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教材的语法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法论文,新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
几十年来国际外语教学界对语法教学的认识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过程。语法翻译法把精读为主,强调规则,着重分析的语法教学当成外语教学的同义词。50~60年代听说法统一天下,句型操练式的语法教学被视为模式。70年代中期出现的交际法认为课程大纲的中心是功能而不是语法结构,学生能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自然习得语法,语法教学遭到贬黜。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人们发现学习者语言质量下降,开始重新考虑语法教学应有的地位。语法教学似有.“东山再起”之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回归并不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杀回老家”式的凯旋,而是反思基础上的进步。日臻完善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摆脱了早期的偏激,吸取各派之长,主张形式和意义的结合达到交际的目的。笔者以为,这种进步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
回顾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不管是语法翻译法的统治,或是听说法的运用,还是交际法概念的引进,语法教学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占中心地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考试着重考查语法知识,指挥棒的影响使语法教学走进了死胡同。2.大多数英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交际意识和水平不高。80年代交际法的引进,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缺少实用价值,对教师语言观和外语习得观的改变作用不大。3.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句型加课文的编排方法,注重形式,忽视意义的表达,为突出语法教学提供了教材。所有这一切束缚了外语教学前进的步伐。
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正式使用,标志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走上把国际语言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新教材突出语言的使用,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对提高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起了积极作用。更可喜的是,广大教师的语言观改进了,交际意识增强了。这一点,正是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是:在新教材实践中,产生了新的认识问题。例如,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JEFC课堂上通过听听、说说或做做能用简单英语描述家庭、学校或日常生活。因此,语法教学是可有可无的,条条框框会束缚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多的教师仍习惯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深信此举对考试产生的效果。他们认为动作和表演只适用于简单英语,对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能促进教材中有难度的语法知识的学习,特别是SEFC中的语法点的学习,持怀疑态度。以上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把语法教学和交际活动放在对立的位置。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出于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愿望,正在努力探索。但对于如何利用交际活动进行新教材的语法教学以及如何通过语法教学增强交际能力,缺乏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阐述笔者对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关系的认识,探讨新教材语法教学的教学原则,并结合新教材举例说明语法教学的课堂技巧。
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
JEFC和SEFC对学生提出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运用所学英语基础知识,通过听说读写活动,表达思想,进行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交流,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培养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接受。
交际能力是一个由多种能力合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语言能力就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的是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规则,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正确的句子。
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法能力上。语法能力就是对遣词造句规则的掌握。语法能力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创造口头或书面的话语。
如果说在JEFC的最初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表示Open the door,进行理解的输入,但随着教材深度的增加,学生理解力的增强,语法能力在理解性输入中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显示。语法能力能帮助学生在释码过程中处理句子结构,获得命题,建立意义。例如,SEFC,Book I.Unit 20中多次出现带有whose的定语从句。学生掌握了以前学过的定语从句和物主代词的知识,就能从The boss in whose depart ment Mr King worked had heard about the ac-cident,这个以前没见过的结构形式中推出三个命题:那个头头负责一个工作部分;金先生在那个头头的部门工作;那个头头听说发生了事故。把这三个命题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建立起句子的意义:金先生工作部门的头头听到了发生的事故。
语法能力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输出语言的编码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意图转换成一定的语言结构。例如,学生对SEFC,Book I,Unit 20中带有whose的定语从句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义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并经过听说读写的练习,那么在交际或模拟交际的情景中完全有可能输出下列话语:
A:Do you know the boy whose leg got hurt yesterday?
B:No,But I've heard of him several times
A: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then.
B:His name is Li Tong Ming,They say he's a very good student,whose English is the best in the class.
A:But Dr Wang,in whose hospital he is staying,said thathisleg was badly hurt.
B:Hou did you know it?
A:A friend whose father works in the same hospital told methat.
以上二例说明语法能力在释码和编码过程中能帮助学习者获得理解输入和理解输出。能使学习者达到准确,并在运用过程中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准确和流利的协调统一,促进交际的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语法能力并不是交际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际能力是指在语篇水平上恰当地使用语言知识或技能获取或表达信息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等其他方面。如果排斥语法能力的培养,将会造成学生输出语言的破碎不全,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如果以语法能力来代替交际能力,否认其他因素在培养交际能力中的积极作用,就会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就会使新教材失去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价值。
如果用几句话来归纳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应该是: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但无法代替交际能力,更不能排斥交际能力。语法能力是语法规则的知识体系,是静态的封闭的。交际能力是运用所有语言资源表达概念进行交流的创造性能力,是动态的开放的。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是“知”和“做”的关系。各种形式的有目的的活动为获得语法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而语法能力的获得能促进交际活动的进行,为培养和发展交际能力服务。
语法教学的原则
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决定了新教材语法教学的原则,主要为以下两点。
一、新教材语法教学设计的活动必须达到“知”和“做”的相互促进和转化。
在讨论“知”和“做”的相互关系前,首先要区别两种不同概念的“做”。第一种“做”强调句型操练,主张模仿、替换,也有对话、阅读等活动,有一定情景。但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记忆形式、理解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这种“做”强调的是准确性。第二种“做”强调把语言的形式及意义和语言的社会功能、文化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语言的交际活动。这种“做”重视语言的流畅。听说法的“做”属于第一种,而交际语言教学则强调两种“做”的结合,这正是其优越性所在。
明确了我们所主张的“做”的概念,就可以讨论“知”和“做”的相互促进和转化了。
首先,要通过“做”获得“知”。
新教材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如JEFC中Listen,Read and act,Read and say和SEFC中的Dialogue,和Reading等。这些都是“做”。这些活动有目的地把新的语法知识置于饶有趣味的情景中吸引学生,让他们按要求完成各种“做”,接触和了解新语法点的结构及所表达的意义,再通过Language study,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出规则,提高语法意识,从而达到“知”。
其次,要让“知”为“做”服务。
听说法以学生达到形式的准确掌握规则为目的。学生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表达真实的思想,进行交流,就不去管它了。新教材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他们学会用语言“做”事,完成交际的情景,所以,提供了“知”为“做”服务的语言环境。例如,SEFC Book I,Unit 2先是介绍了"DOS"和"DONT'S"然后让学生用这两种结构表示Or-ders和Requests,通过Pair work把学生实验室的规则一一表达出来。这种“做”的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中学真实情景。而Workbook则让学生听电话录音,然后按要求“做”事。这样,“知”为“做”服务,得到充分体现。
二、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法教学不应该在孤立的句子中就事论事地进行,而应该在交际活动的框架内把零碎的语法点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起来。为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含有语法点的活动,使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中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学习,使语言形式和语义概念、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及连贯的上下文语篇紧密联结在一起。怎样把语法点和交际性的语境结合起来,这正是英语教师们感到没有把握的。
美国的Celce-Murcia和Hilles(1988)提出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们首先指出:“语法或者说结构是和语言的其他三个要素同时存在的:社会要素、语义要素和语篇要素。”她们认为:由于这些要素“都和结构要素发生作用”,因此语法教学应“促成结构和语言这三要素可中的一个相结合——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对应、结构和语义的对应及结构和语篇的对应”。
在结构——社会功能的对应中,特定的语法结构能表达特定交际环境中特定双方的社会关系,能以得体性来体现社会功能。这样,积极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活动(如:短剧、角色扮演)对于教学那些特别适用于表达社会因素的结构是非常有用的。
另一方面,限量词、方向性介词,表示逻辑可能性的情态词、时间表示法、Yes/No Questions等就需要通过有结构——意义对应关系的活动来学习。学生通过演示、图片、表格、听力练习(如listen and say,listen and an-swer.listen and draw)等活动对语言环境作出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处于上下文情景中的结构的意义上。
最后,结构一语篇对应关系体现于围绕课文进行的表达指称形式、替代、连词、省略、粘连、间接引语等语篇特征的活动中。任务性活动,模拟性作文(口头或笔头)、讲故事、完形练习等都是非常有效的。
对以上三种对应关系的认识能帮助我们获得在交际性的语境中在语篇的层次上进行语法教学活动的技巧。而这些活动对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都是适用的。
几个实例
“知”和“做”互相促进的原则和寓语法点于交际性环境中的原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在语法教学中的体现。新教材为我们实践以上原则提供了语言资源和课堂技巧。透明教学法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举几个例子略作说明。
例一:图片对语法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利用图片可以进行pairwork,group work,dia-logue等多项活动。J3,L15的图片The manupstairs适用于五步教学法中的Practice。学生对过去进行时was(were)+doing的形式已经有所“知”。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启发他们想象图中的情景,把“知”变成更高层次的“做”。这种“做”可以是Pair work,进行问答练习:
A:What was the man upstairs doing?
B:He was standing in his room.
A:Where was he standing in the room?
B:He was standing by the window.
A:Was he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B:Yes,he was.
A:Who was he looking at then?
B:He was looking at some people in the park.
A:What were the boys doing?
B:They were playing football.
A:Was a boy flying a kite in the park?
B:Yes,he was.
A:Whom was he flying it with?
B:He was flying it with two girls.
(…)
另一种活动方式可以是对图片的描述:
Look at the man upstairs in the picture,One day he wasstanding in his room in a tall building in the city of Moscow.He was stand-ing by the window and looking out of it.He sawmany children and some other people in the park.Some boyswere playing football.A boy was flying a kite and two girlswere run-ning with him…
就这样,一幅公园的景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图片的问答或描述,学生练习了过去进行时,做到了结构和意义的结合。
例二:有些教师认为游戏只适用于小学生,对于初中生,特别是高中生,就不一定有效。这种看法只能说明有些教师还没有真正尝到游戏这种活动的甜头。事实上,经过精心准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游戏能成功地进行语法点的教学。
下面这个游戏可用于小组或大组活动。目的是复习所有学过的时态和语态。指定一个学生为游戏的一方(可以轮流担任),组内其他所有的学生为另一方。游戏的规则是指定的那个学生必须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所有问题,如果用yes或no来回答,就算失败。而其他同学则要快速地问各种问题,诱使被问的同学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回答yes或no。我们假定Li Tong hua为一方,其他同学为另一方。游戏可以这样进行:
S:Are you ready to answer our questions?
L:I am ready.
S:Can we have a talk now?
L:Why not?
S:I know you like English?
L: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S:Can you help me with my English?
L:I'm glad to.
S:Really?So good.
L:Sure.
S: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three years,haven't you.
L:I have.
S:Do you often do your English homework at home?
L:Very often.
S:Did you do it at home yesterday evening?
L:I was watching a football match on TV.
S:Then,what about your homework?
L:It had been finished by that time.
S:Did Shanghai Football Team win?
L:It did.
S:Hooray!It's my favourite team.And yours?
L:I don't think so.I like Beijing Football Team best of all.
(…)
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加,游戏继续进行,直到回答者一不留神说出yes或no。
在这种比较真实的交际中学生复习了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疑问句及回答。而一些特殊的形式,如Why not?Really?So good.Sure.Hooray!I know you like English? (陈述句表示问题),Can you…?(不用Could you…?)等显示了同学之间的亲密,体现了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对应关系。
新教材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使先进语言教学理论和中国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条件和机会。笔者以为,搞好新教材的语法教学,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定能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