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论文

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论文

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

陈 戒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重庆 409800)

【摘 要】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空前提升。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中,积淀着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加强非遗保护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并且打造传承机制。为此,本文对非遗传承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概述,浅谈如何加强非遗传承机制建设,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让非遗文化重现生机。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传承机制建设;思考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很多文化艺术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足以说明我国的文化璀璨辉煌。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都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舞蹈、传统音乐及民间美术等,具有种类繁多和覆盖面广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但是当前在传承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解决。

一、非遗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传承机制的延续。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各地纷纷争取非遗项目的申报,然而背后反映出人们对遗产保护的初衷,一些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功能还存在一些认识的偏差,在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缺乏对项目和传承机制的保护延续,甚至被列入申报的非遗传承人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和价值的认可[1]

小直径压力钢管根据现场的运输和起吊条件,在制造厂内尽可能完成多的焊接工作,一般将设计单节组对成大节后出厂,减少安装现场的工作量。使用自动组对设备进行钢管环缝的组装,从而实现大节组对。拼装时将已焊好的单节压力钢管吊装到滚轮架上,通过操控一侧的带驱动滚轮架,使两节压力钢管靠拢。之后转动一侧的滚轮架调节焊缝间隙,待间隙初步符合要求后,通过调节滚轮高度使两节钢管一段范围内的间隙及错位达到规范要求,并进行定位焊接,如图3所示。

(二)较少关注传承人现状。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大多数青年人更加热衷流行音乐或者潮流文化,对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缺乏关注度。同时,很多非遗中的民间工艺缺乏显著的经济价值而导致人们的关注程度不足,难以形成市场效应,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人寥寥无几。比如传统医药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逐渐被现代医疗替代,年轻一代更多的热衷网络游戏及电子产品,这导致非遗传承人数量逐渐变少,也出现一些断层的现象。此外,非遗传承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手艺不足以维持生计,很多民间艺人都转投其他行业,更多的是人们对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关注不足,也无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第8小节的引子和第一乐段(A)都在降E大调(三个降号)上,引子的速度是“缓慢”和“极慢”。第一乐段的速度表情记号是“中庸并富表情”。拍,类似西方的圆舞曲。李树化笔下的钱塘江,是缓缓流动的、美丽、温柔的江水(见例7)。

(一)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 当前对非遗继承人的保护首先要从制度的完善上入手,相关部门需要清楚的看到非遗传承人的现状,在制度的制定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重视起传承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审核地方递交的非遗项目申报方案时,在申报成功后持续关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对传承机制的保护,积极开发传统文化和技艺,并且保障传承人的利益。此外,在申报成功后相关部门要按照申报书中保护传承人的方案,加强巡视检查,以此保证传承人的切身利益。

二、如何加强传承机制建设

(三)非遗传承人现有的认定制度问题。 首先,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数量不确定,导致推广力度不足,难度加大。其次,认定程序不合理。有一些非遗传承人是自行申请或者被推荐的,对申请制度缺乏理解。最后,认定条件上的一些模糊,规定非遗继承人只能是个人[2]

(二)加大扶持力度。 当地相关部门要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普查登记,给予特定弱势的非遗传承人扶持力度,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这样就会激发广大非遗传承人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时,还要在制度上保证非遗传承人的财产性权利和获取报酬的权利。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等方式建立基金会,在多种方式下非遗传承人也愿意传承文化。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市场,还可以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收入,进而更有热情培养青年当学徒,有效解决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3]

(三)传承机制的多样化。 首先,确定非遗传承人的数量。基于非遗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传承人的数量,鼓励青年拜师学艺,适当提供物质奖励,进而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扩大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这对于推广非遗项目也有益处。其次,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要合理。为了提升认定数量,可以放宽认定标准,尤其是非遗初学者为鼓励其推广要给予特定的认定资格,并且进一步给予资金扶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会不断培养出非遗传承人。最后,认定程序要多样化。不仅要实现个人申请和他人推荐,当地非遗保护部门也要主动寻找非遗传承人,提供申请的渠道。同时,评定对象除了个人认定,也要包括集体认定,进而提升民众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注度,促进非遗传承人有信心更好的继承非遗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遗留,也是宝贵的精神产品。因此,在重视非遗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同时,也要关注非遗传承人,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认定机制和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扶持力度使人才源源不断的涌现,进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发展。

各高校还可以将各级大赛的成果、产生的经验,反应出来的问题及时总结,进而反馈到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坚持以大赛督促教学,以大赛督促创业,以大赛为推手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改进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等,建设一批为社会服务的双创空间,组建高水平的双创师资团队。将双创教育作为高校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家的双创计划提供人才支持和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荣启.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6(2).

[2]刘光平.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J].牡丹,2017,112.

[3]吴兴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6-0247-01

标签:;  ;  ;  ;  

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