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分析_国际市场论文

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状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结构优化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谈到出口贸易的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问题。所谓优化的出口贸易结构,是指出口贸易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出口贸易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一、优化准则与评估方法

为了判定出口贸易结构是否优化,必须首先确定优化的准则。

1.风险准则

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是随处可见的,风险一旦发生,将给贸易的参与者带来损失。因此,在利益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回避风险,将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应是一切涉外活动应遵循的准则。风险的种类是很多的,但针对出口贸易结构而言的风险是指,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而可能引起的经营风险。最常见的情况是,出口市场太集中、出口品种太单一,这意味着该出口国高度依赖某一局部市场和某些大类出口商品。此时一旦发生某些事先难以预料的干扰因素(如进口国政府发布进口禁令或出口商品市场行情下跌等等),则会给出口国造成很大的出口困难,并进而使该国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实施出口市场和出口商品多元化战略是必要的。这时,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是否优化,看它是否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即,抗风险能力越强,出口贸易结构越优化;反之,则越不优化。

2.需求准则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的结束以及新的国际贸易组织的诞生,使得各种阻碍商品在国家间流通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减少。这一方面促进了国家间更加方便的经贸合作,同时也意味着各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亦更加激烈。因此,能在竞争中取胜的国家必然是这样一些国家:它们的出口商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即对国际消费者而言,该国商品的效用是很大的,所以竞争力较强。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是成立的,即,若国际市场需求的主要商品依次是A、B、C、D,甲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依次是A、B、C、D,乙国出口的是E、F、G、H,丙国出口的是E、F、A、B,则显然甲国最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其国际竞争力最强。其次是丙国,再次是乙国——它的主要出口商品不是国际市场需求的商品,其出口贸易当然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由此可以认为,甲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相对是最优化的,丙国次之,乙国最差。

表1

贸易格局(%)

资料来源: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8,1990,1992年版

②中国统计年鉴。1988,1990,1993年版

注:①Ⅰ——我国出口市场分布;Ⅱ——世界进口市场分布

②由于数据来源不同,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总计不一定等于100%

表2我国出口大类商品情况

注:Ⅰ——我国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类商品种数;Ⅱ——大类商品出口额之和;Ⅲ——出口贸易总额

资料来源: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8,1990,1992年版

②中国统计年鉴。1988,1990,1993年版

表3 商品结构(%)

注:Ⅰ——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Ⅱ——世界的进口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8,1990,1992年版

②中国统计年鉴。1988,1990,1993年版

3.创汇能力准则

很显然,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维持再生产、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出口贸易也不例外。这里,可以近似地将出口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等同看待,即认为,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判定出口贸易结构是否优化的另一个重要准则,就是看它的这种结构是否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是否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若能,则认为该结构是优化的;反之,该结构不优化。

按照这三条准则,进而提出以下四项评估指标。

(1)地区风险系数AD

这是一个从风险和需求角度反映出口贸易结构的指标。根据前面的论述,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是回避(减小)风险、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重要内容。但考虑到各个地区市场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同,多元化战略并不应意味着将各地区市场等同看待,而应该按照它们进口量的大小来实施,即我国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结构应该尽可能地与国际市场各地区市场的进口结构相一致。这不仅分散了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出口需求程度,创造较强的出口机会。具体测算时,可令AD值等于这两种结构的偏差值,偏差值越小,结构越优化。

(2)商品风险系数GD

这也是一个从风险角度来评估出口贸易结构的指标。根据上面的论述,若出口国不过分主要地依赖某些少数出口商品,则出口风险较小,也就意味着该出口贸易结构是较优化的。在具体测算GD时,可借用“库兹涅茨(S·S·Kuznets)指数”的概念,即用各大类出口商品贸易额合计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各大类出口商品种类数占出口商品总种类数的比重相除来求得。GD值越大,表示因出口品种单一造成的风险越大,出口贸易结构越不优化;反之,则风险越小,出口贸易结构越优化。

(3)市场需求系数MU

这是一个主要从需求准则角度反映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状况的指标。它可以通过测算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国际市场的进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偏差值来求得。同样,偏差越小,意味着出口贸易结构越优化;反之,则越不优化。

(4)创汇能力系数EC

因这个指标体现的是一国的出口商交换进口商品的能力,所以这里应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进行衡量。按照贸易条件的定义,当贸易条件改善(即贸易条件指数增大)时,意味着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反之,则减弱。相应地即表示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或不优化。

二、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

综上所述,现对我国1984年至1991年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状况进行考察。表1~4为几组基本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得到AD、GD、MU、EC等系数,见表5。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表5中的AD、GD、MU系数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从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

1.除个别时间(1984~1985年和1988~1989年)外,AD系数总的来讲是趋于增大的,这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市场分布与国际贸易市场分布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即我国很久以来一直强调的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我国出口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亚洲地区,而对北美、欧洲、拉美等其它市场的开拓没有取得进展,并还有所削弱。相对而言,1985年的情况要好一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这个时期内我国出口贸易的出口风险没有减少,结构亦没有得到优化。

2.在整个考察时段内,GD系数一直趋于减小,这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品种单一、出口一直主要地依赖少数大宗商品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出口货源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开拓,出口商品的均衡化发展得到了加强,减小了出口风险。从此角度出发,可以认为这期间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得到了优化。

3.除1984~1985年和1988~1989年间外,MU系数总体而言亦是趋于增大的,这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大的趋势。从国际市场来看,机械及运输设备一直是需求的最大热点,占了总需求的35%左右,但我国此类产品的出口只占我总出口的10%以下,而轻纺产品、服装、鞋类及其它一些半成品的出口比重却高达40~60%(见“其它”项)。尽管在这期间,从两大类商品来看,我国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从45%和55%变为22.3%和77.7%,因此许多人认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根据这里的分析,从需求的角度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这期间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并不能认为得到了优化。

4.除1986~1987年间外,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即EC系数一直是趋于减小的,这表明整体而言我国的出口商品交换进口商品的能力即出口创汇能力是趋于减弱的。尽管在1988、1989年两年,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得到了提高,但却不能抵消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对更大幅度的提高,从而造成我国贸易利益的流失。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不能认为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是优化的。

5.在风险、需求和创汇能力三准则的约束下,从对以上四个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内,除了出口商品品种单一这一问题得到相对比较满意的、持续的解决外,从整体而言,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甚至可以说情况还比较严重,对此,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表4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1980=100)

资料来源: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8,1990,1992年版

②中国统计年鉴。1988,1990,1993年版

表5计算结果

标签:;  ;  ;  ;  ;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分析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