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心内科 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目的 研究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抽签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人数相同,均为50例,参照组患者患者采取普通护理干预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以及自主循环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时间,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环时间。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采取的科学管理性护理干预在心率恢复时间(3.1±1.9),自主呼吸时间(32.2±15.8),自主循环时间(43.1±18.9)方面均优于参照组患者心率恢复时间(5.6±2.1),自主呼吸时间(156.2±18.8),自主循环时间(109.1±22.7),数据结果经过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科学性管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时间,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环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患者;护理干预;体会
恶性心律失常是有患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病症的患者,心律失常患者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要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治疗。因此,这是属于患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之一。处于恶性心律失常阶段的患者,基本上是治愈不了的。这是最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心脏起博器是物理疗法典型产品,是在临床上与创伤手术结合治疗目前最有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植入心脏起博器的患者,心脏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在心脏起博器的帮助下,患者的心律异常是随时得到调整,确保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无恙。恶性心律失常一般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其最严重的表现是猝死。绝大多数恶性心律失常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少数特殊类型可为原发,且发生率不高。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100例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抽签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人数相同,均为50例,参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34至6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2±1.5)岁,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8至6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5±2.1)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100例患者,均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资料不产生统计学意义。
1.2一般方法
参照组患者患者采取普通护理干预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以及自主循环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数据记录。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数据为两组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时间,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环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时间,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环时间等统计数据输入SPSS19.0数据计算系统中进行数据计算,两组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时间,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环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记录,数据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检验,若两组患者数据P>0.05,则数据没有产生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两组患者数据产生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采取的科学管理性护理干预在心率恢复时间(3.1±1.9),自主呼吸时间(32.2±15.8),自主循环时间(43.1±18.9)方面均优于参照组患者心率恢复时间(5.6±2.1),自主呼吸时间(56.2±18.8),自主循环时间(109.1±22.7),数据结果经过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恶性心律失常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它是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质分类的一类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1-5]。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1)冲动起源异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不齐;D、窦性停搏;E、窦房阻滞。②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冲动传导异常 ①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②心脏传导阻滞: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3)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异位心律、反复心律、并行心律 临床上,心律失常可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率极高,心律失常的出现,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采取的科学管理性护理干预在心率恢复时间(3.1±1.9),自主呼吸时间(32.2±15.8),自主循环时间(43.1±18.9)方面均优于参照组患者心率恢复时间(5.6±2.1),自主呼吸时间(56.2±18.8),自主循环时间(109.1±22.7),数据结果经过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与王敏珠,连焕鸣,戴红英[6]等人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科学性管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时间,自主呼吸以及自主循环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琼英.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43-245.
[2]周利,张婷,刘思等.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0):1-3,10.
[3]丁岚,魏春霞,余其凤等.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4(32):7276-7276.
[4]李宏,蔡瑜.护理干预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5(5):92-93.
[5]张秋艳.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6):751-753.
[6]王敏珠,连焕鸣,戴红英等.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8):47-49.
论文作者:唐秋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时间论文; 自主论文; 心脏论文; 心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