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常态下“万隆精神”的新发展论文_杨毅

浅析新常态下“万隆精神”的新发展论文_杨毅

杨毅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60年前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会议,以倡导“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改变了世界的模样。60年后,国际格局天翻地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会议所倡导的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对当今世界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外交

2015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弘扬万隆会议,推进合作共赢》的讲话中表明,万隆精神依然生命力强大,在新时代有其新发展,中国正同亚非国家一道,为亚非合作增添新内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和世界平衡发展贡献力量。

一、 万隆亚非会议与“万隆精神”

起初,第一次亚非首脑会议是由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随后,会议决定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亚非国家出席,会议定为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接受邀请后,中国政府讨论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议案,并决定了我国在亚非会议上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对外关系创造条件。面对中国同与会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分歧和会议斗争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为此,周恩来在发言中明确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他的观点得到了广大与会国的支持和赞赏。会后发表了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及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宣言指出:尊重基本人权,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国家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为他国服务或对他国施压,不以武力来威胁和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会议所表现的亚非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各国的一致同意,“万隆精神”由此诞生。“万隆精神”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以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共同的和平、合作和发展。亚非会议为新中国打破封锁、睦邻友好、树立大国形象,把外交立足点放到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宝贵经验。

二、 新常态下“万隆精神”的新发展

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亚非各国人民的觉醒与团结,揭开了亚非人民争取和平、合作和发展的新篇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六十年过去了,苏联解体、东欧解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凸显,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非国家自身的情况也与当年大不相同。但是,万隆会议所追求的自主决策精神、求同存异的合作精神,却并没有过时,反而还有新发展。

在解决与邻国边界的问题上,“万隆精神”仍有新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数量最多和陆地边境里程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与邻国边界存在的争议十分常见。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几乎同所有邻国都存在着边界领土上的纠纷,有的边界从未正式划分,有的为完成勘界立桩,有的未附边界地图,有的地段的实际控制和主权归属严重不同。对这些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贯采取慎重的态度,主张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和平谈判,希望得要友好的解决方案。在中国-缅甸边界问题上,中国政府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于1956年向缅方提出了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性建议,得到了缅方友好的回应,双方就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达成了初步谅解。1960年,双方缔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条约规定:中缅两国在尖高山以北除片马、古浪和挖方地区外,完全按照自然分水岭划分边界。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同邻国通过和平谈判缔结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条约的签订大大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并为中尼、中巴、中蒙、中阿解决边界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同时,主张通过和平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领土问题同样适用于南海边界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

在中国同他国促进共同的和平、合作和发展的问题上,“万隆精神”仍有新发展。中国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外交领域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1978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加强经济外交。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的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此,在多边交往中,中国注重发展双边经济关系。主要发展内容有:大力改革外贸体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合理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积极参与多边经济技术合作和经贸活动;改革外援方式。总之,国家之间的和平和发展才是目的。中国开展无敌国外交和多元化外交,广交天下朋友,与不同层次、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在双边交往中,中国逐渐发现并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开放不坚决是行不通的。中国要大胆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利用现在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也要互惠互利,帮助亚非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中国主张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与亚洲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等举措向亚非各国充分证明了共同的和平、合作和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峰.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2] 谢益显.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79年)[M]. 郑州:河南出版社,1988.

[3] 王俊峰. 浅析万隆精神及其现时代意义——纪念亚非会议召开 50 周年[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5期.

杨毅(1991—),男,汉族,籍贯:四川资阳,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文作者:杨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  ;  ;  ;  ;  ;  ;  ;  

浅析新常态下“万隆精神”的新发展论文_杨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