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劳动力转移假说的理论分析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1996/2006_异质性论文

异质劳动力转移假说的理论分析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1996/2006_异质性论文

异质性劳动力转移假说的理论分析及其中国的实证检验:1996~2006,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说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劳动力的流动确实是具有差异性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是人员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即人力资本在产业之间再配置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因各地农业经济的特征不同而有着差异。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同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在沿海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比内陆西部地区更为重要。而内陆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低层次的经济结构限制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这种地区间人力资本作用的不同,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这两个地区的农业产出以及农业工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陆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的作用将不断加强,因此劳动力转移也将对西部省份的农村经济带来更强的不利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不论是沿海东部地区还是内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很有可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农业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持续上升的农业工资也会使工农的贸易条件恶化,这些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进一步的限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本文认为:

1.根据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一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需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推动,而非农产业的增长需要有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那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就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环境。同时,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农村人口的收入也会持续增加,形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就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最后促使国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成一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处于发展中经济的一个长期趋势。目前,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这些劳动力的转移也将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因此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2.劳动力的转移之所以会给地区经济带来了矛盾性的后果,是因为转移劳动力和滞留劳动力存在着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要尽力填补转移劳动力与滞留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的沟壑,加大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素质。正如舒尔茨所认为的,农民福利低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人口质量低和劳动力以外其他要素(资金、技术、信息等)的供给不足。农民完全有可能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下,实现尽可能高的产出。但是,其前提条件是,要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流入农业部门的宏观条件。如果现实的经济运行不是这样,这不能归咎于农业劳动力过剩,而是由于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阻碍了生产要素流向农业部门,妨碍了农民的经营自由以及经济理性的实现(许经勇,2007)。

标签:;  ;  ;  

异质劳动力转移假说的理论分析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1996/2006_异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