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范景海,蒋丽萍

缺血性中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范景海,蒋丽萍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缺 血性中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显著性比较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医综合治疗采用辨证论治、中药外用、针刺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中风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逆转脑损伤,改善预后。中医学将缺血性脑中风归于“中风”、“卒中”、“偏枯”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协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治宜益气通络、活血化瘀[1]。应用中医综合治疗,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已于多年临床实践中被反复验证。现对具体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缺 血性中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4.5±2.5)岁;其中脑血栓19例,脑栓塞10例,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6例,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6例,小中风4例。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3.5±3.5)岁;其中脑血栓20例,脑栓塞9例,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4例,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7例,小中风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相对均衡,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脑保护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 及康复治疗。

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治疗,辩证治疗,风痰瘀阻证治以化痰通络汤;痰热腑实证采用星蒌承气 汤;痰热内闭证予清心宣窍汤;痰湿蒙神证给予清醒 涤痰汤;气虚血瘀证以益气化瘀汤治疗;阴虚风动证 则用育阴熄风汤治疗[2]。

中药静脉滴注 急性期患者将200mg血栓通注射液注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600mg葛根素注射液注入25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合均匀后,均行静脉滴注,1次/d;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给予其他对症治疗,但不使用抗凝、溶栓、降纤、抗血小板等西药治疗。

针灸推拿 给予针灸推拿配合康复治疗。①针灸1次/d,主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配穴取委中、极泉、尺泽。②推拿1次/d,1h/次。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推拿,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颈部斜方肌与相关的膀胱经、督脉、三焦经、大肠经;用手指推拿患者肩颈部肌肉与哑门、天柱、肩井、风池、廉泉等穴;用手指按揉患者头面部肌肉与囟会、百会、太阳、印堂、人中等穴。对患者背腰部进行推拿,用掌跟或手指按揉患者背腰部的竖脊肌、脊柱、腰方肌与相关的膀胱经、督脉等[3];对患者下肢进行推拿,用手指揉按患侧下肢肌肉与足三里、血海、涌泉、委中等穴;对患者上肢进行推拿,用手指揉按患侧上肢肌肉的曲泽、天府、外关、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对患者胸部进行推拿,揉按患者胸腹部肌肉与玉堂、华盖、中脘、膻中、气海、天枢等。③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康复治疗,持续4周为1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对比分析。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患者数据达到91%~100%为基本痊愈;46% ~90%为显著进步;18%~46%为进步;低于17%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和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 ) 表示和行 t 检验。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组45例患者中,基本痊愈28例(62.22%),显著进步10例(22.22%),进步4例(8.89%),无效3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45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4例(31.11%),显著进步9例(20.00%),进步5例(11.11%),无效17例(37.78%),总有效率为62.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7.68±3.46)分,治疗后为(2.48±2.36)分;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7.58±3.28)分,治疗后为(4.39±2.01)分。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显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药干预中风历史悠久,中风病病位在脑髓血脉,并可引起全身多个脏腑的功能紊乱。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气血内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脏腑明阳失街;标实为痰浊、瘀血、邪热、肝风等肆虐,致使气血逆乱;上盛为肝阳暴张,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挟痰浊痹血上冲犯脑;下虚为肾精不足,肾阴亏耗。除传统的辨证论治汤剂外,近些年还新兴起中药注射剂,而针灸、推拿、泡洗亦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另外中医综合疗法能针对复杂的病因病理进行整合调治,且简廉宜行,疗效可靠。将这些疗法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进而达到降低致残率、致死率,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生存质量的理想效果,中医综合疗法较之现代医学的临床优势便由此凸显[4]。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中医综合方案对全面掌握早期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病理机制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中风经中药静脉滴注、针灸推拿、益气活血通络汤综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脑血流量显著增加、微循环明显改善,中医综合疗法的确切疗效得以验证,其可行性及有效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丁红战, 杨满菊.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 2001, 16(4):38-40.

[2]肖平.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3,(6):116-117.

[3]陈永富,杨志波,秦英科,施云军.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临床观察与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5期):152-153.

[4]胡建军. 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5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 2014(7):113-114.

论文作者:范景海,蒋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缺血性中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范景海,蒋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