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论文_甘为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论文_甘为宾

甘为宾

〔摘要〕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下,弊端已初现。完小和教学点被弱化和边缘化;本位主义作祟,完小或教学点难有前途;交叉混乱导致盲区,对教育质量提高产生负面影响;一刀切,不方便,于工作不利;加快理清教师人事关系;改革农村学校管理机制;提高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师资水平。

〔关键词〕农村学校管理机制弊端建议改革

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下,弊端已初现。完小和教学点被弱化和边缘化;本位主义作祟,完小或教学点难有前途;交叉混乱导致盲区,对教育质量提高产生负面影响;一刀切,不方便,于工作不利;加快理清教师人事关系;改革农村学校管理机制;提高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师资水平。

2001 年以来,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大规模撤并乡校的狂潮随国务院2012 年8 月对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提出的指导意见而告一段落。但撤并引发的连锁反应在继续:受撤并带来就读不便、距离加远、寄宿生低龄化、经济负担加重、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出生率降低等因素影响,农村学生数在以往逐年减少基础上加快了减速(每年10%),剩下的学校如何坚守农村义务教育阵地,教育主管部门面对撤并后的新形势怎样加强管理,又是面临的新课题。

在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上,多数地区对应的调整是将以往学区管理体制改为中心校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垂直领导下的中心校质量得以加强,管理工作量、垂直联系对象减少,工作效率可能提高。但这种新机制,许多弊端已初现。弊端一:这种管理机制使乡镇以下完小和教学点被弱化和边缘化。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的领导、管理监督视线与触角基本上汇集、停留在中心校层面上,导致对以下学校放松忽略。学校层面,日渐被边缘化的无奈,难谈发展,只求坚守;教师层面,管理和待遇受淡化,发展无前途,人心思动。弊端二:本位主义思想作祟,中心校以下学校或教学点难有前途。中心校管理和学区管理的区别:中心校先是所学校,在管理自身同时兼管以下完小和教学点。从常情看,亲疏自在不言中;学区则管辖的学校都是自己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中心校与学区领导相比,势必因角色不同而在管理中有意无意表现出本位主义。中心校领导要拿出更多精力对本校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才会用剩余精力去督促、管理完小和教学点,就出现“忙时不顾,闲来转转”;落实政策,如资金、设备、评优获奖、晋职等有既得利益的事项,往往中心校“近水楼台先得月”,以下则“好事难沾边,苦差派得勤”;中心校组织活动或给教职工福利也同样。潜在且难以根除的本位主义,对中心校麾下完小和教学点的生存发展消极作用大。外加人少、地偏等客观因素,中心校以下小学不敢说发展,想说坚守难开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弊端三:新机制管理下交叉混乱导致的盲区,对教育质量提高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学校撤并,遗留许多人事、财务问题,导致这种管理模式下交叉、混乱乃至管理盲区出现。一是人事,教职工借调对调后的“人在此,工资关系、职称评聘等在彼”,校长有教体局任命的、组织部任命的、公选的;中心校以下不受年度考核,人员编制又在人社局;二是财务,部分学校的财务为县级核算,划归中心校后作为下属并未得到更有力支持;三是在行政,一些政策、措施、会议、检查、活动的落实,往往停滞在中心校层面上,以下变成了盲区。

弊端四:划分一刀切,不方便,于工作不利。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农村学校归属关系时,未考虑个别学校特殊地域条件或历史背景,造成实际工作不便或“两张皮”。一些学校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归中心校,要到乡镇中心校参加活动,距离远、交通费多;从历史背景看:一些学校,撤并初中之前为九年制学校,尤其是近几年移交到地方的学校,移交时均属县教体局管理;从工作量看:相对撤并前的点多、面广、线长,就学校数量说,对现有农村学校,县局完全有充沛精力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督导。

鉴于上情,结合国务院对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建议对现行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改革:第一,加快理清在职教师的人事关系。

对于受学校撤并已发生移动的教师以及对调、借调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等进行清理调整,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管理考核。第二,改革现有的农村学校管理机制。将完全小学或是达到50 人以上规模的小学纳入县级直管,在此基础上鼓励、探索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第三,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正常运转。通过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其他补助的倾斜,改变经费不足的普遍现象,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办好村小和教学点,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切实加强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师资水平。一是加大津贴补助力度、报销交通费用、福利待遇倾斜、职称评聘优先等,使农村教师得到实在、高于城区教师的优惠。二是加快建立城乡教师定期双向流动机制并付诸实施,改变“乡里老师挤进城,城里老师难下乡”现象,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三是向城区选调教师能否将在农村任教时间定在5 年左右,借以弥补以往因频繁选调教师进城而造成的农村师资老化、弱化。四是增强农村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感,鼓励其追求一份坚守的美丽,为农村教育无私奉献。第五,选派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生活经验足的老师改任寄宿生生活指导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让寄宿生的课余生活生动有趣。由学校出资组织学生每周开展“电话报平安”活动,加强家校联系。第六,建立联建学校总法人制度。实行联建学村和教学点教师“联建学校管、统一使用”的政策。

总之,农村学校现行管理体制在客观上造成的对农村教育弱化趋势应及时、有效控制。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指向教育投资城乡均衡,中心校不是农村教育的全部,也并不完全代表着农村教育的未来。如何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已经过火的新形势下,减少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剩余农村学校管理、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是教育管理部门和管理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农场学校

论文作者:甘为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7

标签:;  ;  ;  ;  ;  ;  ;  ;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论文_甘为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