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能跑多快?教育部规划发展司司长纪宝成访谈录_纪宝成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能跑多快?教育部规划发展司司长纪宝成访谈录_纪宝成论文

中国高教能跑多快?——访教育部计划发展司司长纪宝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部论文,司长论文,中国论文,高教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月以来,街头巷尾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莫过于高校扩招。33 万增加的名额有如徐徐清风,给挥汗如雨的考生和坐卧不宁的家长送去了几许清凉和安慰。然而他们的问题亦接踵而至:毕业后是否都能找到工作?后续的考生和家长则关心:会不会再扩招,多少人能上大学?

在目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却是最为短缺的“卖方市场”。经济学者们鼓而呼之:应放开手脚让“消费者消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高等教育应“大干快上”。

教育部计划发展司司长纪宝成的回答耐人寻味:高等教育好比一辆准备提速的车,能跑多快要看车况、路面和天气等环境状况。

大学生有多少?

其实高校的招生规模年年都在膨胀着,改革开放20年来年均增长为8.5%,只是这增长幅度与巨大的需求相比,显不出山水来。 今年的扩招幅度却使那个千军万马往前挤的独木桥一下子宽了三分之一多。

推动教育部门做出这一举措的是什么?纪宝成认为,是这几年深化改革后人们观念的更新、承受能力的增强,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这一跳跃式的扩招根本不可能。

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瓶颈:一是资金投入,另一个是就业问题。过去进了大学的门,就是国家的人,包学费、包分配。现在不同了,家长和学生的心态正在起着一种本质上的变化,对交费上学和自谋职业已经开始接受了。

纪宝成介绍,去年普通高校招生是108万, 在去年年底决定今年的招生计划时,教育部认为扩大招生的时机已成熟,确定1999 年招生131万,增长率为21%还多。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决定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开始新的探索——计划拿出其中的10万人,基本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运作成本收费(本科学生收费占技术培养成本的20~30%),成为:学生拿钱上学为主,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为辅。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随之变化。

该方案已在去年11月底出台,运行到今年6 月又出现了新的变化:6月13日教育部召开今年招生调整工作会议, 在原有的扩招计划上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由131万增加到153万,增加了22万7千人。 这样整个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就比去年的实际招生人数增加了45万人,增长幅度为42%。此外,成人高校扩招10万,由原来的90万人增加到100万, 研究生也扩大好几千。加上电大普通班每年招的8 万和民办学历文凭考试招的6—7万人,整个纳入国家体制的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一年为270万。 如果把每年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学历证书的人也包括在内,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一年为300万。

2010年目标:15%

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同龄青年中占多少?媒体报导不一,有的说是4%,有的称之6%,而记者从教育部得来的信息是9.07%。

纪宝成介绍说,1992年以前,中国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受高等教育的数字只有普通高校,其他都没有涵括在内;后来到1993年向上报的数字中增加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数字,但没有包括自学考试的部分;现在这几部分统统加起来,1997年的统计,毛入学率为9.07%;也就是说100个18—22岁的同龄青年中有9人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数字比世界一般国家要低,但略高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目标是201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争取达到15%左右。实现这个目标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国际上通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接近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望子成“龙”的另一面

纪宝成认为,若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人们的观念还应进一步变革,“一定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中国人素来重视教育——“望子成龙”,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很关心,这无疑会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另一面,“望子成龙”也有其负面作用。纪宝成说,“龙”的概念在相当多数家长的眼中就是“人上人”,就是脱离体力劳动,只能当白领,不能当蓝领。“在我国经济知识含量还不高的情况下,社会上哪里会有那么多符合‘龙’的就业岗位呢?”

每年的大学生招聘或人才招聘会上,学子们人山人海地蜂拥而入,然而“成交量”超过25%的人才集市却很少见。虽然不能成交的原因很多,但是择业期望值偏高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纪宝成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需要大量的生产、经营、服务等第一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操作型人员,没有那么多的人会成为科学家、艺术家。他认为如果大多数人就业观念不改变,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那么大众化高等教育依然不能很快实现。

能借助多少民间力量?

虽然今年的高校招生规模有了罕见的跳跃,但它与考生和家长的期望值仍相距甚远。340万考生中还是要有100多万与大学无缘。他们中有部分肯交费上学。经济学者则从中看到了启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他们大声呼吁:政府应放开手脚,吸引海内外众多实业家和投资者,参与经营或直接创办民办高校,让教育市场化、产业化。

对学者的呼吁,教育官员的回答:我们对民间办学是大力提倡和鼓励的,但对目前阶段能有多少社会资金投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据了解,中国现在国家承认的民办高校只有22所,大部分民办学校主要在短期培训、自学培训等助学考试上发挥作用。具备正规的具有学历文凭教育条件的高等学校还很少。而且在这些民办高校中,有很多授课者是公办高校的教师。纪宝成说,“很多人在谈到民办学校的优越性时往往忽略这一点。这些民办兼职教师的住房是公家的、医疗后勤保障都是国家办的学校提供的,民办高校提供给他们的就是很高的课时费。公家的付出应视为国家对民办教育初期的支持或扶持,长期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据统计,中国民办教育的比重只占5%左右,而美国58 %的高校为民办,韩国更高达80%。中国的民办教育确实有发展的空间。但纪宝成认为民办教育要真正发展起来还有待三个条件的成熟:一是等待中国的民间资本大量积累;二是民营企业家要具备回馈社会的愿望和境界;三还要等国家相应的制度建立起来,如遗产税、捐赠法等等,采取措施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办学。

纪宝成说,“现在有些说法炒得很热,视教育为赢利的产业,这是混淆视听,也是违反国家法律的。法律明文规定,教育属社会公益事业,你的钱投入教育以后,这钱是拿不回去的。教育有双重属性即有社会公益性又有商品属性。商品属性就是教给了你谋生的技能,这样你付一定的费用也是合理的。教育还有“教化”的功能,人文知识的传承,这些怎么商品化?”

“发展高等教育主要目的还是要培养更多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所以政府和社会都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果把教育当成赢利的产业,谁都想在教育上捞一把,这样的想法若成风气,我们的国家前途堪忧。”

高教能跑多快?!

“打个比方说,高等教育好比一辆车,要提速得看路面情况(如政府重视与否、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观念转变得怎样?);另一方面要看车况如何(高等教育本身的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仪器设备、校舍房舍及各种硬件等等);如果车况很好,路面平坦,提速的条件就具备了。如果路面不好,车况好,也开不走;如果路不好,车况也不好,那就要散架子。”在问及高教下一步的发展速度时,纪宝成这样回答。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上,纪宝成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培养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同时对引导消费、缓解就业、拉动内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说不能过分夸大这种作用。“一个大学生进校后,吃住学的花费会多一些,同时你也要看到另一面,为了一个大学生的消费,他的爸爸妈妈或亲朋节衣缩食,又在紧缩消费。所以在拉动内需上,我认为作用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是转移消费或推迟消费。”

纪宝成说,虽说很多人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我们不能站在富裕阶层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不大符合中国的国情。广大的工薪阶层哪里有那么多钱呢?现在教育仍然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为辅。在多渠道筹集经费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更进一步解放思想。但是任何人如果试图用企业化、商品化的办法来减少投入,把教育推向市场,那么这些人根本不是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在对高校扩招欢欣鼓舞的同时,不少人也对高校的容纳能力提出疑问。纪宝成说,只要认真地对待,各级政府各高等院校千方百计地挖潜,今年完成扩大招生计划不会有太大的风险。问题的关键是看明年。

因为按照今年的招生计划,明年即使是零增长,普通高校在校生的人数也要增加60多万。“但是明年高校的招生计划不可能是零增长,如果像今年一样再增加45万,在校生就会一下子多增100多万。 目前在校生是300多万,一下子增加到400多万,学校各方面能否承受就不能不考虑风险。所以我要强烈地呼吁各级政府,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大大增加投入,降低风险;同时也强烈地呼吁社会各行业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后勤改革的行列中来。”

标签:;  ;  ;  

中国高等教育能跑多快?教育部规划发展司司长纪宝成访谈录_纪宝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