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货币供给疏浚的传导机制--当前金融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_银行论文

稳定货币供应疏通传导机制——当前金融形势分析和未来走势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势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机制论文,稳定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形势逐步向好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4%,增幅在最近几个月中基本保持稳定。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21.9%, 增幅在连续上升以后出现两个月的回落,比上月末降低0.7个百分点。 由于商品销售收入和居民购买国债的现金回笼增加,流通中的现金余额增幅已连续4个月下降。

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3.8%,增幅比上月又有所降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增长6.2%,前8个月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505亿元,其中7月份储蓄存款基本为零增加, 这反映出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部分居民将资金转投到股票市场和购买国债。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在最近几个月变化不大。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增加471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895亿元,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增加104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076亿元, 比去年同期多增593亿元。

整个金融形势平稳运行,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货币流动性提高。

表1: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金融指标变化(%)

指标/月份 1月 2月3月 4月5月 6月7月 8月

M034.2

9.4 16.7 21.8 20.1 19.5 17.5 17.4

M119.4 15.3 18.7 21.7 22.3 23.7 22.6 21.9

M214.9 12.8 13.0 13.7 12.7 23.7 22.6 21.9

金融机构存款 12.3 13.1 13.0 13.1 13.0 14.3 13.9 13.8

金融机构贷款 12.8 12.7 13.4 13.8 13.9 13.8 14.1 14.0

货币供应与居民储蓄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M[,1]/M[,2]表现为持续上升态势,特别是进入今年以来,M[,1]增幅不断走高,与M[,2]增幅的差距拉大。由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M[,1]与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因此M[,1]的高增幅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居民储蓄增幅下滑和M[,2] 增幅较低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

1、经济发展阶段变化。 从过去十几年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增长情况看,在经济发展过热的调整时期,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往往高于狭义货币,而在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并趋于活跃时,狭义货币增长快于广义货币,此时货币流动性增强。从今年经济发展的情况看,经过连续几年积极宏观政策的调控,加上外部环境的趋好,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向好的态势,经济增幅稳步提高,经济景气回升,这是造成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幅差别的主要经济背景。

2、积极财政政策操作的影响。1998年以来, 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年初就安排了1000亿元建设国债,进入下半年,又增发500亿元。同时, 由于加强了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幅较高,财政从公众(法人和自然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资金,而支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在短期内就形成了大量的结余。而财政金库的结余因中央银行代理国库虽然会存入银行,但这部分资金无论是我国还是他国,均不计入货币供应量,这样就减少了准货币,相对抑制了M[,2]的增长。

3、储蓄存款分流。作为广义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 今年以来增幅明显下滑,甚至有几个月出现了净下降,这是导致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幅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同时,目前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消费以后的结余,除作为储蓄存款存入银行、手持现金和购买债券以外,还有大量的股票以及保险准备金,今年以来由于股票市场活跃,吸纳了大量的居民资金,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金也增长较快,而进入股市的资金和保险准备金目前均未计入货币供应量,这也相对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4、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多。由于部分企业效益好转、 销货款回笼加快,银行贷款增加派生存款增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数额大幅增加,使企业存款增幅较高。而由于经济景气回升,利率水平较低,企业存款增加中更多地表现为活期存款的增多,比如上半年企业活期存款比去年多增加2500多亿元,占同期企业存款多增额的91%,上半年企业存款累计增加额中,活期所占比重也达到了70.2%。企业活期存款的大幅增长是推动M[,1]高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5、利率、资本市场、住房是居民储蓄变化的主要原因。 就利率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利率水平较低,使居民储蓄行为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年上半年居民活期存款增加额占全部储蓄增加额的61%左右,新增活期储蓄与定期之比为6:4,而在过去十年中,这一比例大致为3:7。可见,居民储蓄的稳定性下降,而流动性增强。二是国债利率水平高于银行,上半年发行国债2120亿元(其中凭证式国债1100亿元),也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分流的储蓄存款。三是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差的扩大也对储蓄存款分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年我国居民外汇存款增加较多。从资本市场方面看,股票市场的活跃为居民储蓄分流提供了渠道,由于目前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尽管也存在着风险),因此对于较为富裕的居民而言,为追求收益资产结构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从今年深沪两市的开户人数急剧增加就可见一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居民住房支出的增加。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居民个人住房投资日益增加,大量储蓄转化为居民住房投资。一是住房信贷增加,居民购买新住房增多;二是居民购买公房也需要大笔资金。这两方面都会分流储蓄,而增加企业存款。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货币供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其中有阶段性的因素,也有经济景气变化的因素。总体上讲,特别是从总量上看,M[,2]的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和物价之和,应该说,货币供应还是比较适度的。但是,如果从微观角度看,即企业的指标和感受,那么目前我国的货币供给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商业及外贸库存曾一度高过3万多亿元, 虽然近年来这一数字已明显下降,但仍呈偏高之势,这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标志之一,尽管这其中有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货币供应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从宏观数据和微观企业的感觉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总量问题的好转并不意味着微观企业资金状况的好转,这其中说明在传导机制上有一定的问题。另外,总量的适度也并不意味着结构的合理,从目前现实的情况看,资金向大银行大企业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尽管有的绩效相当好,特别是非垄断性部门,非国有企业的贡献很大,但其获得资金资源却相对不足,说明资金供给结构也不尽合理。

金融走势与政策取向

从货币政策的目标看,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保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币值稳定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二是国内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从目前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但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水平到今年8 月却已连续34个月出现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企业生产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从货币政策目标看,采取较为积极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当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决定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主流意见认为:首先,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少数行业出现资不抵债。负债率过高使企业承受贷款的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盲目增加贷款,势必造成新的呆坏账,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其次,造成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有效需求,控制物价连续下降的着力点,应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不宜过度扩大货币供应量。

去年以来,扩大财政支出刺激内需的手段不但被继续运用,而且在强度上还有所提高。一般情况下,用财政手段动员资金、使用资金可能会对民营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如果结构调节功能不明显,这些投资的边际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一个国家要获得持续的高增长率还必须诉诸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可见,在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的情况下,适度扩大总量,重点优化结构,并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将是未来金融政策的重点和取向。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据人民银行统计,到今年6月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07044 亿元, 存款余额为82025亿元,贷款余额为60976亿元。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方面负责人近日的介绍,面对新的形势,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继采取措施加大了改革力度,将有利于贷款规模的增长。而从企业方面看,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借款积极性也将有所提高。总的来看,2000年的贷款规模增长会保持一定增幅,估计增幅在14%以上,维持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上,2001年在相关措施的推动下,贷款增幅将稳中趋高。

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看,预计M[,2]增幅不会太高, 将在目前水平上略有提高,这是因为:首先,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较多。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高速增长,我国广义货币量(M[,2] )对国内生产总值现价(GDP)的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 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比明显偏高。M[,2]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为1.46,而在1998年,印度为0.50,美国为0.67,日本为1.20。我国货币供应过多,有市场化程度迅速扩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许多非经济增长的不合理因素。M[,2] 由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组成,从中长期看,M[,2]与GDP比率过高,说明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差,全社会隐藏了很大的支付风险。在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如果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因此,决策层不会轻易改变目前的政策运行轨迹。

其次,从构成M[,2]的主要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看, 后几个月其增幅有可能会略有提高,但也有限。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消费者意向调查资料,在消费者(城镇)金融资产的结构安排中,储蓄仍然是消费者首选的金融资产,2000年下半年选择增加储蓄的消费者比例为41.34%, 其次是增加股票的消费者比例为23.59%, 股票已成为仅次于储蓄的消费者青睐的金融资产。但对比1999年和2000年的调查结果,消费者增加金融资产的结构变化都在2个百分点以内, 可见消费者的金融资产结构安排没有出现很大的调整,偏好有所改变但变化不是很大,消费者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偏好仍较高。

从后几个月的形势看,由于股票市场处于高位盘整期,股民观望心理较浓,因此储蓄向股市分流会减缓。但由于国债发行规模扩大,会分流部分储蓄。这样,储蓄存款将保持稳中略升态势。从狭义货币M[,1] 走势看,由于目前名义利率水平较低,短期内利率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企事业单位定活期存款比例和倾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加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信心将有所好转和增强,投资信心也会有所恢复,因此企业存款的流动性偏好会继续增强,将促使M[,1]稳步增长,但随着经济景气的波动M[,1]增幅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估计2000年M[,1]增幅在20%左右, 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利率向何处去

作为货币政策中的主要政策工具——利率,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为2.25%,扣除利息税,实际上居民的年利息率仅为1.8%。 环顾世界各国,除日本外,其他国家的利率都比我国高,可以讲,名义利率进入了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企业效益好转,那么利率水平走势如何?我们分析认为,明年上半年我国利率水平将会微涨,并对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1、今年稳定,明年略涨。 利率运行的轨迹之所以说今年我国利率水平将保持稳定,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宏观经济回升,但基础尚待夯实。今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增幅达到8.2%,大大高于1999年,经济景气确实在回升, 但能否稳定持续下去,目前仍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扩大内需的任务依然很重,财政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转向。从货币政策方面看,尽管政策工具很多,但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余地不大,近几年来使用最多、也被认为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仍然是利率。尽管目前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利率杠杆对经济的作用有限,但由此并不能推断出高息不会促使经济不振。因此,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今年下半年利率变动的可能性不大。

(2)利率上调也面临国企解困的问题。2000年, 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最后一年,尽管说国有企业的亏损有许许多多的原因,比如体制方面的因素、内部管理落后、治理结构不健全等等,但实际利率偏高也是近些年来国有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的原因之一。在实际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在体制、科技投入等方面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提高,盈利率下降也就是意料中事。1999~2000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这除了国有企业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内部管理加强、成本节约等因素外,利率水平下降使企业财务费用和筹资成本降低也是重要原因。

(3)物价水平上涨幅度有限, 通缩问题仍是困扰当前经济生活的主要问题。尽管目前名义利率水平较低,但考虑到当前物价仍是负增长(7月份当月零售物价同比负增长1.2%),这样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仍高达3.5%,依然不低。2000年,尽管经济发展稳中见好, 物价水平也会有所回升,但物价上涨幅度将极为有限,对利率上调压力不大。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明年上半年我国利率水平将会上涨,原因是:

(1)与国外主要国家利差较大,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目前,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6.50%,比我国一年期利率高4.25个百分点,即使考虑物价因素,我国也不具优势。特别是由于美国经济增幅仍在高位(二季度为5.2%),因此市场预期美国利率水平仍将走高, 这将会诱使短期资本流向那里,从而可能会加剧资本外逃,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对汇率稳定形成一定影响。如果考虑到加入WTO,金融体制改革加快, 外资银行增多,这种可能性将会更大。因此,目前观察我国利率水平的变化,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市场利率的走向。

表2、1999年以来美国利率的变动趋势

议息时间

 

联邦基金利率%联储贴现率%

1999年02月03日4.754.50

03月20日 4.754.50

05月18日 4.754.50

06月30日 5.004.50

08月24日 5.254.75

10月05日 5.254.75

11月16日 5.505.00

12月21日 5.505.00

2000年02月02日5.755.25

03月21日 6.005.20

05月16日 6.506.00

06月28日 6.506.00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布资料整理

表3、1999年以来欧洲利率的变动趋势

利率调整时间调整前债券 调整后债券 主要利率

回购利率%回购利率% 调整大小%

1999年11月04日2.50 3.00 0.50

2000年02月03日3.00 3.25 0.25

03月16日 3.25 3.50 0.25

04月27日 3.50 3.75 0.25

06月09日 3.75 4.25 0.50

(2)居民储蓄下降太快,对金融稳健运行将产生影响。 金融系统能否安全有效地运行,关键在于其流动性如何。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有所减少,表明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比较充足,但这并不表明商业银行就不存在潜在隐忧。在居民储蓄过多分流的情况下,为保持原有的资金运用增长速度,银行将不得不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融资。来自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消息显示,8月14日, 银行间市场本币交易年累计成交量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02万亿元。 其中,信用拆借3669.8亿元,债券回购5916.1亿元,现券433.4亿元, 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27%、208%和2751%。这一方面表明在宏观经济出现重大转轨的过程中,资金需求相对增加,央行关于培育发展货币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开始产生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与储蓄过多分流、银行资金来源不足有关。因此,如何处理存款利率水平与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利率水平走势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3)利率市场化的影响。9月21日开始实行的外汇贷款利率放开表明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显然,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当然,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利率百分之百由市场自由决定,所谓利率市场化只不过是加大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比重而已,但毕竟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看,一般而言,初期大都将带动利率水平的上扬。

2、作用尚有限,基本面不会改变。 利率上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利率上调并不是货币供给减少的结果, 货币政策取向不会逆转。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近日中央决定下半年增发500亿元建设国债,表明决策层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并没有变化,财政政策积极,这就需要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二是从我国现实经济的情况从发,货币供给与利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大。因为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与国外不一样,我国的利率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设定和调控的,根本无需货币市场的传导。因此,利率变化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联度很低。尽管明年预期利率市场化步伐会加快,但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变化不会太大,因此,尽管明年利率有上调的可能,但货币供给也仍会保持较高增幅。

表4、中国近年利率变动情况(%)

1996.05.01 1996.08.23 1997.10.23 1998.03.25

法定准备金利率 8.828.287.565.22

对金融机械贷款 10.98

10.629.367.92

利率(一年期)

再贴现 6.03

金融机构法定9.187.475.675.22

存款利率(一年)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

10.98* 10.08*

8.647.92

利率(短期一年)

1998.07.01 1998.12.07 1999.06.10

法定准备金利率3.513.242.07

对金融机械贷款5.675.133.78

利率(一年期)

再贴现4.323.962.16

金融机构法定 4.773.782.25

存款利率(一年)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 6.93** 6.39** 5.85***

利率(短期一年)

注:*表示可上浮10%,下浮10%,农村信用社最高可上浮40%,下浮10%;

**表示从1998年11月起,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上浮20%,农村信用社可上浮50%;

***表示从1999年9月起,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上浮30%。

(2)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还不高, 对投资和消费影响不大。从消费对利率的敏感程度看,如果消费对利率是敏感的,那么利率下降时老百姓的储蓄倾向应该下降,消费倾向应该增加。就今年的情况看,似乎有此倾向,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今年消费的增长和储蓄增幅的下降实际上是与收入预期改善、假期增多和集中、股市火爆相关的,而与利率的关联并不太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记帐式国债发行情况的对比中看出,年初国债利率并不高,但发行后就被抢购一空,而年中发行的国债购买热情相对下降,承销商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利率的微小变化对消费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3)利率的上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利率的上升对就业有两个影响。首先,利率的上升可能降低总需求,从而减少就业。其次,由于利率本身也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利率的上升也就提高了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这样,企业在选择要素投入组合时,会减少资本的投入,增加劳动的投入,从而增加就业。提高利率最终是增加就业还是减少就业,取决于这两个效应孰大孰小。如前所述,我国目前投资和消费对利率不大敏感,因此利率变动对就业的需求效应也就不大,因而我国目前实际是替代效应大于需求效应。这样,对于我国而言,提高(特别是小幅)利率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就业的。就业的增加,将会改善居民的预期,从而对经济增长有利。

因此,从各方面分析看,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的敏感度还不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目前宏观经济景气稳步回升的态势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2001年宏观基本面仍然向好。

3、短期震荡,长期无忧。利率上调对股市的影响。

从经济理论上讲,在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而言,利率的上升会抑制资产价格的上扬,利率的下降将有助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但是,这仅是就某一时点或较短时间而言的,从较长时间看,利率的变化也仅是表示市场资金供求的情况,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市场回报率的高低或预期回报率的判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宏观基本面的影响正在加大,今年上半年股市的红火不能不说就是与宏观经济的稳步向好紧密相关的。从明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走势看,稳步向好应是大趋势,这将为我国股市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看,有利因素很多,比如开放式基金准备设立、A股对外资开放将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基金也有可能进入资本市场等。另外一点就是,利率水平的调整也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这仅仅是对市场资金供求的一种反映,因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基本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物价稳定,所以预期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当”。相反,由于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将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从而发挥体制效应,货币疏通渠道也会有所改善,这样,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显现。

因此,可以这样说,尽管利率水平的上调,会对股市的发展产生一点涟漪,但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从中长期看,基本上更不会产生实质的影响。股市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基本面和微观主体——企业的业绩和成长性。

注:实际利率是以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折算的。

看法和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激活经济活力, 为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近几年,经济增幅下滑,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成因时,有一部分学者将之归结为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无效。另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目前物价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实体引起的,而与货币供给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实质上有一个如何看待目前货币政策的问题。上述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应该说货币政策还是有效的,但效用发挥不够,其关键就是目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会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往往造成实体经济缺血或贫血,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无疑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滞,资金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空转,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二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根据李晓西等同志的研究报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主要有六方面的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四是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六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这里面既有金融方面的问题,也有实体方面的问题,但归根到底主要还是体制方面出现了梗阻或不适应。因此,要想使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在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多下功夫。就目前而言,应适当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探索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新渠道。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改革货币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健全商业银行运行机制。

2、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间接信用指导工具, 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影响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变量的有效性;二是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当然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朔到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需要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由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发挥作用的,而信贷配给却使得超额准备金变动对商业银行行为影响迟钝。当然货币政策已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回归也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认为可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间接信用指导工具,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信贷配给的消极作用,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与财政政策积极配合,对受信贷配给不利影响的企业(如落后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通过实行优惠利率予以支持。当然,也可借助道义劝说或通过窗口指导鼓励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予以倾斜。在这些方面,中央银行已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应加大力度。另外,央行和其分支行不仅需要搞好金融监管,也应为促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稳定货币供给疏浚的传导机制--当前金融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