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铎向微软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软论文,朱希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朱希铎是中国的老IT了,多年以来,人们见到他,都是在段永基的身后,只有当朱希铎与一个崭新的英文单词联系在一起以后,朱希铎才清晰露出了他那张业已沧桑的脸。
这个英文单词就是CENSOFT,中文叫中关村科技软件。
了解中国IT发展的一看便知道,朱希铎这次出现,志存高远,他要打造中国的软件巨无霸。一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一要让中国的软件在全球占据重要位置,连微软也成为朱希铎的股东,这一次,朱希铎真是站在了中国IT的制高点上。
直接面对客户
记者:我的问题有点直接啊,你现在有哪些客户?这些客户又是怎样反馈的?
朱希铎:我主要的客户对象一个是电子政务,一个是企业信息化。在电子政务里面,像北京市的电子政务用我们的产品,吉林省电子政务、云南省的电子政务是我们做的,湖北省武汉市的电子政务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用我们的产品来做的。还有水利部系统的电子政务工程选用我们的产品,但不是我们做,是合作伙伴做,在电子政务有很多客户,要么是我自己做的,有的是合作伙伴用我的产品来做,但我们已经有这样一批客户。
在企业信息化里面也有一些客户,比如中石化总公司,这是中国最大的企业。中石化总公司的信息门户平台是用我们的产品,也是我们给做的。像烟草行业最大的企业,云南红塔集团总公司,它的销售门户、信息门户平台也是我们给做的,类似这样的还有一些企业集团,这些客户都是属于用了我们的产品或者我们直接做,或者合作伙伴做,但真的是我们的客户。像中石化的项目,云南红塔的项目等这些项目完成了一期、二期,已经经过了验收。
记者:你曾经说过公司要迈上第三个台阶,第三个台阶您准备怎么走?
朱希铎:第三个台阶对中国的软件企业也是一个很难跨的台阶,如何把软件做大规模。我们的思路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软件供应商,就是我这公司会致力于把这个软件如何做成熟,如何不断升级,追踪国际技术,让它保持比较领先的技术。
怎么卖呢?我们主要是通过合作伙伴,我们主要的精力今年主要是建渠道、合作伙伴网络,这里面有一种合作伙伴属于大的软件有产品的公司,我拿我的产品跟他的产品捆绑在一起,像OEM一样,把我的产品变为他的产品的一部分,我们用这种OEM的方式。第二种方式就是我们和做集成服务、应用软件的公司合作,这样可能会更多,量很大。对这些合作伙伴,我们提供产品,用我们的技术专家帮助技术公司怎样拿我们的产品做电子政务或者企业信息化的解决方案,我们提供资讯服务的支持、解决方案的支持;然后为合作伙伴培训一些安装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最后帮助用我们的产品赢得他们的客户,我们正在推进这一计划。这是今年我们公司主要的任务。
记者:我了解到中关村软件正在建立一个联盟合作体系,是指这部分吗?
朱希铎:是的。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公司的关键词或者主题词有两个,一个叫整合,一个叫联盟。整合这个词作为关键词,充分表达了我们公司产品是干什么的,是什么软件,是用于分散信息整合的软件。整合代表了我们公司产品的定位和技术战略,主要是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资源管理里面实现分散资源的整合以及整合基础上的管理,这就是我们的CenGRP所要做的事。整合代表了技术概念。联盟这两个字代表了我公司市场的商业模型、市场战略。市场战略就是面向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在市场上做什么活动,主要是发展寻找合作伙伴,全力地支持合作伙伴,帮助合作伙伴打单,这是商业模型。联盟两字是我公司的关键词。
看重的是政府关系
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比如政府信息化的这种产品,实际上需要政府对公司的很多信任和关系的维护。如果政府更信任中关村软件,那么其他集成商或者OEM商怎么活下来?
朱希铎: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挺尖锐的,实际上也涉及到我们的商业模型。我们在给客户做的时候,一开始是做一些示范工程,真的出于用户对中关村软件的信任,同时也是对我们产品的信任,才跟我们合作做这个项目。但是,因为在很多地方我们还有很多合作伙伴,中关村软件公司并不是万能的,不会说用户只信任我,不信任别人,在这样的地方让人家去做,我们合作伙伴的机会还挺大的。另外有一些地方,就是客户对中关村软件比较信任怎么办?实际上我们在做客户的时候,即使是我们通过合作伙伴去做这种客户,我们的人,实际上从售前、售中、售后,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在第一线,只是合作伙伴去签的单,我们的人会从始至终让最终客户感觉到我们在,而且我们一直在支持他,一直在为直接客户提供服务。我们的商业模型叫什么呢?我不签单,但我服务。
记者:不管么样,在商言商,老猫还得留下“上树”最后一招,你最后一招是什么呢?
朱希铎:就是高端软件对技术发展的跟踪能力,只要我保持对高端软件技术的最终跟踪能力,在服务上和技术上处在创先的水平。我总对合作伙伴和客户有价值,离不开我,就不担心放开的问题。如果我不发展,就这点技术,教给你以后,我也没有水平再提高了,你也很快学会了,你就把我甩掉,我无论如何不能给你,要把握住。如果我有信心,我专心研究这个技术、提高这个技术,一直处在高端的水平。合作伙伴更大的兴奋点是打客户,他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涉及到技术的深度支持,总要找我们的话,我就不担心他会甩我。
记者:因为软件产品跟硬件产品还不一样。
朱希铎:高端软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问我你担心不担心盗版。我说高端软件不存在盗版的问题,盗了也没有用,我们自己的人天天还得不断地学习才能用好,如果谁盗了一个版本的东西拿出去了,没有服务,这个产品等于一个废物。
政府采购也应该倾斜民族软件
记者:能谈到的基础平台软件是非常大的概念。微软.NET的SUN公司的产品就打得很厉害,如果做到微软.NET所描述的情况,几乎是一个信息社会的一个质的飞跃。这需要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程度上才能推动这件事情,中关村软件是否有这样的能力来做这样的事情?还需要政府来做什么?
朱希铎:就这个题目,我们和国内一些很高级的专家、很权威的专家交换了意见,也谈了我们的想法,专家给我们提了一个意见,说你们公司做的事情应该是国家做的事情。我说企业面临市场总要选题,只能说我们的选题投入和国家的选题投入高度一致不是更好吗?
在基础架构软件里面,中国软件产业要发展的话,除了软件自身投入外,需要有国家的扶持与支持,希望有大的支持力度,像支持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一样有比较大的投入来发展中国自己的中间件为基础的技术架构平台软件。
记者:你是不是暗示中国政府在采购的时候要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朱希铎:我确实想呼吁这件事情,最近有消息说,报纸上有这种消息,在几月份国家要出台电子政务采购法或条例,在这个条例当中要优先采购国产软件。在采购国产软件里面,会不会有一些清单所指,我想起码在基础架构软件、中间件平台软件领域,应该列入扶持计划,应该是扶持计划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的题目。应该有这样明确的说法,不能光在操作系统上。
记者:公司在成立刚开始,你说过要在三到五年跻身于中国软件最大企业之一,是不是有点大跃进呢?因为好多公司做了十几年才有这样的规模,比如我们看得见的金蝶、用友,做了几十年才做成这样。
朱希铎:我还是坚定信心,用三至五年,起码在五年,因为我们有一个商业发展计划,前三年,用三年的时间达到踏上成功产业化台阶,成为成功的产业公司。所谓成功产业的公司,就是处在第三年的公司,公司能变成有盈利的公司,表示:一、我推出了产品;二、通过产品销售公司已经盈利,创业成功。还有两年时间主要是做扩产规模,做大,我相信如果按照这种速度,这两年不犯错误,顺利的话,在中国软件领域里面,我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为软件提供资讯服务的支持,能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比如销售额上亿的话,这时候在中国绝对属于中国最大软件产业之一。因为中国目前的软件企业规模都不大,尽管有很多企业的营业额规模比较大,但是营业额构成里面靠自主软件所实现的销售额的比例,这个数我知道,所以我还是比较有信心,我们再奋斗两年,到第五年的时候,我能够靠自己的软件和对软件的服务能够形成一个销售目标,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还是有希望的。
记者:也就是说公司这一年发展很重要,是你达到对股东承诺的最关键一年。
朱希铎:对,我今年跟公司内部开会的时候,我说,第一叫“聚焦”。什么叫“聚焦”呢?为了成功,我们聚在GRP3.0上,聚在ISV上,这就是我两点聚焦。第一聚焦在GRP3.0,就是我把产品打造好,变成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第二,聚在ISV上,坚决成为一个软件供应商,我能够把GRP3.0这个产品给众多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喜欢我们的产品,愿意跟我们一道共赢卖这个产品,就聚焦到这,这是我们下决心要做到的。至于第四年、第五年能不能扩大规模,也取决于在今年GSP3.0能不能“聚”得住,我们今年是背水一战,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记者:你谈到微软作为软件行业先导型的公司,他给你们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在市场宣传上给了你们很多启发。微软不同的就是给微软开发一掷千金,而中关村软件公司比较小,在这个基础上会不会造成邯郸学步。
朱希铎:微软本身是我们的股东,媒体和客户老问我这个问题,你指望微软公司给你们什么帮助或者向微软学什么东西,我说要成功的话要跨三个台阶,在三个台阶上每跨一步,希望把微软当老师学习一下,比如跨核心技术台阶的时候,需要现代化大型软件工程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微软是很成功的软件开发企业,在软件工程管理上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东西。
第二个台阶,成熟产品的台阶,一个产品变为成熟的产品,要做多少工作,我们是外行,并不熟悉。在这过程中,微软是软件产品化做得成熟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公司,他把Windows一个软件,变成全世界的人都想用的东西,甚至用盗版的方法也要用它的东西,表明什么呢?它变成了成熟的产品,用户拿过去非常的方便,这说明了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跨第三个台阶的时候,如何做市场宣传,如何建立庞大的市场伙伴体系,如何让最终用户能拿到产品感觉特别的好用,我们建立成功产业里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时候,感觉让合作伙伴能够相信我们,跟着我们走,或者能跟我们建成联盟体系的时候,必须解决三件事情,第一就是这件东西特别好卖,第二卖这件东西特别省事,第三,卖这件东西特别赚钱。这三件事都做成的话,合作伙伴就是我们的忠实合作伙伴。但是如何做到卖得特别的省事呢?用户拿过去就能用,特别的简单。真的作为产品,一拿过去就用,产品化程度也非常的高。成功的产业链也不是很好组织的。如何去满足合作伙伴的要求,让合作伙伴能够卖这东西,包括市场上怎样保护,怎样维持价格体系,怎样防盗版等等很多东西,怎样能对最终客户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等等,都是需要做的事。我觉得这次工作对于我们来讲,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从微软那边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微软发布全球WindowsXP,一下子就有很多美金,我们不会。但是有一些思路或者一些技巧、经验可以借鉴,丰富自己的想法和设计,使得自己的设计更加成熟,更加成功,这还是非常容易的,就是不要照搬。
企业文化三句话
记者:谈到中关村自己企业的文化设计,记得你说了三句话:“保持兴奋状态、保持团队状态,保持学习状态”。一个公司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一般出问题的时候才会提出来,你提这三句话目的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不是出问题呢?
朱希铎:不是出问题,这三句话是公司在成立的时候我就提出来的,新的办公场地,大家一进去的时候,我在走廊墙上把这三句话贴上了,因为这个公司不是我第一次创业做这公司,这之前在四通已经创了很多了,这次创业就更加理性一些,有更多创业的经验。我说要创建一个大型的软件公司,这个软件公司水平要高一些,国际化程度要高一些,所以我涉及这个企业。当时第一条企业的使命设计,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企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目标的远景是怎样设计的,是基于对企业的设计是这样的设计,包括企业商业模型设计,企业的技术战略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其中有一项我当时认为,这样的企业必须设置一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设置怎样提出这三条呢?这可能是出于我对软件和服务领域的感觉,如果有一些教训的话,这也是多年来我在企业的感觉,现在要重塑一个企业的话,特别是像这样高端软件企业,人才济济,人才太多的企业,而且做高端软件的话,怎样凝聚在一起呢?而且这不是创小公司,创小公司就好办了,弄十来个,就可以赚钱了。现在三个大股东,投资几亿人民币,这件事就比较难,所以,没有企业文化,我认为恐怕无法从零开始率先的率领队伍达到企业的目标,如果用三至五年做成的话恐怕比较难见的,所以必须有企业文化。
提这三句话是我提的,第一保持兴奋状态,在软件领域里,如果这个人才不兴奋,他的潜能发挥不出来,所以必须兴奋人在兴奋状态下,智商和非兴奋状态下的智商和发挥差不知道多少倍。所以我说必须兴奋,只有兴奋状态下才能超常发挥,超常发挥的话,这公司创业做的业绩有可能超常,出奇迹,这是第一要保持兴奋状态。我跟员工说,什么叫兴奋状态?一看见Censoft就兴奋。为什么要提保持学习状态呢?高端学习团队很大问题就是不学习,这些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水平很高,认为自己什么都行,这时候最大的障碍反而不学习。我为什么恰恰针对知识密集、高端人才聚集的状态下提出挑战性呢?就是要学习,越是这样越要学习,封建固步自封。第三要保持团队状态,俗话说,大志者也有大癖,很出色的人才有盲区。在公司组建的时候,我就在墙上写了这三句话,要保持这三种状态。
记者:能设计出企业文化来么?怎么样才能在执行当中落实下去,使它变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呢?
朱希铎:公司一开始办公的时候,墙上就这三句话,两年多,到今天为止,我不能说公司的三句话文化已经贯彻落实了。只能说这三句话驱动公司往前走,到今天为止,我跟公司讲得最多的还是这三句话。
记者:有没有具体考核的办法弥补口号的不到位?
朱希铎:比如CEO本人先做好这三句话,公司里公认我是最保持兴奋状态的,两年多了天天兴奋,一直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状态,因为你必须用你的兴奋状态影响你的大脑,然后影响你的员工,才能做到兴奋状态。员工不知道什么叫兴奋状态?我天天加班加点还不叫兴奋吗?我就要让你兴奋起来,一谈起Censoft,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这就是兴奋状态。我们在内部搞研讨会的时候,我是在促大家的学习状态,我会经常给大家提问题,提我们这个软件里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公司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干部大会里经常说,我要是能理解到这程度,你们在座的所有人没有任何理由学不到我说的程度,第一,你们年龄都比我小,第二软件背景比我深,我不是搞软件出身的,作为我是外部人为什么能讲到这个程度,因为我在天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