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的宜居性论文_郭方洁

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的宜居性论文_郭方洁

郭方洁

华南理工大学 51064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绕不开的话题。许多城市将历史建筑的保护渗透进了规划、景观及建筑等各个层面,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也获得了“宜居城市”等评价。尽管如此,大多数时候,保护历史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标准及历史建筑保护对城市的贡献,阐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 城市 宜居性

1 城市宜居性的标准

2007年英国商业杂志《经济学家》发起的调查结果显示,温哥华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全球共140座城市参与了排名,调查指标包括稳定性、医疗、文化、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为什么温哥华是宜居城市?其高居榜首的理由有哪些?如果你是城市的市长,正在拼命吸引商业和留住居民,你改用怎样的措施创建宜居城市?

城市的宜居性就是城市环境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和水平。在我国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标准中,生态环境指标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城市住房、市政设施和城市交通。随着对宜居城市的认识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各项指标的关注度发生了变化。中科院所做民意调查显示对宜居城市评价的六个维度,公众最关注的是交通便捷性(75.1%),其次是环境健康性(70.3%),第三是城市安全性(62.4%)。其他依次是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58.1%)、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45.9%)、自然环境宜人性(44.5%)。

关于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细节,虽然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标准,但是整体的方向很明确。无论规模大小,一个城市如果希望实现宜居性,就必须重视方便市民生活,推进社区发展,解决交通和基础设施的问题,并且注重文化和环境建设。

虽然一些政治家和决策者们常常默守成规的粉饰自己的决策,认为只有新建筑才意味着经济发展,面对建设宜居城市的命题,他们往往重视建设新建筑,而忽视或反对保护历史建筑。但是,历史建筑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2 历史建筑保护对宜居性的贡献

宜居城市的共同点是文化,对艺术的支持也同样是宜居城市的共同特征。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为城市带来了文化。

城市的宜居性源自城市传统街区的核心,新潮的公园及高层建筑没能推动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和谐,却间离了居住者之间的联系。而历史建筑往往承载着人们对一片街区的记忆,建筑不再仅仅是我们用砖瓦、水泥堆砌而成的遮风避雨的场所,一个地区的价值潜藏在了我们思想的深处。墨尔本作为宜居城市之一,有关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进行的非常深入。墨尔本的历史建筑保护包括建筑物、教区、古树及土著建筑景点,他们是墨尔本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人民到墨尔本生活、投资、旅游。这些古老的建筑镌刻着独特的历史特征,虽然这些建筑并不是全都宏伟、非凡,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讲述了一座城市多层次的历史。从最初英国殖民者从当地土著换购而来的滩涂之地,到借鉴英美规划模式构筑的现代城市网格,再到19世纪中叶开始的淘金热,形成了维多利亚式的城市风格;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花园城市及郊区化运动,则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1956年的奥运会提升了墨尔本的影响力,也铸就了其“体育之都”的特性。此后,半个世纪不断涌入的新移民,进一步催生了城市的快速膨胀,最终将墨尔本带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墨尔本尊重历史遗产、尊重原住民文化的态度表达了一种包容与平衡,这为创建宜居城市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标志的定义中发挥作用。正如提到希腊我们会想到帕提农神庙,提到巴塞罗那我们会想到圣家族教堂,历史建筑在城市身份和标志的定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记忆。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地域特色,蕴含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智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北京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红墙碧瓦讲述的朝代兴衰,也在于胡同里的老树昏鸦,茶馆前对坐平民百姓的生活;走在水乡周庄的青石板路上,溪水潺潺流进幽深庭园,仿佛在讲述名门贵族的故事;身处佛山梁园,翠竹疏影映衬青砖冷巷,细腻中传递着地域文化的灵性。有历史的城市才有骨骼血脉,城市的生命正是被这些可能并不宏伟高大的历史建筑呼应、催生,没有历史的城市有如行尸走肉,干枯僵化的水泥森林如何予人共鸣?又何谈宜居?

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新修建建筑相比可以节省更多金钱。历史保护经济学和可持续性的研究人员和作家多诺文·瑞普凯马做过一系列调查之后曾得出结论:“在不需要进行拆建的前提下,对一座主要商业建筑进行修缮的成本节约12%,建造一座新建筑的成本要超出9%……另一方面,如果新建建筑需要对现有建筑进行拆除,那么修缮的成本节约应为3%~16%。数据表明,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具有合理性。”①此外,与新建筑相比,对建筑的改善性再利用和居住可以为地区经济贡献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力。杜诺万·普瑞克曼在他题为《历史保护经济学》一文中提出:“和新建工程相比,建筑修缮具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潜能;对于100万美元的投资,翻修项目要比新建工程平均多创造9—13个工作岗位。但是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事实情况是,新建建筑在工程完工后便不能创造就业机会,而建筑的修缮是更长期持久的工作,由于多数建筑组件都有25—40年的使用寿命,每年翻建一部分建筑组件,从而在建筑交易中不断获得就业机会。此外历史建筑也非常环保,因为老建筑往往具有非常节能的特点,能够实现能源在住房中的高效利用。

历史建筑的保护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带来了文化气息、增强了经济收益,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发挥了城市标志的作用,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贡献和就业机会,是一项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工作。目前,一些规划人士和宜居城市的提倡者已经意识到,保护历史建筑对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大有裨益。

3总结

历史建筑的保护帮助城市保留了历史,延续了记忆,树立了名片,增强了特色。对历史建筑的合理修缮利用,为城市节约了资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方便市民生活,推进社区发展方面还是建设文化和环境方面,保护历史建筑都与营造宜居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49.

[2]宣炜.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新天地”[J].无锡:江南大学学报,2007(6):118-120

[3]Eric Allison,Lauren Peters,历史保护与宜居城市[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中外建筑:,2004(2):28-31

[5]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的改造和重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许文杰.地方治理、发展与政治——宜兰经验研究[J].新北市:韦伯文化国际,2009:36-39

[7]Brahm Wiesman,刘健.新的城市化现象:温哥华太平洋协和区的建设成就[J].中外建筑,2002(2):6-8

[8]靳志强,郑力鹏.欠发达地区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J].武汉:华中建筑,2008(4)133-136

[9]孙美堂.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学术研究.2005(7):44-49

[10]Richard Flori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 Brilliance Corp;,2014

注释:

①Booz, Allen and Hamilton,Assessing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Benefit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Methods and Examples(Washington DC:1979).

论文作者:郭方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的宜居性论文_郭方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