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_陈晓莎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_陈晓莎

陈晓莎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摘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疾病,该病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患者需长期接受抗凝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治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迫切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的展开综述研究。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生活质量;护理干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老年人发病率高达5%以上,其中非瓣膜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占比较高,是威胁老年人的重要安全因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极易并发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患者面临着巨大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其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有必要探明该类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1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该类患者极易突然出现心力衰竭、脑血栓等疾病而致死,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在新医学模式下,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收到关注和重视,相关生活质量测评也陆续展开,为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目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的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多为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心房颤动生活质量问卷(AF -QOL ) 和严重程度评分量表(SSCL)

等,对于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评估效果较好。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相关调查发现,SF-36量表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各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受损情况,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同龄的健康人,患者生理职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受损比较严重[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AF -QOL 和SSCL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态都不容乐观,症状明显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更为显著[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显著的生活质量下降问题,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状态,进而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干预对策

2.1完善抗凝治疗护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需严格进行抗凝药物治疗,药物安全治疗窗较窄,需制定个体适宜的起始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变化,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计算患者每日用药量,逐渐增加给药剂量,直至 INR稳定在目标范围。治疗期间,患者极易发生各种出血情况,需进行密切的监测;部分患者已经发生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后易出现血栓栓塞情况,需做好相关处理准备,强化监测力度。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进行全面的抗凝药物指导,根据患者个体的抗凝治疗方面,INR 值变化情况,制定抗凝药物健康宣教方案。指导患者学习抗凝药物药理机制、不良反应等知识,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保证患者遵医行为良好。住院期间,应使患者养成良好的抗凝治疗依从性,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效果。患者每次复诊时,记录抗凝治疗情况,分析治疗成果,对于治疗效果较高者,给予表扬和鼓励,而抗凝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提醒患者遵医服药,并拟下次复诊时间,及时告知患者注意按时复诊[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个体化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仔细查阅患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家庭支持状况、疾病保健知识掌握程度等信息,进而制定患者个体的健康宣教方案,针对性指导患者认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临床治疗措施,学习治疗药物知识,指导患者掌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保健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指导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采用闹钟等方式提醒自己按时服药,避免发生少服、重服等情况[5]。抗凝药物禁忌较多,应告知患者切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必须咨询医生后才可使用其他药物。利用健康宣教活动,开展病友谈话会,鼓励病友间,交流经验,并选择成功案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2.3针对性心理干预

密切关注患者的自身感受、情绪反应,及时评估其心理状态,不断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负性影响,避免患者过于焦虑、抑郁,而导致遵医行为改变。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倾诉内心不快,给予疏导开解;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多与其交流沟通,给予患者家庭的。指导患者适当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消解负性情绪反应,重塑良好的社会职能。

2.4人性化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营养状态,制定平衡膳食食谱,指导患者荤素搭配,避免高脂、高盐食物,严格禁烟禁酒。抗凝治疗期间,尽量不要饮茶,菠菜、甘蓝、生菜等富含维生素 K的食物也要尽量少食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身体损伤、出血,发现鼻出血、皮下淤血、血尿、头晕等不适情况,应立即来院就诊,切不可拖延,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6]。

3小结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不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而护理干预对于该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干预中应结合个人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满足患者客观的护理需求。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保证临床效果,对于患者临床治疗较为有利。

参考文献:

[1]谢燕雯,李英茹,马爱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8,16(10):1201-1202.

[2]岳伟伟,叶萌,姜金霞.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10):2224-2230.

[3]冀丽帆,卓苑红,胡瑞芳.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0):141+143.

[4]沈世群,刘富湘.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的预防作用及护理措施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08):172-173.

陈晓莎,四川省三台县,1968年2月23号。女,副主任护师,护理专业,心血管内科,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四川省绵阳市水韵滨江1幢1单元,电话13778008080

论文作者:陈晓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_陈晓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