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存量资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振兴存量资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盘活存量资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量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九五”计划目标和15年长远规划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的转变,必须把存量资产盘活,实现存量资产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过,要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转移到国有存量资产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上来。深入分析一下我国的经济现实,可以看出,盘活存量资产对转变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第一,盘活存量资产是向内含扩大再生产要效益的需要。通过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可以用来进行经济建设的新增资源有限,除了把这些资源用来进行内含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把相当大一部分新增投资用于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以及其他用途,靠增加投资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会遇到资金等资源供给紧张的困难。现在我国有一批国有企业产品有销路、管理水平比较高、经济效益很好,急需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却由于缺少资金等生产要素无法达到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与此同时,我国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产品不符合市场需要,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大量资源闲置和低效益利用。如果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把闲置的资源和利用效益较低的资源转移到产品适销对路、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去,使他们利用这些资源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就可以在不建或少建新项目的情况下,通过现有企业的内含扩大再生产,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使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从而实现向内含扩大再生产要效益、要速度的要求。

第二,盘活存量资产是向产业结构优化要效益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非常重视,制定和发布了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于加工工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比较小,影响了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新增投资的结构,加大了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增投资,而对通过数量巨大的存量资源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视不够。在我国,由于有些地方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考虑宏观经济结构的状况,争着上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项目,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不少产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量,存在着过度竞争的问题,大量的存量资源闲置,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实现存量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重新组合,把生产过剩部门沉淀的资源用来进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的改善,部门之间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产品附加价值高的部门所占比重就会提高,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事实上,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通常更加重视对存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盘活存量资产是向规模经济要效益的需要。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和工艺特点要求实行大规模生产。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生产批量,才能获得低成本、高效益。我国目前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生产过于分散,许多企业生产规模狭小,达不到合理的生产批量,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比如我国汽车、家电等行业这方面的问题就非常严重。要解决生产分散、企业规模狭小的问题,靠国家向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短期内难以奏效。因为我国可利用的新增资金有限,国家要办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向现有企业投入过多资金以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就要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数量巨大的存量资源的流动重组上,通过资源存量的重组,把那些产品不适合社会需要、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占用的资源,转移到效益好、产品有销路、急需扩大再生产的企业,使他们利用现有存量资源实现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实行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体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益。

在存量资源的重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形成和巩固支柱产业进行调整;要围绕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抓存量资源的重组,组建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集团。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才能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资源,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什么都要发展,那就什么也发展不起来,什么优势也没有。过去我国地区经济布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各地之间产业结构雷同,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益。湖南省根据自己的实际,已经决定把钢铁、有色金属、烟草、机电、建材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把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的闲置资源转入优势产业,力争尽快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信任,资源利用效率高。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起来,要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并设法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因此,存量资源的重组要围绕名牌产品进行,鼓励与引导一般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靠拢,低档、低效产品向优质高效产品靠拢,组建成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与效率。根据湖南的情况,要围绕5个支柱产业、40种拳头产品逐步组建一批具有湖南工业特色,能够支撑湖南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建造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经风雨、抗风浪的“航空母舰”。这些企业集团,有的是省内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有的是国家级的企业集团,有的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跨国企业集团。到2005年,这类企业集团湖南省要组建20个。以一批名牌产品和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湖南经济的发展。

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阔思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比如要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只要对形成优势产业、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有利,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企业兼并、联合和资产的流动就要积极地支持与鼓励。既要鼓励与支持本省企业兼并外地企业,也要鼓励与支持外地企业兼并本地企业。尤其是在外地企业兼并本地企业的问题上,要更新观念。外地优势企业兼并本地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资源并没有流失到国外去,同时使得本地原来即将破产的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使闲置或利用效益不高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这不仅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本地财政收入的提高,是好事情,应该大力支持。不仅应该鼓励国有企业兼并集体,私有制企业,产品销路好,有发展前途的集体企业或其它所有制企业兼并一些实在难以维持下去的国有企业,也可以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试验。为了加强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组建企业集团,对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兼并联合以及其他形式的资源流动也要大力支持。再比如不仅可以在工业领域实行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在商业企业、农林企业、工业企业之间也应该实行兼并、联合,实行资源流动与重新组合。不仅大企业可以兼并小企业,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兼并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小企业也可以兼并大企业,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之间也可以联合、兼并,组成实力更强、规模更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资产重组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实行企业的兼并、联合,也可以采取一些企业收购另外一些企业资产的形式;可以采取整个企业合并、联合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把企业的一部分如分厂或车间与其它企业联合、兼并的形式。总之,只要有利于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搞活国有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什么形式有利就要采取什么形式,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资产存量重组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有关政策。第一,在资产存量重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对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要进行引导,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但是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迫命令,不顾企业之间是否有内在的经济联系,搞“拉郎配”。第二,在资产存量重组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又要防止一哄而起,放任自流。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使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产生好的效益。同时,要从实际出发,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条件成熟了,就坚决支持;条件不成熟的,或者企业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内在联系,就不要追求形式主义,硬要搞联合、兼并,把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煮成一锅“夹生饭”。第三,资产流动重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企制宜,该联合的联合,该兼并的兼并,该破产的破产,有的可以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有的可以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有的可以是紧密型的,有的可以是松散型的,不要简单地搞“几个统一”,更不能“一刀切”。

标签:;  ;  ;  ;  ;  

振兴存量资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