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征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征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错误地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而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就等于社会主义。这种传统的观念统治了我们几十年,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从这种传统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怎么能加快经济的发展呢?因此,用市场经济取代高度集权型的计划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对指导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早为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并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法规。市场经济既然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资本主义可以采用,社会主义当然也可以采用。不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在当前,探讨它们的共性,对于提高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市场经济是高效率、高效益型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几百年为什么获得高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们采取了市场经济模式。由此,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得益于科学技术。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人类社会生产力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生产力能高速发展,就是因为市场经济具有高效率、高效益的特点。它可以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这一点看,我们说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决定社会资源分配和流向的经济,即市场取向经济。有人提出,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存在市场经济,即古典市场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是伴随着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形态。因而,它不可能产生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古代社会的经济主要是靠经验来管理的,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的经济叫做小商品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以示区别,就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有了高度的发展,实践才向人们提出了这个新课题:即资源配置的方式问题。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产生后,最初是处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古典市场经济,它的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他主张经济自由发展,让经济按照它本身的内在规律自由发展。他力图证明经济生活是受永恒的自然规律支配的,国家的干预只会破坏这些规律而给社会带来不幸和灾难。究其实质,他们主张的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经过资本主义近400年的实践证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个局限性就是不断的经济危机的打击。这给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新的思考:出路何在?出路就在于保持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增加国家干预经济的因素,它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所谓国家干预经济,就是引进计划经济的因素,即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注入计划经济的因素。凯恩斯的这一主张,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实践证明,凯恩斯的理论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得资本主义能垂而不死。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漫长有古代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从而市场很狭小,它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而存在,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是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商品经济有了高度发展,市场规模扩大了,才产生了市场经济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总之,哪里为第二次浪潮所波及,其生产是为了交换,那里就产生了交换机构,这就是市场。”但是,市场不是消极的。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依指出:“市场是怎样从早期社会所处的次要地位,变成工业社会的目标。”“第二次浪潮文明使世界市场化。”②而人类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有100年。在中国,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明确提出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引进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使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践证明,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凡是采取了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国家,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采取高度集权型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这也就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捷克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法国、奥地利,而在战后捷克建立了社会主义,选择了计划经济的模式,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却大大落后于法国、奥地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从现象上看好像是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人们习惯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失误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实在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是他们选择了高度集权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了低效率、低效益的局面。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分权型经济,即由企业分散决策。这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集中决策形成鲜明对比。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而采取了集中决策,即由中央通过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来指导全国的经济,而企业是没有决策自主权的。从这个意义讲,人们才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叫做高度集权型计划经济。在这种模式下,决策权集中在中央,企业没有决策自主权,完全服从中央的计划。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佐藤经明指出,高度集权型计划经济的弊端表现在“滞销和排队同时并存,充分反映了集权型计划经济的缺陷,这就说明,在这一组织系统中不存在一种把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信息敏感地传达给生产者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③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计划经济,消费品长期短缺,买东西要排队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了用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这种方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不行的。现代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复杂多变的,计划不可能做得完全符合实际,这就必然造成浪费和损失。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分散决策,即企业是决策的主体,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计划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经济学家曾计算出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多年中共浪费了5000--6000亿元的资源,相当于我国1976年的固定资产总额,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我们过去一直宣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是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从而不会造成浪费的。现在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造成的浪费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浪费。

我们把市场经济叫作分权型经济,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就可以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西方国家称之为“企业主导型”经济。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决定生产,而市场调节的优势是及时、灵敏。市场可以刺激、引导、约束微观经济的主体——企业,并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不断自我调整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达到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均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单纯利用计划手段直接控制企业,使企业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导致企业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产和需求严重脱节。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街上流行红裙子,厂家却生产的是超短裙”。我们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更新换代,一些产品几十年一贯制。这个问题能怪企业吗?不能,因为企业是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生产的,企业没有自主权。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了自主权,就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生产,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我们之所以把计划经济叫作高度集权型经济,就是在这种模式下由中央集中决策,“一年计划,计划一年”,“计划不如变化”,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我们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波兰经济学家切斯拉夫·巴布罗夫斯基在1964年写的论文中,曾用“金字塔”和“太阳系”比喻说明集权型模式和分权型模式的利弊。社会主义国家搞的计划经济好比是一座矗立不动的“金字塔”,中央计划机关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受其垂直领导的企业处在“金字塔”的底部。而市场经济好比是“太阳系”,市场成为引力的中心,各个企业都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来运转,经济就会有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开放型经济。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要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开放型经济,实行开放性政策。

开放型经济,相对于封闭型自然经济而言,是指经济运行机制的外部环境要开放。开放型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经济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必然产物。开放型经济自产生以来,开放的规模和程度从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不断地扩大与深化,已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④

对外开放就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作为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凡是选择了外向型经济的国家都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受益匪浅。亚洲“四小龙”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发展外向经济的成功典范。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四个共同点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经济运行规律——即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而市场经济就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因而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个必要劳动量,从微观上看,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宏观上看,是指社会总劳动量中应该分配给该生产部门的劳动量。这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不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点是没有变化的。这个规律曾被亚当·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凡是有商品和市场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我们之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因为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运行都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调节和流通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同样如此。唯独价值规律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一问题,成为一个禁区。学术界大都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会产生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社会主义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我国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仅十几年时间,在中国大地两极分化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残酷的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据《经济世界》1993年第5期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国内先富起来的人群中有3000万在银行储蓄15万元以上,占大陆人口的3%,这些人的收入相当于低收入阶层职工100年的收入,相等于中等收入水平职工50年的收入,而富裕者阶层中尚有百万富翁5000户。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的两极分化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

二、市场经济的特性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适应不同社会制度的生产方式,就是因为它既有共同的东西,又有它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是指它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只有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才能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作出科学的判断。

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由各个社会的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所有制关系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所有制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形成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共生的混合式市场经济。当今世界已经没有那种纯而又纯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的同时,发展了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社团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在这种“一主多辅”的结构中,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利益的机制。由于多种所有制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加快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打破公有制不能搞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要破除长期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倾向。因此,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不是那种纯而的单一的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为补充的“一主多辅”的市场经济,这就使“一主多辅”的所有制结构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各展所长,发挥优势,使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得到合理配置。

第二,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以按资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资本家来说,是按资分配;对劳动者来说,是按劳分配。长期以来,我们把按劳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只承认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着按资分配,不存在按劳分配。那么我们要问,难道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广大劳动者也是按资分配吗?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难道就不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那么,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又是以何种方式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呢?笔者认为,他们是以按劳分配的形式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的。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⑤毛泽东在1974年10月20日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八级工资、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在1975年、1976年的一系列讲话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按劳分配、资产阶级法权的误解。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在这里,马克思和毛泽东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的是同一原则,即等价交换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是按劳分配,和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已经不是只有按劳分配的单一的分配形式,我国将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收入分配关系。这种收入分配的模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模式。

第三,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私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干预往往不能奏效。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能实行有效的干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正常运转。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这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把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当市场调节失灵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

总之,不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大于它们之间的特殊性。中国从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十几年时间,我们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好经验、好办法,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验推向一个新阶段。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

②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86页。

③佐藤经明:《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第89页。

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4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页。

标签:;  ;  ;  ;  ;  ;  ;  ;  ;  ;  

论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征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