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组合:?2002年全国高考、京沪高考作文试题简评_高考论文

话题作文:!?……——2002年全国、京、沪高考作文试题简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高考作文论文,试题论文,话题作文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高考之前,关心作文试题的朋友在聚会时曾不止一次地表现出过去未曾出现过的激动:今年将有三道高考作文试题,虽不敢过早地断言其必定异彩纷呈,但起码该各有特点吧!

在陕西阅卷点,当老师们先后知道了全国、京、沪高考作文试题之后,居然是一片沉寂。

如果《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可以看作准话题作文的话,全国试题已经连续四年采用了“话题作文”的题型。北京题“规则”首次亮相,毫不含糊,为话题作文。上海题呢?从字面上看,乃命题作文(其题曰《面对大海》)。从实质上看,“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且立意也可自定,所以,把它看作不叫话题作文的话题作文,并不会违背命题者的根本命题思想——试想,在上海题的“请以‘面对大海’为题”的“题”字之前加一“话”字,除了在试卷中会看到五彩缤纷的标题(这是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而外,在试卷的内容、形式上还会出现什么与原题不同之处?

不知是不约而同还是有约而同,2002年的三道作文试题的题型,居然相同抑或雷同!话题作文啊!四年不变,三方趋同,不知是命题研究的幸事,还是不幸?

话题作文,曾经是命题史上的功臣。

话题作文有着其他题型不可相比的优势: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给考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的余地;特别是给优秀的考生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及展现才华的天地;各类试卷给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及命题研究提供了最生动的、鲜活的资料。

然而,今天,在四年不变、三方趋同的形势下,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话题作文的局限:

第一,部分学生照搬作家文章的现象愈演愈烈。

话题作文的拟题范围,若用图示,则呈现以“话题”为圆心的辐射状四重圆环:(见右图)

第一层面:从“话题”之前的材料出发拟题

第二层面:从“话题”本身出发拟题

第三层面:从“话题”的辐射意义出发拟题

第四层面:古今中外作家与此“话题”有关的文题

显然,一般说来,考生拟出的题目,总是在古今中外作家的与该话题有关的文题包围圈之内。故而考生总能轻而易举地从自己阅读过的作品中,将其“有用”的题旨、人物、情节、结构、手法等不同程度地加以移用——是照搬、借鉴还是抄袭,实在是一个愈来愈突出的复杂问题。2002年试题要求的“不得抄袭”,难于界定,难于在阅卷实践中操作。

当然,也有个别极富创造精神的考生写出了极漂亮的、完全出自自己之手的妙文——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他们作文的特点及人格的特性正在形成或基本形成,他们不屑哪怕是一字一句的模仿,那样做,他们会认为是对自己才华的蔑视和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但是,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样的考生只是凤毛鳞角,而绝大部分考生由于不良世风的影响等原因,仍是企求找到捷径,拿到更多的分数。

话题作文拟题示意图

第二,部分教师误解命题趋势的大势已经形成。多少年来,不少教师都是丢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上一年考什么题型,当年全练什么题型,铺天盖地的复习资料亦复如此,此病深且久矣。2002年高考之前,不少教师已经形成了对命题趋势的一种误解:如今已经进入了“话题作文时代”。2003年高考作文试题如仍为话题作文,就将化“误解”为“真理”,让最懒于思考的人成为真理的发现者。

其实,几十年来,全国题曾经采用的“成功的题型交替使用”“当年基本不用上一年题型”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反猜题原则”,倘若在今天的“误解”中停滞,我想,这恐怕不是命题者的初衷。

第三,试卷中出现了不少“四不像”的作文。“文体不限”不是“淡化文体”,“淡化文体”也不是不要文体。也许是不少考生对“文体不限”有误解,特别是对某一年全国作文试题中的“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编写故事、寓言(大意)”有误解,于是写出了形散神亦散、一半记叙一半议论、“歌星访谈录”之类四不像的作文。

第四,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严重跛脚。

身在高一高二,也知道进入了“话题作文时代”——无论老师有何要求,他们只练自己擅长的文体。于是,已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写记叙类文章而不能写议论类文章(有的则相反),有的甚至只能编信马由缰、有“幻”无“科”的所谓“科幻”作文。

第五,全国试题的话题作文少有发展。按理说,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什么题型都能写得出、写得好,但这样的教师是极少数的。绝大部分教师只是,也只能是寻找、摸索、总结应付题型的招数。正像当年一些教师总结的应付供料作文的模式——“引、议、联、结”一样,如今对付话题作文的书籍,已不止一本。“材料(单则材料)+话题”的模式本身,也到了非有变化不可的时候了。

为着命题研究的发展,上面只粗略分析了话题作文的优势及局限——而且,有些“局限”的责任也不该由话题作文负全责,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分析全国、京、沪作文试题的好处了。

在结束这篇小文的时候,还想说几句不知是否适合时宜的话——

首先,全国题的话题作文是否该在题型模式上有所发展变化?

其次,全国题是否可考虑过去曾使用过的、被各界认可的题型(如供料作文、看图作文、文艺评论等),当然应有所发展——譬如,在内容上有所限制而又适宜写成多种文体。

再次,上海题多年来显示着质量不够稳定的曲线。能否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展现其某些年匠心独运、新意迭出的灵气和创意?

最后,高考命题,已有三家,但绝不应止三家。只有多家,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希望已出现的三家能够尽快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体现命题科学的创意。

标签:;  ;  ;  ;  

题目组合:?2002年全国高考、京沪高考作文试题简评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