终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影响患者预后。由此可见,监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T细胞亚群、B细胞功能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相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CD3+、CD8+水平较高,CD4+、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B细胞CD19+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以上观点。

PCT是一种全身性细菌感染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C反应蛋白时肝脏细胞在IL-6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水平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型淋巴细胞又称为病毒细胞、刺激性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等,是母细胞化的淋巴细胞。外周血常规检查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可有淋巴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的现象。临床一般将异型淋巴细胞>10%的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点诊断指标[5]。异型淋巴细胞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指标,发病3d后,患者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开始增多,并于第2~3周时达到高峰,最高可达61%。需注意的是,当患者单次异型淋巴细胞<10%时,不能立即否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应对其进行反复多次检查。此外,临床医师应全面分析病情,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6]。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鉴别难度较大,容易引起误诊,临床鉴别时应反复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并结合病情观察、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宝权,张素侠,薛飞,等.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原因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9(12):287-288.

[2]童雷,吴国民,叶秀菊,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1,06(04):264-265.

[3]何逾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27):14-16.

[4]王伟伟,马国瑞.3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09(18):163-163.

[5]左富凤,崔旭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5例临床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27):6659-6660.

[6]冉亚林.92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09(13):1330-1331.

论文作者:王涛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4

标签:;  ;  ;  ;  ;  ;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_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