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和系统化,是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经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并把这一理论看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老一辈领导人的艰苦探索——毛泽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则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对这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进行了艰苦的、深刻的探索。毛泽东一贯提倡要努力学习,要善于学习。他主张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也要学习其它一切国家的好经验,不管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但重要的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学习那些适合中国情况的好经验。

在毛泽东的经济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但他却对和市场经济有关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和价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过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而又启发人们深入思考的新观点。

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问题上,他同意是由于在社会主义阶段还有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差别,但他还认为社会主义阶段之所以不能消灭商品生产,最终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产品还不十分丰富有密切关系。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很高,社会产品还不十分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仍然可能存在。于是,他严厉地批驳了那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主张的现在就应该消灭商品生产,立刻就实行产品调拨的错误观点。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如若消灭商品生产,就是剥夺农民。

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性质和作用的问题上,他认为看商品生产的性质,要看它与什么性质的经济相联系。它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它就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这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具有本质区别,而且它必定会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他明确指出,过去我们就是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团结了几亿农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也还要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团结五亿农民,巩固工农联盟。否则,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他谆谆告诫大家,必须明确认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商品生产的重要性,必须明确认清在社会主义阶段价值、价格和货币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在商品生产范围的问题上,他不同意把商品只局限在个人生活资料这一有限范围之内。他认为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例如,可以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民,为了支持集体农民办工业,也可以把一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当作商品卖给他们。

他还认为中国原来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因此,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努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中的商品率。否则,工人就会没有饭吃,工厂就会没有原料,公社货币收入很少,很难有钱分给社员。

在价值规律作用的问题上,他批驳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已不再起生产调节者作用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已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但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对生产还起作用。所以,它还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比较早地发现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的某些弊端,为此,他又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和办法。

他认为计划是意识形态,计划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很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对必要比例关系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对规律的认识,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所以,他很早就意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会有计划失误的情况存在,单一的计划调节局面也必须改变。于是,他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要重新开放市场,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价格等等。

计划经济体制的灵魂是高度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社会化大生产本身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为社会主义经济本性所决定。但是,他认为只肯定这一个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此,他制定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他提出来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他明确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工人的工资要随经济发展适当调整,农民的收入也要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他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允许地方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他针对国内有些地方出现地下工厂、地下市场等情况指出,如果社会需要,就应使其成为地上的并使其合法化,要它们发展。可以雇工经营,也可以开夫妻店。这叫新经济政策。

总括上述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措施和办法,已经涉及到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劳动力结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等方方面面。也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向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撞击。但由于上述措施和办法又是在坚持计划经济制度、坚持“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原则下提出来的,这样,这些措施和办法又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他还是提出了引人深入思考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鞭策后人还要不断地进取和开拓,去研究和探讨这些还没有解决的难题。

二、第二代领导人不懈地追求——邓小平倡导并致力于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确立,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突出贡献。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并由他首先倡导并致力推开的。

回顾历史,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取得轰动世界的显赫成就。俄国是欧洲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在很短的几十年里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占欧洲第一位、占世界第二位的国家。东南欧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中国,原来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上又最为落后的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且有力量和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压力相对抗。在30年代世界范围的大危机中,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们也开始研究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把计划机制按照他们自己的情况引入到他们的经济体制中,以寻求摆脱危机的办法。结果,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所以,现今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不在实行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深化,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日益暴露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成了刻不容缓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邓小平及时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说:改革就是为了赶上时代。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破除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指明计划经济不等于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并要求必须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等等。

长期以来,好多同志受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所困惑。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人们往往是把它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而计划经济,人们又往往是把它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好象一谈市场经济,那它就必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一谈计划经济,那它就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人们可以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计划经济可以和商品同时并存。但是这里的商品经济只能从属于计划经济,只能限于不同所有制的交换,只能存在于计划经济的缝隙之中。过去我们做的大计划、小自由以及允许三类商品上市等,就体现了上述情况。

在这个具有关键性质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上,还是邓小平把我们领出了迷津。

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裁弗兰克·吉布尼时指出:“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同志的上述科学论断,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它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从而,又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具体指明了方向。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靠计划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而市场经济体制则是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所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度内不可能同时实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在二者之间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经济体制。

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可以同时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但在这里,又必须实行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办法,或者是把社会主义经济人为地分为两块,一大块由计划来调节,另一小块由市场来调节。不论是那一种作法,历史均已证明,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不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于是,在邓小平的引导和推动下,党的十四大在总结经验和认识深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1985年10月23日在接见美国时代公司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又指出:“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邓小平同志的这种高瞻远瞩的伟大气魄,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勇气,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使人们摆脱了不必要的顾虑。

在邓小平的引导和推动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又进一步具体化。

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放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在实行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还必须看到,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以,还必须实行计划调节,还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更新计划观念,即直接的指令性计划和间接的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还要改进计划方法,即主要不再是运用指令性计划来实现资源配置和指导经济活动,而主要是从宏观上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通过利率、税收、工资、汇率和价格等杠杆,来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间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工作重点应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既定的计划目标。

邓小平同志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众心同盼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

毛泽东曾说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指出,我国原有的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妨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而,他在新的改革进程中,则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完全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诸如农村承包制以及城市的各种责任制等一系列新的创举。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他又明确提出来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和积极因素,就必须迅速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此,也就必须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最佳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客观要求。这就表现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等价交换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企业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提高经济效率,追求经济效益,已成为各个企业运营的通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体现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必须看到,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一样,都有它长处的一面,也有它短处的一面。在实行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允许计划调节插一手,即在市场调节管不了和管不好的领域中,要实行计划调节。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直接的指令性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这样,我们就把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正确地结合起来,找到了最佳结合办法,充分发挥了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使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又能使社会主义经济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向前发展。这就表现在,它会保证国有企业在保值的条件下不断得到增值,会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国民经济中占有巩固的主体地位;正确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反对垄断,保护竞争;协调效率与公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自由放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同于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国家干预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人们充分施展个人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场所,每个人也都从改革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惠。因此,人们衷心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同时也都在同心协力地进行改革。

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易事。既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又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抓住改革中的主要矛盾问题,抓住时机,重点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

我们坚信,有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正确指导;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团结的党中央;有十二亿支持改革开放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的社会主义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