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方法比较研究_学校文化论文

中小学德育方法比较研究_学校文化论文

中小学德育方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德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学校德育是关键。比较研究各国德育方法有助于我国德育方法的改进和德育效果的提高。

重视德育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古代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都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较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有使人富有美德。”[1]我国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人才,最根本的问题是“修身。”[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德育越来越显得重要。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3]徐特立先生也曾说过:“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4]

任何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维护该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作为教育目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教育质量下降、青少年吸毒、淫乱、犯罪率增加,引起人们的关注,纷纷呼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家越来越多,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德育的方法也在逐渐形成体系。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去比较和研究,借鉴成功经验,把一切有益的、先进的德育研究成果吸收进来,为我所用,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方法体系。

德育方法的体系是受德育任务、性质、内容和原则等因素制约的。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是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而在德育方法中必须注重启发性,使受教育者在自觉的状态下作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只能采取以说服讨论、榜样示范、实际锻炼为主,奖惩为辅,加以必要的制度约束的方法。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有:一是说理教育法,包括讲解和报告、谈话、讨论和辩论、指导阅读、参观、调查和访问等;二是情感陶冶法、包括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环境的陶冶、艺术的熏陶等;三是实际锻炼法,包括承担社会工作、参加生产劳动、执行学习和生活制度、游戏等;四是榜样示范法,包括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家长和教师的榜样等;五是修养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写日记、运用集体力量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自己等;六是思想品德评价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

相对而言,国外当代学校德育的方法比较起来较为灵活,这与他们的教师或课程编制者的理论倾向及文化传统有关,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其德育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根据我国学者的总结,国外的德育方法一般有下列特点:(1)不同理论派别用不同的方法;(2)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盛行不同的方法;(3)不同德育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4)不同年龄和认识倾向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致有:一是道德认识发展方法论,包括道德难题课堂讨论法、价值分析法、问答探讨法、公正团体教育法等;二是社会(或道德)学习方法论、包括行为矫正法、文化传道法、个人榜样法、价值观示范法、角色扮演法;三是价值澄清方法论,包括价值澄清法、价值探究法、价值反思法、方案筛选法等;四是心理分析或情感德育方法论,包括反复灌输、信仰策略、个体与集体思考分析法等;五是社会(或道德)行动体验方法论,包括社会服务行动法、行动学习法、社会合作互动法、社区体验法等。

国内外中小学德育方法,是特定国文化传统和社会政体实践相作用的产物,是文化传统和现代国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结果。美国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政体,使学校德育较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强调人道和启发自我觉悟,反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崇尚自由、注重个性发展。日本由于受神道、武士道和儒家伦理的文化传统影响,在天皇一统的国体下,战前搬用德国的德育体系;战后,在美国战刀下被迫引入了美式德育模式,废除了日本原设道德课,但由于不符合日本文化传统和国体实质,占领期一结束,就提出了开设道德课问题,并很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德育体系。而且与美国背道而弛,依然强调国家群体观念,不重视个体发展。

德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和阶级性。任何一个民族的德育总是建立在特定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同时也是特定文化实践的产物。东方各国,如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尽管政体有别,但都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学校德育中儒家伦理浓厚。印度、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这些国家里,佛教对德育影响很大,但由于政体不同,表现形式也有别。日本佛教徒很多,但却不设佛教课。这都是同特定文化传统和国家政体相联系的。弧立地看待,或全盘吸收,或全面否定都是不正确的。

人类生活有共同的地方,因而德育方面也有共同性的东西。在方法上,一是,都重视正面教育。这是“种”的方法,它包括许多“类”的方面。如朝鲜强调“解释”和“说服”。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在学生自己认识并产生共鸣的时候,才会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品德教育不能用强迫和注入式的方法。苏联重视榜样示范。他们认为,中小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强,又具有正义感,他们乐于学习别人,因此,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美国强调运用表扬的方法。他们认为,表扬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起着强化作用。二是,都重视自我教育。美国人认为,运用自我教育法,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包括目标的自我设计能力、自我行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劝告能力、自我奖惩能力、自我修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督促能力。苏联人认为,品德教育只有在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要求,即有自觉性时,才是有效的。自我教育的实质是按照集体的要求,按照道德准则修正自己的行为。竞赛、捍卫班级和学校的荣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激起学生的进取心,提出品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指出学生的缺欠和弱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因素有二:(1)外界影响,即社会和集体的要求。(2)内在要求,是指物质和精神的要求。三是,都重视实际锻炼。世界各国都把实际锻炼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近年来,日本流行一种让城市的学生到农村去读书、生活一个阶段的做法,他们称之为“山村留学”制度。因为城市的学生很少接触大自然和农业劳动,优裕的环境导致了孩子的身心脆弱。与农民同生活同劳动的结果是,孩子在自然的、集体的劳动环境中,他们的身体长得更加结实,手脚更加勤快,道德上也更加纯真了。新加坡为了建设文明国家,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动了形式多样的运动。全国中小学都把参加这些活动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予以积极配合。自1979年李光耀总理倡导一年一度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学生积极参与了全国性的清洁运动、植树运动、禁止吸烟运动、遵守社会公德秩序运动,尊老敬贤运动,睦邻运动、守时运动、国家意识周、同心周等活动。学生的国家、公民意识加强,精神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另外,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也是世界各国使用较多的德育方法。

比较各国的德育方法,我们还发现,国外德育方法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外比较注重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我国往往只偏重条条和原则的传教。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力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重点和经验。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成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发展的转折点和催化剂,它彻底地改造了旧德育中,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般行为训练的作法。把培养能力作为当代德育的重要内容。西方德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力,作用有四:一是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德育方式,人们不再把某些书面知识或社会规范作为全部德育。二是加速了对道德知识的整合,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动态的学习,所学习的知识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行为训练,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成为个体能力的表现。三是可以使个体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能力得到增强。四是能够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作出准确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我国德育往往偏重知识教学和行为训练,把国外培养道德推理能力引入我国德育中,并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对改革我国德育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认识力的认识,懂得教育技巧,增加课堂讨论,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德育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应注意克服为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作法以,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

(2)国外更注重实践化品德教育。所谓实践化,系指学校德育已逐步从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5]日本中小学阶段是通过直接动手制作、现场参观、一日劳动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和完成任务的喜悦。泰国的宗教教育是让中小学生参加佛陀的礼拜,清扫寺院,在体验中受到教育。通过体验法加深理解、培养感情、养成习惯。英国不主张给中小学生讲授很多道德价值规范,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重视让学生亲自去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到实地去考察、去体验,借助收集信息、考察和体验的方法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荷兰的“儿童餐厅”、美国的“少年法庭”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建立早期的、一元化的学校德育方法体系。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显著特点之一是进行早期德育,并致力于德育一元化、连续化。许多国家实践表明,儿童越早接受正规道德指导,就越容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西方国家,现代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小学低年级犯罪率也在上升。因此,许多国家已开始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德育规划,强调一元化体系,即在内容上统一布置整体规划,使整个德育都围绕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日本为此编制了大量低幼儿童读物,精选各种生动的教育寓言和名人生活作教材。法国、美国幼儿园也都制定了相应教育大纲,选讲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寓言和有益的游戏。英国从本世纪初就制定了专门的低幼儿童德育要求。当代一些国家学校德育在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中,努力把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校德育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大,实现同社会各部门的衔接。这样做,既可以使儿童处处受到教育又可以有效地抑制学生犯罪率的增长。

(4)体罚普遍存在。体罚是国外中小学争议最大的德育方法。体罚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一点各国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可是,还有人认为,学校离开体罚也是不行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就是由于课堂纪律无法维持,而不得不恢复了已经停止四年的体罚制。国外还普遍认为,体罚并不是绝对坏的方法。英国的盖洛普研究所曾进行一次民意测验,结果70%的人赞成体罚。[6]因此,有的国家主张要实行有节制的体罚,甚至在禁止体罚的国家也有此想法。日本在二次大战后就禁止了体罚,但是日本的一位教育负责人说:体罚是个程度问题。这程度如何理解和掌握,各国是很不一致的。近年来,联合国多次呼吁,为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禁止对学生实行体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废除体罚,难度还是很大的。体罚的存在反映了传统德育观对当代德育仍有很大影响,转变旧德育观念,建立现代学校德育方法体系还仅仅是开始。体罚存在的事实也表现出,当代学校德育是传统德育向科学德育转变中的过渡阶段。

研究西方学校德育的发展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是一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文化运动过程,学校德育不经历这个过程、或不参与这个过程,都不会得到健康发展,都不可能使德育在传统与现实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形成面对现实、面对实践的开放性德育体系。

我国近1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巨大转变。而传统德育存在着注重维持、缺乏应变创新的缺点,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参与社会实践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在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活动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内在接合点。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生活,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注释: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55页。

[2]《孟子·离娄上》。

[3]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4]崔相录:《德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5]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6]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页。

标签:;  ;  

中小学德育方法比较研究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