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潘公展先生记者观论文

浅析潘公展先生记者观论文

浅析潘公展先生记者观

董若涵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 民国时期曾担任过编辑主任、教授、教育局长的潘公展在《新闻记者的观点》和《报人当前的天职》文章中,阐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基本观点和素养。在潘公展看来,优秀的记者必须有自己客观公正的态度、写作能力、创造力和品德修养。现如今,国内媒体多样化的背景下,潘公展的记者观对培养记者有着重要启迪。

关键词: 潘公展;记者观;采写方法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干卿,号公展,吴兴(今湖州)人。潘公展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先后担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特约撰稿人。先后在《商报》、《申报》做要闻编辑。创办《晨报》,任社长。曾担任《申报》董事长,《商报》副董事长等。曾任中国公学校长、著有《罗素的哲学问题》等。

一、潘公展关于如何做好记者的论述

(一)记者的态度和条件

在潘公展的思想中,他认为记者就应该保持自己的真实客观原则,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潘先生提出了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公平的态度。潘先生认为写一篇新闻,是写给所有人读的,有不同种族阶级,宗教,政党等等的差别。原来日报差不多是一个平民大学,不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学各种时事的知识。一种日报的势力越大,则该报的新闻记者所负的责任越重。他写的新闻必须公平,人人能懂。因为一个问题总有多方面讨论,写一篇新闻,只要写的事实清楚,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所以,新闻记者不可以掉以轻心,处处公正。反观当今社会,作为记者,也应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新闻。

第二,潘先生认为,记者需站在客观地位,换句话说,需站在所写新闻之外,不受新闻中间人物拘束,虽然写一篇新闻也不妨寄托笔者个性,但新闻和社论中间的界限不应该破除。报纸的社论不免带有主观性,但也必须于相当范围内保持客观态度,尤其新闻稿件的制作。一些印象派记者,按照现在的话叫记者评论,他们所写的新闻也不免带主观色彩,但是这些见解是出于第三者的主观,将人物活动一一摄影映演而从旁加以说明,实际上仍是客观。

第三,潘先生认为记者还应有良好的风味,记者的观念要纯正,避免“小家气”的批评;记者的态度要诚实,不可以用过分言语来耸人听闻,引发不必要的民众情绪。最好一篇稿子要写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其次就是记者要有创作能力,对于同一事情,每个人的观察其实并不相同,每个人描写角度也不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要懂得如何写作,这些也是有方法可循,但是新闻的出色大多是记者个人创作力,正所谓“大匠能教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同一人物,同一实情,一般的记者能够整理出一篇合格的新闻,但是优秀的记者会用新方法描写,自然受大家推崇,因为他字里行间都含有唱作的妙味,不落凡尘。

(二)记者的文字创造力离不开采写能力

(1)俯察:一件事情分为“事前、事际、事后”的三大段,其间当然有因果关系。先写事前的酝酿,其次写当时的实况,最后写事后的观察。按时间前后顺序的叙事,现在说的时间顺序就是用俯察法。

1.空间观察法

局部观察法:第一,凸聚——这种写法,是要求记者的观点集中,始终不移,拿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精神必须贯注一点,使其有轻重浓淡之分;第二,脔尝——凸聚法是把全体归纳到一个主要的部分,就用力写这一部分,不问这部分是否是全观中最重要的,既要采用此法,就要割舍其他部分。

潘先生认为在时间观察法中有三种观察法。

全观察法:第一,鸟瞰——简单来说就是像我们在看从高处拍下来的西湖全景,这种写法主要是做到提纲挈领,给读者留下整体印象;第二,类括——需要先把一件事情的各个部分详细观察,再综合起来,得到一个整体概念。比如春晚的主会场和各个分会场的盛况如何,需要观察各部分和其间相互的关系,要求分类缜密而正确;第三,步移——步移法与类括法又不同。类括法是局部观察之后要综合起来,步移法却是随时随地根据目光所及,直到写完为止,同时注意层次分明。

早期的矿业因市场行情低迷、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综合利用意识淡薄,大量的有价元素及非金属矿被遗弃于尾矿中。通过选矿工艺技术升级或尾矿再选回收有价元素与有用矿物,其经济效益明显,也是尾矿资源化和减量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省去了二次抹灰工序,避免了大面积抹灰容易出现的空鼓、脱落,施工质量好,不仅节约材料,而且节省工期,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且十分独特的环节。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太成熟”的马克思,和一个“日臻完善”的世界观体系。同时,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已经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对今天,尤其是青年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2.时间观察法

潘公展先生认为在空间观察法中宏观上应该有两种观察法:全观察法和局部观察法。

一名好记者想要始终立于客观的地位,写作文字充满创作力。潘先生认为需要运用以下方法。

2.1.6 稳定性试验 取KC粉末0.30 g,精密称定,按照“2.1.3”项下方法制备试品溶液,室温放置,分别于0、4、8、12、16、20、24 h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记录峰面积,金丝桃苷、朝藿定B、朝藿定A、朝藿定C、淫羊藿苷、木犀草素、槲皮素、川陈皮素、山柰酚、宝藿苷I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0.15%、0.58%、0.32%、1.11%、0.98%、1.58%、0.55%、0.68%、1.03%、0.2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24 h内稳定。

(2)仰观:先写事后,再写事际,然后写事前,称为仰观。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倒叙,引人入胜的去了解事情,称为仰观法。

随着我国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经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对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广大优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直接影响到中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否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质量,因此,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职院校的挑战之一。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对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平视:先写事际,然后写事前和事后,这是先确定写好当前的事实,才能有机会补写因果,称为平视。

二、历史评价及总结

在潘公展先生看来,记者在自己的新闻事业上首先应该有着责任、态度、品行端正的必要素养,之后才可以去谈业务能力。什么样的记者才是优秀的记者,怎么成为优秀的记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处。在自己的生平经历中,也是在努力做自己秉持的记者观。他把自己的经历和做一名记者的见解也通过文字留给了后人,这些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揣摩,对当今的记者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公展.报人当前的天职[J].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2 (1).

[2]潘公展.本校一周年[J].中国新专校刊第二期.

[3]黄天鹏.新闻名论集[M].上海联合书店,1929.

[4]陶百川,季灏.潘公展先生言论集[M].出版社不详.

作者简介: 董若涵(1995.02-),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研究生在读,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标签:;  ;  ;  ;  

浅析潘公展先生记者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