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张凤涛[1]2012年在《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多年来,纺织业为满足国内需求、扩大就业、解决“叁农”问题、平衡外汇收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强大的比较优势。所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决定整个行业发展的命运。由此可见,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分析和思考。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等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主要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一些基本的概念与原理,研究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集群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作进一步探索。在实证分析方面,着重利用相关理论进行了定性分析,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识别、产业集群竞争力、风险及升级进行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引言。主要分析本论文选题依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阐述论文写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研究。主要对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和回顾。阐述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性质、分类、形成和发展条件、作用等基本认识。综述不同学派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观点及研究现状。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性质、来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第二章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概述。对中国纺织工业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机遇,对中印两国纺织业进行比较,最后,分析了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背景、趋向及区域布局。第叁章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分析。首先分析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特色、作用和优势,其次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两种主要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识别,并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阐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内涵,分析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和风险,提出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集群进行升级,并实证分析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风险和升级,最后提出促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结论。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彭羽[2]2010年在《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传统支柱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保证国家外汇储备、促进农业和其他工业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4月,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更是体现了纺织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近叁十年来,国际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纺织工业作为全球竞争性较充分的产业,对其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由于操作简便、国际可比等优点,国内外学者侧重于应用“进出口数据法”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实证分析方法的一个最大不足在于只能评价产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对于产业发展、运行效率和盈利水平等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能作出有效的评价。事实上,仅运用“进出口数据法”对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通常会得出竞争力强大的结论,这种评价结果显然不够准确和有失偏颇。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出发,结合“进出口数据法”、“生产率法”和“利润率法”等叁种评价方法,分别从产业的市场占有能力、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等叁个方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通过对纺织工业及其各部门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市场占有能力较强,但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低下。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供大于求、国外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国内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及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等新的历史背景下,这种以市场占有能力不断增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显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本文从竞争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竞争力的所有制结构叁个方面解释了造成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现状的主要原因。从竞争力的要素投入结构来看。对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过度依赖,导致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停留在低水平的产能扩张状态,并形成市场占有能力不断提升而盈利水平改善不明显的矛盾局面。实证分析表明,普通劳动力要素仍然是决定中国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不断增强的主要贡献因素;而以R&D投入和人力资本为代表的高级要素的投入,虽然对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的影响不显着,但它们对该行业的盈利水平产生较强的正面影响。这表明,通过增加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手段,积极培育稀缺要素和高级要素,将显着提升中国纺织工业的盈利水平。从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来看。中国纺织工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竞争主体,产业集中度偏低,这种分散式的、原子能式的产业组织结构,无法充分发挥行业规模经济优势,最终导致大、中、小型纺织工业企业竞争力倒挂,即中小型纺织工业企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很强,但它们的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较差,而大型纺织工业企业虽然具备较高的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但其市场占有能力不强。同时,通过产业利润率、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等指标,对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竞争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相关性显着,产业竞争力(盈利水平指标)与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呈正相关,即产业集中度越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产业竞争力就越强,反之亦然。从竞争力的所有制结构来看。近年来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明显逊色于其他类型企业,尽管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在逐年下降,但其出口市场占有率依然明显偏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发现,叁资企业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叁资企业的出口占全行业出口的比重达1/3,具备较强的市场占有能力,但其生产运营效率明显低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盈利水平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这与预想存在较大差距。在对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外资对纺织工业竞争力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市场占有能力的贡献,其对产业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的贡献较小。因此,从总体上说,外资进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较强,但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低下的现状。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竞争力的部门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对策。首先,在剖析纺织工业各部门竞争力表现差异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各部门的发展情况,提出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其次,针对纺织工业要素投入结构低级化的现状,提出扩大资本积累,减少低级重复投资;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促进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以建立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再次,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规范进入退出壁垒,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最后,从所有制结构角度,应继续推进纺织工业国有企业改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改变引进外资方式,提高引进外资效益。

赵绪福[3]2006年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农业纺织原料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产量巨大,主要包括棉花、麻类、毛类和蚕茧。它们既是农业中的主要经济产品,也是纺织工业中天然纤维的来源,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纺织品配额取消,中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化学纤维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替代性同益增强,这些新形势和环境变化为我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等为基础,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基本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产业链视域下研究中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本文首先在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对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阐述其结构和不同形念,形成关于产业链研究的基本分析架构。在对农业纺织原料及纺织纤维进行区别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纺织原料的技术经济流程,给出了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概念和结构,并对互相联系着的天然纤维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和化纤产业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为对产业链的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把握,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进行了全面分析:一是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即分别对农业纺织原料的生产、初加工、流通和贸易、纺织加工、服装加工、纺织品服装的商贸和消费等进行考察,了解其产业活动内容、产业主体、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二是对产业链的各种流程形态进行分析。即从整链的角度考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分析各种流程形态的涵义、特征、在各环节的分布和运行状况,归纳出产业链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 在分环节和分形态讨论的基础上,文章对我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实际运行绩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考察了化纤产业链的发展与现状,说明其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影响。文章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其演变过程和结构形态的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针对我国产业链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产业链优化的概念,并阐述其优化内容和途径。根据当前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提出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对一系列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技术经济流程进行了全程考察,将农业纺织原料和天然纤维进行区分,并与初加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技术转换系数,给出了产业链中比较系统的可用数据;二是计算出物流在各环节的数量分布,揭示出物流的性状和数量变化特征,以及物

孙江永[4]2010年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纺织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十几年,中国的纺织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纺织品产出和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的纺织纤维、纱、布等纺织业主要产品在最近十几年的产出增长以及出口增长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快得多。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纺织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外资在中国纺织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外资对中国纺织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从纺织业外资在中国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纺织业外资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纺织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纺织业外资对就业的影响、纺织业外资对出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港澳台外资和其他来源地外资在中国地区分布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港澳台外资和其他来源地外资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本文对中国纺织业31个省份1999-2006年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同类企业间的聚集效应和外资企业整体的示范效应是纺织业FDI在中国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制度因素也显着影响着纺织业FDI的区位选择。劳动力成本对港澳台FDI影响显着。土地使用成本越高越不利于纺织业的外商投资。东部沿海地区第叁产业的发展抑制了其他来源地的纺织业FDI,中西部地区第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其他来源地的纺织业FDI。劳动力素质和研发环境对纺织业FDI进入的影响也因地区而异。本文对外资挤入挤出效应的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挤出效应可能受外资来源地的影响,也可能受东道国地区差异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对31个地区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印证了理论分析结论。中国纺织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整体对该行业的国内资本形成不存在挤入效应,但是分来源地、分地区的进一步经验分析则得到更丰富的结论。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在中国的东部地区都表现出挤入效应,在西部地区表现出挤出效应,在中部地区挤入挤出效应不显着。在东部地区,港澳台外资的挤入效应小于其他来源地外资的挤入效应。在西部地区,港澳台外资的挤出效应小于其他来源地外资的挤出效应。以广东、江苏、山东等9省份1997-2006年非均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均衡面板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本文考察了纺织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溢出效应的渠道。估计结果表明,不论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衡量溢出效应还是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溢出效应,水平溢出都是纺织业外资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当地纺织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市场化进程对外资企业的水平溢出会产生影响。垂直关联只对纺织业内资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有影响,对纺织业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着。后向关联促进了纺织业内资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前向关联则对纺织业内资企业全员劳动生率的影响是负的。垂直溢出对纺织业内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还受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在纺织业外资的就业效应一章,我们考察了纺织业外资的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这一部分选择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广义矩估计两种估计方法对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纺织业就业的贡献来自于其直接就业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纺织业就业的间接影响是消极的。外资通过挤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阻碍了纺织业的就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地区的就业效应存在差异,外资降低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纺织业就业,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就业。不同来源地外资的间接就业效应也有差异,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港澳台外资都通过挤出效应阻碍了纺织业就业,其他来源地外资长期内通过广延就业效应增加了纺织业就业。最后对纺织业外资出口效应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直接影响在短期内不显着,长期内显着。港澳台外资对纺织业出口的直接影响在短期内显着,但是长期内不显着。其他来源地外资在长期内促进了纺织业的出口,长期内通过竞争效应对纺织业出口产生了负的影响,通过制度变迁效应产生了正的影响。进一步对纺织业国有企业出口的研究表明,外资没有对纺织业国有企业的出口产生影响。本文的经验研究结论表明以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在吸引外资方面产业支持和产业替代分别产生的影响,在外资对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方面进一步准确划分产业关联和行业竞争的作用,在外资就业效应方面外资对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等。

张沛[5]2012年在《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低碳技术优势,以保护世界环境的名义提出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尽管遭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碳关税必将成为发达国家制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具有明显的高能耗和高碳排特征,而且主要出口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碳关税一旦开征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认为,碳关税主要是通过成本控制机制、需求控制机制和创新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出口贸易抑制效应、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出口创新促进效应和出口流向转移效应等影响。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高能耗、高排放和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因此,碳关税实施后,高额的碳关税、低碳技术成本和碳标签、碳认证等相关销售成本的增加都将大大提升产品出口成本,从而削弱中国现有的成本优势,致使出口额明显下降;而且随着碳关税壁垒扩散效应的显现,从短期静态来看必将削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甚至大大增加中小纺织企业的关停风险。但从长期动态来看,若应对得当,其倒逼机制将形成低碳技术创新增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对外投资扩大效应,进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测算碳关税及其他主要相关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与CO2排放强度之间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CO2排放强度越高,碳关税的实施强度也将越高,产品出口额降低幅度就越大;同时产品出口额与劳动力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将严重影响产品出口竞争力;产品出口额与固定资产投入之间则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而产品出口额与R&D投入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当前中国出口产品大部分属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产品,科技贡献度低。利用进出口数据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及碳关税实施后可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形成影响和威胁的十五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表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却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出口竞争力下滑的隐患;同时发展中国家里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和越南的出口竞争力则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服装出口方面;整个发达国家除意大利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外,其他国家都明显的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但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相对较高,美国则在十五个国家中位居末位。但随着碳关税的开征,目前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出口竞争力。通过建立“纺织服装低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低碳出口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显示:从成本优势角度看,随着中国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与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明显下降,同时中国人民币持续升值而主要竞争对手国则货币贬值趋势明显;但由于中国有着较完整、先进的产业链和覆盖面广的产业集群,近年来中国内需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因而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有所下降,但并没消失,尤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从低碳与创新优势角度看,发达国家的人才与研发优势决定了其在纺织与低碳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并牢牢占领着全球价值链中低碳排和高附加值环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纺织与低碳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则以时尚的设计和卓越的品牌运营能力获取高额利润,因此,碳关税实施将有利于增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中国低碳创新优势虽比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各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看,中国同样是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及行业和企业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有效。面对碳关税,为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方略:从国际层面上,中国应当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时,坚持主张“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结成“反碳关税联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并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从产业层面上,应着力于低碳创新优势的提升,在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占低碳市场竞争制高点;积极打造自主优势品牌,加速品牌国际化,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链相耦合,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创意化发展;实施规避碳关税的出口与对外投资战略。从企业层面上,则应以碳足迹为导向,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从研发设计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流程环节中,通过实施全过程的低碳化管理,打造低碳企业价值链。最后,从政府的国内政策层面上,应当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并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理念,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实现对中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从而提高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

潘慧明[6]2006年在《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文中认为纺织业一直就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年来,我国纺织业为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就业、解决“叁农”问题、平衡外汇收支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强大的比较优势,也是加入WTO后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所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产区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基地形成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些地区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我国政府和企业界高度重视集群现象,也加大了对集群研究的力度。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兴起是在国民经济从温饱型走向小康的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缺陷,如生产起点不高,职工以农村劳动力为主,技术素质普遍不高,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弱,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缺乏品牌文化等。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外部挑战,比如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消费需求的转移,国际化跨国资本的进入等等,使集群内本土企业的弱点进一步显现;从集群内部来看,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增长缓慢,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大路货产品过剩,缺乏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另外,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集群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难免会陷入衰退。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有些已出现了萎缩现象,值得关注。如何培育、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如何构建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有何特征,如何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升级改造,如何规避其风险,如何构建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如何使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因此,对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进行研究不仅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 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本章对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形成的条件。 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关理论概述。在对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集群竞争力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章归纳总结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形成机理;对两种典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俞亦政[7]2005年在《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水污染是纺织工业最大的环保问题,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纺织行业水环境防治工作重点和发展态势,有效解决中国加入WTO后纺织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问题,保证我国纺织工业继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同时也为制订《“十一.五”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2003年8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设立了“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度软科学研究专题计划,项目编号:0300407001)。为此,本论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确定了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本课题采用纺织科学技术与现代经济学、现代法学、现代环境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手段,对纺织技术经济发展和纺织环境综合治理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广泛查询资料文献,并通过座谈会、问卷、走访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意见,来采集补充基础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和研究。经过二年的努力,现完成了《中国纺织工业水环境污染面临严峻形势》、《中国纺织水污染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浅析发达国家水污染治理机制和方法》、《入世对中国纺织行业环境的综合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现状及分析》、《论加快纺织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论推进纺织行业清洁生产》、《运用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纺织工业》、《论推进纺织工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和提升中国纺织工业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对策》、《结论及建议》等十二个研究报告。 1、我国是一个中度缺水国家,水资源矛盾日趋严重,而水污染是纺织行业最人的环保问题。加入WTO后我圈纺织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成绩显着。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纺织工业仍处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型低水平扩张为主,资源和环境将成为制约纺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从理论的高度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我国现阶段纺织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点、纺织水环境治理技术及发展态势、纺织环境法规和管理、以及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纺织循环经济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纺织行业水环境综合防治的环境对策及

赵宏[8]2005年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仅次于机电、旅游行业的第叁大出口产业。随着美国、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部分设限产品配额被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将对我国的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但客观地分析,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目前的纺织工业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入WTO后,中国将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一体化接轨的市场,纺织品将继续承担较重的关税减让义务,同时东南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设备、工艺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正确确立我国纺织工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现状,注重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本研究以熊彼特、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的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纺织工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纺织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应用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复杂系统等相关理论,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核心能力等基本要素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扩散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较为全面的对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构建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技术创新的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实现纺织工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并由此分层次提出可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它社会经济主体采纳的包括发展战略目标、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市场、融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方面适应中国纺织工业运用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何兴容[9]2007年在《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工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少数产业之一。在入世和配额取消的双重背景下,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研究我国纺织工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促进纺织工业健康和长远发展的现实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竞争力研究被引入中国以来,就成为产业经济学科发展中最为迅速的分支之一。本文从竞争力研究的主体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明确了竞争力研究的范围,认为产业竞争力即某国(地区)生产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品的某个特定产业,在参与国际(区域)市场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他国(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取利润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优势。论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范式和评价方法;从分析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以纵向时间序列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历史演进状况做了评价,发现工业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是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第一主因子;结合竞争力实证研究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叁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等问题做简要交代;第二章:产业与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述评。系统总结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评价方法及国内外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现状;第叁章: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概述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概况、纺织工业行业结构以及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纺织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做定性分析;第四章: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评价。以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的纵向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历史演化做定量分析,指出工业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是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寻找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奠定了实证基础;第五章: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结合前述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叁个层面探讨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郭静[10]2008年在《中国、东盟对日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1990-2006)》文中认为纺织品服装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品服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品服装曾是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虽然从1996年起纺织品及服装位居机电产品之后名列第二位,但目前仍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大的商品。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积累外汇、促进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东盟各个国家几乎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在东盟几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泰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2005年就达到了60多亿美元,是泰国的第二大出口行业;印尼的纺织业近年来也蓬勃发展,纺织品服装已成为石油天然气之外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越南的纺织服装业在90年代后,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之一。日本作为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出口市场,对日出口在各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都相当高。对于中国,2000-2003年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国,并且之前和之后一直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日本也是东盟各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在对日出口中,由于中国、东盟在产业层次、要素禀赋上的相似性,对日出口都以低端服装产品为主,因而两者在日本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几个主要市场上,日本一直是不设配额的国家,日本的纺织服装市场为无配额贸易的发展情形提供了一个检验案例。因此,明确中国、东盟和日本纺织工业及中日、东日(东盟-日本)的纺织服装贸易发展历程和现状,两者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及影响因素,找出在发展中的问题,无论是对我国纺织业发展,还是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都十分必要。本论文以有关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围绕中日、东日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历史、现状及竞争力等问题,从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东盟及日本纺织服装工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第叁章介绍了中国、东盟对日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日本投资对两地区对日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第四部分采用净出口指数、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和东盟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探讨了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日出口的问题,并且介绍了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状况,结合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日出口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国、东盟应加强合作,并提出了发展我国纺织品服装对日出口的对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张凤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 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研究[D]. 彭羽.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

[3]. 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D]. 赵绪福.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4].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纺织业发展[D]. 孙江永. 南开大学. 2010

[5].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 张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6].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D]. 潘慧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7]. 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D]. 俞亦政. 东华大学. 2005

[8].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赵宏. 天津工业大学. 2005

[9]. 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D]. 何兴容. 四川大学. 2007

[10]. 中国、东盟对日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1990-2006)[D]. 郭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