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形式、特点和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论文,意义论文,农村论文,股份合作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农民继家庭承包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第三个伟大创造,是农村深化改革的产物,也是农村产权制度变革的重大突破。对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上海郊区农村股份合作制起始于1984年。这一年郊区农村诞生了两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家是嘉定县黄渡乡由养鸡专业户陆荣根牵头,突破地域界限、跨县、跨乡组织40家养鸡专业户创办的新陆禽蛋生产合作社;另一家是由原川沙县城镇乡16位农民与乡联社共同投资入股15万元成立的集成塑料厂。此后,根据1987年5号文件精神,又有一些乡镇企业进行了试点。到1989年,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10家。到1992年春天,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市农村党委、农委把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列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召开了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专题工作会议,股份合作制试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郊区共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248家,股本金总额3.40亿元。至1994年10月底,上海郊区股份合作制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14%左右,已成为上海郊区农村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形式
上海郊区各级干部群众在推进股份合作制工作中,根据上海实际,因地制宜,创造多种形式和许多切实可行的做法。在1992年底前,上海郊区农村的股份合作制基本形式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扩股增量型。即以原集体企业存量资产为基础,吸收本企业职工以及社会法人、个人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的老企业多数采取这种形式。如浦东新区严桥乡高潮实业总公司,将经过评估后的800万元资产全数作为村集体经济的股金投入企业,然后,再吸收本企业职工现金股2000万元,组建成一个实际资本超过原企业资本总额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种是折股型。即从原企业存量资产中划出一部分资产进行折股,转让给本企业职工和社会法人、个人而组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这种形式为数不多。如金山县上海八一暖通设备总公司,经评估资产净值为1100万元,从中划出300万元折股转让给本企业职工和社会个人及法人,原企业折股转让所得资金用于新的开发项目。
第三种是集体企业参股型。这是几家同类型企业折股、参股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如上海县金三角水利工程公司,由上海、嘉定、川沙三县的水利工程队,以资金、设备参股并吸纳职工入股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共有股本金1500万元,其中法人股1200万元、个人股300万元。
第四种是个人合股型。这是由三户以上农民(职工)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劳力等参股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这种类型约占股份合作制企业的5%。如由15人联合投资入股50万元组成的上海县华灵通讯设备公司就是如此。
第五种是村级经济转轨型。这是指村一级的合作经济全面实行股份合作制。它以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部经济实体的资产为基础,生产队的资产也折价入股,并吸收全村社员入股,组成村一级的股份合作制。如徐汇区龙华乡村就属这种类型。
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特点
1993年起,上海郊区农村的股份合作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特点是:
1.工业股份制向一、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1992年底前,沪郊第一产业股份制企业4家,到1993年增至15家。第三产业企业,1992年底前231家,到1993年增至495家,至1994年4月底又增至620家。
2.由增量扩股型向存量转让型发展。各区县在股份合作制发展形式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有益尝试。在老企业改制中,从原来主要实行增量扩股逐步向存量转让发展,加大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革力量,推动了产权制度的创新。如奉贤四团乡以企业存量资产转让给职工方式把本乡20家乡村企业全部改制成股份合作制,由职工自主经营。今年试行这种形式的企业占该乡企业数的35%。近年来各区县实行存量转让出售集体股,成为股份合作制向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集体股与职工个人股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区县在发展股份制企业时,对股权设置比例都作了适当调整,采用各种办法,鼓励职工、经营者多入股,入大股,改变了过去多数由集体控股的做法,个人股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到1994年4月已发展的248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个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39.8%,比以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纯个人合股创办的企业有53家,占企业总数的21.3%。在奉贤县四团等乡镇,有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个人股的比例已超过50%,有的企业,经营者所持的股权已达到控股水平。
4.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向社区型发展。上海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初期,主要以组建企业股份合作制为主。近年来,在城乡结合部和一些远郊村,社区型的股份合作制也开始试行。如闵行区龙华乡11个村试行了村级社区股份合作制。浦东新区洋泾、严桥乡等,通过产权界定,组建成全乡股份合作制企业。地处远郊的金山县欢兴村,是个专业生产空调设备的村,该村通过清产核资,在3000多万元集体资产中,提取20%量化到人,全村实行股份化。
5.单向吸纳型向持币入股和资产转让双向发展。实行集体资产存量转让,是在对股份合作制认识不断深化中逐步试行的。也就是说,通过资产转让和部分量化到人,达到“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相结合。实践证明,由于上海郊区公有化程度高,企业中集体资产占绝对优势,光向职工吸纳股金难以改变企业的产权关系。而贡献股仅仅是把企业改制前的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积余部分量化到人,没有涉及企业的存量资产。因此,实行企业存量资产部分量化到人和有偿转让,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6.发展股份合作制与推进“工农”合作结合起来。这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经验,上海飞航电线电缆公司结合法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例。1992年该厂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他们吸收协作单位上海市南供电局干部职工参股。在飞航公司的500.9万元的总股金中,上海市南供电局全系统2200名职工参股110万元。他们的参股,改变了原飞航厂与上海市南供电局以往单纯为大工业配套生产的“定点关系”,进而转变为以股权利益为纽带共同经营、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目前,上海郊区共有工农联营企业2376家,拥有职工45.9万人,固定资产54.9亿元,实现产值187.7亿元。
7.股份合作企业向定向募集和上市股份制公司发展。1993年,上海郊区共有航头、东海、莱福、康鑫四个企业被市证管委批准为定向募集股份公司,总股本金额为2.49亿元。1993年实现销售额为3.99亿元,利润6051万元。目前,东海、康鑫两家公司已上报申请公开发行股票。至1993年底,已批准为上市股份制公司达9家。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在实践中,沪郊各级干部群众深切体会到,股份合作制同样非常适用于公有化程度较高的上海郊区,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同样是乡镇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的重要选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股份合作制为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股份合作制企业是资金与劳力的双重联合,其最大特点是产权关系明晰,投资主体多元化,政企分开,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正是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据调查,上海郊区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50家被调查的企业中,68%的企业反映,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后,实现了政企分开,政府干预日趋减少;72%的企业逐步实现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有盈利有积累;70%企业反映在经营、投资、机构设置、用工、分配等方面基本上由企业自行决定;72%的职工反映,关心企业程度比以往大大提高。上海郊区的乡镇企业同全国其他农村的乡镇企业一样,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机制比较灵活,但毕竟是在计划经济下产生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求发展,而实行股份合作制后,才真正使企业转上市场主体的轨道,从而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
2.股份合作制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打下了基础。股份合作制冲破了单一的投资结构,为实现资产、技术、设备、劳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备提供了理想的企业形式,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上海郊区的乡镇企业同上海大城市、大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行股份合作制后,冲破了地域、所有制、行业的分割,从而促成加速城乡一体化。许多城乡联营企业纷纷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由原来产供销联合变为资金的联合。人们风趣地称之为大工业与乡镇工业“第二次握手”。金山县的调查表明,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吸收社会股,把国家、集体、社会各界和农方职工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生产迅速发展,该县115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共吸纳社会股1.14亿元,占股本金额47.9%,仅上海石化总厂到金山县参股就达3万多人,参股额12000多万元。
3.股份合作制为增加农民收入、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保证。上海郊区的股份合作企业职工一般都人人参股。目前,职工股比例虽还不太高,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但对于职工来说,在按劳力分配的同时,又可以按资分红,职工可以在年终获得红利。有的企业从增值资产中划一块,作为“影子股”量化到职工,使过去见得着、拿不到的集体公有财产,成为共有财产,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随着浦东开发和大城市的改造延伸,周围的一些乡、村、队必须撤制,归入新的行政建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不使几十年劳动积累起来的集体经济被侵削、被平调,这些乡、村、队及时改制为社区股份合作制企业。
4.股份合作制对于农村整体改革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突破口。股份合作制可使现有一大批企业成功地改制又转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一员。乡镇企业要改革投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企业凝聚力,提高生产率等,股份合作制就是一个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