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野学习邓小平观察世界_邓小平文选论文

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野学习邓小平观察世界_邓小平文选论文

学习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眼界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宽广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将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世界变化很快很大。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高瞻远瞩,及时掌握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很好地学习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的立场和方法。

江泽民对十五大作的报告精辟地阐明:“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才能很好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

二、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始终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局,及时作出科学判断,提出重要的决策意见

第一,对当今时代特征的观察与判断。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注意时代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列,从时代的特点出发,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

列宁说:“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3页)只有对当今时代作出准确的判断, 才能认清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正确地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头,邓小平很注意观察国际大局,研究时代特征。在八十年代初,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提出来了,任务提出来了,需要把我们的形势观察一下,估计一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1页)邓小平对国际大局仔细观察后,改变了过去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新判断。这是邓小平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的新判断。

在二十世纪中叶,发生了时代主题的转换。

回顾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曾经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1917年,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震撼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出现了一系列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行列,又一次震撼了世界。与此同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势不可挡地发展,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达到了高潮。非洲从五十年代中期埃及独立到六十年代末,共有3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1978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先后有85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二十世纪的前五六十年,确实是一个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这种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世界各种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时代的主题也必然要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有一个过程,人们对时代主题转换的认识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确在准备新的战争。从当时的世界矛盾来看,从当时各大国的军备规模和水平来看,特别是从美国和苏联都拥有核武器的状况来看,如果爆发大国之间的战争,将是世界规模的大战。战后一个时期,发生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有时达到箭拔弩张的地步。局部冲突和战争则始终不断,冷战长期存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反对战争。尽管在一个时期中,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舆论甚嚣尘上,但实际上打不起来。另一方面,亚、非、拉丁美洲一系列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反对战争。大约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起,时代主题已经比较明显地开始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了。但是,由于“左”的影响,我们对时代主题转换的认识滞后了。我们对战争与革命的估计都离开了实际。

对于时代主题,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实际上一直认为,时代主题仍然是战争与革命。这个战争,是指世界大战;这个革命,是指世界革命。对于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曾经作出这样的论断: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基于这样的认识,特别是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作出我们的战略部署,包括搞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实行“山、散、洞”的方针,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邓小平说:“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9—25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们没有能够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除了国内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估计过了头,用了很大的力量搞战备。

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仔细观察和研究世界形势的变化和特点。早在1977年12月,他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就指出,“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他说:“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77页)但是,他同时也指出,我们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因为霸权主义者有疯狂性。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研究, 邓小平对国际大局提出了新的看法。1983年2月,邓小平作了进一步的判断。他说:“大战打不起来, 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2页)因此,他提出,建设项目该上的要上,要争取时间。

1984年5月,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世界上两大问题的观点。他说,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以后他多次阐述这个观点,并且将这两大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东西南北”问题。

1984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阐明:“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依据邓小平的论断,党的十三大作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概括。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个论断,准确地反映了国际大局的根本变化和主要特点。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是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概括。这个论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对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观察与判断。

邓小平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命题,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 页)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必须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发展状况。

邓小平十分重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他在1978年3 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讲话中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他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他说:“世界上先进技术发展很快, 发展速度不是用年来计算,而是用月、用日来计算的,叫做‘日新月异’,”(《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2页)邓小平特别关注世界高科技发展的状况。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邓小平出国访问,很注意考察发达国家高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状况。“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这是邓小平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生动描述,也是他对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重要概括。

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这是他观察当今世界发展状况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论断。这个重要论断既是针对我们长期封闭自己、眼界狭窄的状态而言的,更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状况所作的新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很快。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投资、金融、经营、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而紧密,各国经济高度开放,与国际市场联为一体。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通讯联系十分便捷准确。今天,国际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的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放度越来越高。

了解世界的发展状况,是为了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更准确地认识基本国情,下决心发展自己。邓小平一再指出中国的落后状况。他在1978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说:“六十年代前期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2页)邓小平的这些话,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夜郎自大、妄自尊大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一副有效的清醒剂。只有承认落后,才能振奋精神,急起直追,克服落后。正如邓小平所说:“如实地指明这种落后状况,会不会使人们失去信心呢?这种人也可能有。这种人是连半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也没有的。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0—91页)

放眼世界,面对现实,承认落后,奋发图强,这既体现了邓小平的宽广眼界,又体现了邓小平的求实精神。

第三,对世界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观察与判断。

面对现实,又着眼于长远,这是邓小平观察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重要特点。

邓小平既全面观察当今的世界,对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发展状况,作出正确分析,又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预测未来。他一再指出,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变化很快很大。我们的思想和实践要跟上世界的变化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社会主义的敌人欢欣鼓舞,他们断言,中国的社会主义也站不住脚,世界社会主义已经失败。我们队伍中的一些人也失去信心。邓小平坚定地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他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382 —383页)邓小平提醒大家要进一步认清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说,中国照现在这样搞下去,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就会显示出优越性。中国的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邓小平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

第四,从世界的变化提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81 页)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实现历史伟大转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邓小平就提出,我们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他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既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对各种类型国家发展状况和经验的正确分析,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论述,都体现了上述这些要求。

三、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应当好好学习

邓小平说:“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0页)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这样的宽广眼界。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已经很广泛很紧密,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越来越为全世界所关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的改革是世界范围的大试验。国际形势在两霸争夺世界的局面结束以后,走向多极化。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情况很复杂。这就更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要象邓小平那样,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从时代高度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在这方面,邓小平以他独特的语言,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

邓小平提出,要从国际大局着眼看问题。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非常宽阔的眼界、非常宽阔的胸襟观察研究和处理国际问题。他总是从时代高度提出问题,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高度分析世界上各个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发展,他不仅是考虑中国的发展,也不仅是考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而且,也考虑了发展国家的“再发展”问题。他说:“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82页)对于中国的发展,他的眼界也没有局限于中国, 而是把中国的发展作为对全人类发展的贡献来看待。

邓小平提出,要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他一再指出,世界在变化,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不能只看到眼前,要看到世界将来的发展。邓小平对国际社会提出,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就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他提出,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针对国内的实际,他反复强调,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必须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邓小平提出,要善于利用矛盾、抓住机遇。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不少人感到世界形势变幻莫测,陷于茫然。邓小平则清醒地指出,“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善于把握国际领域的复杂矛盾,这是高超的政治艺术。我们要好好学习邓小平的这种政治艺术,在当前向多极化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中趋利避害。

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邓小平,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的能力。这里,有两个条件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宽广的眼界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外部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别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第二,要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知识,孤陋寡闻,就谈不上宽广的眼界。因此,我们要勤奋地向书本向实际学习,尤其是对于当代的国际政治、世界思潮、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法、世界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在今天这样的具体条件下,我们制定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作出重要的决策,必须既考虑国内的实际,又考虑国际大局。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实际。在今天这样的具体条件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对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要对当今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有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做一个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宏观的角度看是这样,从中观的角度看是这样,从微观的角度看也是这样。而且,越往后看,越是这样。

标签:;  ;  ;  ;  ;  ;  ;  ;  

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野学习邓小平观察世界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